查看原文
其他

《杜甫研究学刊》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杜甫研究学刊 杜甫研究学刊 2022-08-27





“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三百一十周年”专栏



皮日休、陆龟蒙学杜与“吴体”之谜

张忠纲


〔摘  要〕  杜甫所作《愁》诗,自注:“强戏为吴体。”当时及其后几无提及或效仿者。直到一百年后,皮日休、陆龟蒙方以“吴体”唱和。宋、元、明、清,作者代不乏人。而对何谓“吴体”,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将《梁书·吴均传》中的“吴均体”直书为“吴体”。文章详加考证,认为杜甫“吴体”即是对“吴均体”的改造创变,是“不拘声病,自创音节”的“七言拗律的一种特殊形式”。


〔关键词〕  杜诗“吴体”  历代仿作  吴体性质




杜甫与“小说”

——《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文体性质考论

 吴怀东


〔摘  要〕  《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是一篇独特的题画文,风格“古怪”,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与文体特点还存在很大争论。此文具有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反映了天宝时期道教兴盛的社会状况与时代特点。就文体性质而言,此文采用了俗赋的手法,类似于“辅教”之小说。这篇“古奥”之文反映了杜甫对道教有相当的了解和一定的兴趣,但其应酬性与虚构性亦表明杜甫并非纯正的道教信仰者,反映出杜甫虚构性文学创作的才能。这种独特的文体试验显示民间文学、宗教文化对杜甫的深刻影响,可惜唐宋转折和相关文化、文学背景的丧失使得后代读者看不到这种影响,并导致对此文思想倾向与文体性质的误解。


〔关键词〕  《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  道教  俗赋  小说  文体



从杜甫的自我角色认同看杜甫的生存境遇

蔡锦芳


〔摘  要〕  杜甫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他时刻都清楚自己是谁,活得怎么样,像什么。有时他用某个生动的词来指称自己,有时则把自己比成某个物象或历史人物。从这些角色或身份认同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杜甫一生多样的生存境遇,一个在巨变的时代既肩负着全家人的生存希望又心怀天下苍生的普通而又伟大的儒者形象,一个努力用诗歌描绘自己形象和真实人生的伟大诗人。而这背后,是杜甫“读书破万卷”的功夫、每日三省吾身的儒者坚持、对遣词用典艺术的努力探索及渴望在当时和后世都找到知音的心愿。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角色认同  生存境遇

 



杜诗研究



论“舅甥和好应难弃”

 张宗福

 

〔摘  要〕  杜甫的“涉蕃诗”多达150余首,其内容十分丰富。诗人对唐蕃关系进行了贯通性的思考,提出“舅甥和好应难弃”的进步主张,对唐统治者的失策与吐蕃背弃“舅甥”大义都进行尖锐的批判。杜甫的主张与儒家“大一统”、唐代“华夷一家”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其“涉蕃诗”是对唐朝“和亲”策略的肯定与支持,为我们了解唐蕃交流、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  杜甫  涉蕃诗  和好  贯通性



杜甫求仕长安期间投赠诗中的讽刺意味辨析

——以《钱注杜诗》为中心 

张子悦  孙  微

 

〔摘  要〕  杜甫长安求仕期间所作的《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等诗,以颂交游为主要目的,其意旨十分明确。但钱谦益等后代注家却牵扯史事,通过泯灭历史与诗歌之间的界线,提出了各种有违杜诗本意的讽刺说。在对这部分注解的分析中,我们能窥探到这些讽刺意味的传统诗学基础,能探究到注家误读的深层思想根源,能看到后代注家对作为“诗圣”杜甫的道德要求。这些深层因素提醒我们在面对杜诗注本时,不仅要在诗意层面做出对比以辨清杜诗本意,还要在注家行为层面对注解的产生原因和论证方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杜甫  投赠诗  钱谦益  讽刺




杜诗学研究



早朝大明宫唱和诗的传播与接受 

李雅静


〔摘  要〕  乾元元年春,贾至作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维、岑参、杜甫等人皆应诗而和。这组唱和诗以朝会为题材,以七律为体式,在当时可谓发端之作,在后世更是声名不断、嗣响不绝。追索其传世过程可知,别集并载作为重要的存录方式,使四诗裒聚一处,在选本之外开拓出共时传播的新路径;历代诗话聚焦次第评定,相继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批评场域,推动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不断深入;名家手笔共同呈现的壮丽气象,牵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颂盛情结,并催生了文学、书法和楹联等不同领域的追摹风尚。正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合力强化了诗歌的历史影响,同时也折射出同题共作在接受史上区别于独吟诗歌的一些特性。


〔关键词〕  大明宫  唱和诗  共作  接受史

 


朱德与杜甫

——兼论朱德的诗歌创作 

方伟


〔摘  要〕  朱德作为现代政治革命家,战勋卓绝。由于其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太过瞩目,人们较少关注到他的诗歌创作。朱德在文学创作中有较为明显的崇杜意识,其在晚年以兰草相赠成都杜甫草堂,这些都体现了朱德对杜甫以及成都杜甫草堂的深厚情谊。


〔关键词〕  朱德  杜甫  成都杜甫草堂  诗歌




古典诗歌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



诗性隐喻:唐诗中“幽人”的“非隐”向度

及其诗学意义

  常雪纯

 

〔摘  要〕  “幽人”原初之用在《周易》,本义为“幽隐之人”。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在文人作品中,多被引用为隐士的代称。至唐代,“幽人”在诗文作品中出现频次增高,其诗性隐喻之特质由此而浮现。在唐前高隐之义的基础上,唐人笔下的“幽人”承载了多样的生命体悟。陈子昂、杜甫与李商隐的“幽人”诗,在看似“向隐”的维度背后,包孕了诗人“非隐”的现实观照与历史沉思。“幽人”意象所蕴含的诗性隐喻为唐诗之解读提供了深化而广阔的诗意阐释空间。


〔关键词〕  幽人  意象  隐喻  生命  诗学



学术动态



2021年杜甫研究综述 

蒋文正

 

 

〔摘  要〕  2021年的杜甫研究呈现如下特点:杜甫人格精神与诗歌艺术依旧是讨论重点,杜诗文献整理不断深入,杜诗英语译介策略与海外传播研究活跃。综合运用新出碑刻、域外汉籍等文献资料及地理学、图像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理论已成为今后杜甫研究的一大趋势。文章从杜甫及杜诗本体、杜诗文献、杜诗接受、域外杜诗学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  杜甫  2021年  研究综述





▼往期精彩回顾▼陈冠明|论代书诗的流变
钟仕伦|《世说新语》诗学文献述略
【活动预约】“编辑领你读杜诗”│《狂夫》解析
清人对白居易、白行简赋的评点——以赋选为中心的考察


编辑|高媛审核|贾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