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冠明|论代书诗的流变

陈冠明 杜甫研究学刊 2022-08-27


编者按:原文刊载于《杜甫研究学刊》2017年第3期,总第133期。



陈冠明,鲁东大学教授



诗歌具有交际的功能。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是《诗经》的“兴观群怨”说。“群”指与人们交际。朱熹《论语集注·卫灵公》说:“和以处众曰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所说的“断章赋诗”,就是利用《诗经》的成句,进行国与国的交往、人与人的交际与交流。时在春秋。

东汉时期,有书信功能的诗歌已经出现。《文选》卷二九载《古诗一十九首》,关于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东汉文人。有两首诗值得注意,一是《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一是《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两首诗,应该不是一人所作。非常巧合的是,都是用第二人称“君”称呼自己的夫君,其中一首还用第一人称“妾”自称。这些都符合书信的语言规范。元陈绎曾《诗谱·古诗十九首》说:“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不管是文人代言,还是女子自己叙述,用来评论这两首诗,都是十分贴切的。《古诗十九首》对于后来的诗歌创作,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两首诗对后来的代书诗,也有很大的影响。


东汉时期,赠答诗开始出现。《玉台新咏》卷一载东汉秦嘉《赠妇诗三首》并序云:“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计,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不获面别”而“赠诗”,与书信的功能十分相似。诗云:


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


其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其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可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秦嘉妻徐淑得诗,亦《答诗一首》: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这是现存最早的“赠答诗”,既具书信的交流功能,又具诗歌的抒情作用。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三录秦嘉《留郡赠妇诗三首》,评论说:“诗可代札,情款具存。”所说极是。其实,秦氏夫妇同时又有书信。《艺文类聚》卷三二引有秦嘉《与妻书》,同时又引秦嘉妻徐淑《答书》;之后再引秦嘉《重报妻书》,又引徐淑《又报嘉书》。秦嘉、徐淑夫妇既以书信两度致报,反复往还,又以诗歌赠答,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从往还书札与赠答诗歌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诗与书作于同时。秦嘉《重报妻书》曰:“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稀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其《赠妇诗三首》之三云:“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可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书信与诗歌的内容完全一致,书信语言繁复,而未能尽意,故又赠诗。此即《诗大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赠答诗的代书功能从此确立。此后,此类的“代书诗”时见于载籍。如《三国志·魏志·刘劭传》裴松之注引晋荀勖《文章叙录》:


[杜]挚字德鲁。初上《笳赋》,署司徒军谋吏。后举孝廉,除郎中,转补校书。挚与毌丘俭乡里相亲,故为诗与俭,求仙人药一丸,欲以感切俭求助也。其诗曰:“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壮士志未伸,坎轲多辛酸。伊挚为媵臣,吕望身操竿;夷吾困商贩,宁戚对牛叹;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买臣老负薪,妻畔呼不还,释之宦十年,位不增故官。才非八子伦,而与齐其患。无知不在此,袁盎未有言。被此笃病久,荣卫动不安,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俭答曰:“凤鸟翔京邑,哀鸣有所思。才为圣世出,德音何不怡!八子未遭遇,今者遭明时。胡康出垄亩,杨伟无根基,飞腾冲云天,奋迅协光熙。骏骥骨法异,伯乐观知之,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体无纤微疾,安用问良医?联翩轻栖集,还为燕雀嗤。韩众药虽良,或更不能治。悠悠千里情,薄言答嘉诗。信心感诸中,中实不在辞。”挚竟不得迁,卒于秘书。


这是一首单向的“代书诗”。由书信转而为诗,故其诗有明显的“以文为诗”的痕迹。《晋书·隐逸·董京传》载:


董京,字威辇,不知何郡人也。初与陇西计吏俱至洛阳。……孙楚时为著作郎,数就社中与语,遂载与俱归,京不肯坐。楚乃贻之书,劝以今尧舜之世,胡为怀道迷邦。京答之以诗曰:“周道斁兮颂声没,夏政衰兮五常汨。便便君子,顾望而逝,洋洋乎满目,而作者七。岂不乐天地之化也?哀哉乎时之不可与,对之以独处。无娱我以为欢,清流可饮,至道可餐,何为栖栖,自使疲单?鱼悬兽槛,鄙夫知之。夫古之至人,藏器于灵,缊袍不能令暖,轩冕不能令荣;动如川之流,静如川之渟。鹦鹉能言,泗滨浮磬,众人所玩,岂合物情!玄鸟纡幕,而不被害?尺隼远巢,咸以欲死。眄彼梁鱼,逡巡倒尾,沈吟不决,忽焉失水。嗟呼!鱼鸟相与,万世而不悟;以我观之,乃明其故。焉知不有达人,深穆其度,亦将窥我,颦而去。万物皆贱,惟人为贵,动以九州岛为狭,静以环堵为大。”后数年,遁去,莫知所之,于其所寝处惟有一石竹子及诗二篇。其一曰:“乾道刚简,坤体敦密,茫茫太素,是则是述。末世流奔,以文代质,悠悠世目,孰知其实!逝将去此至虚,归我自然之室。”又曰:“孔子不遇,时彼感麟。麟乎麟!胡不遁世以存真?”


孙楚“贻之书”,而董京“答之以诗”,这是双向的“代书诗”。


《文苑英华》卷二四七载南朝梁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余本水乡士,闭门江海隅。时逢世道泰,蹇足步高衢。名成官虽立,效功日渐踈。入仕乘肥马,出守拥高车。关门游昔吏,迁亭有故书。江派资贤牧,宗英出建旟。……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淸夜。促膝岂异人,戚戚皆朋娅。今日一乖离,漼然心事差。山川望犹近,便似隔天涯。玉躬子加护,昭质余未亏。八行思息勉,一札望来仪。


陆倕此诗,最早见于《艺文类聚》卷二一,题作《赠京邑僚友诗》,引隅、衢、早、草、道、暇、迓、驾、夜、娅十韵,不足全诗四分之一;又见《太平御览》卷四一○,题目与《艺文类聚》相同,引衢、早、草、道、驾、夜、娅七韵,少隅、暇、迓三韵。《太平御览》与《文苑英华》均为李昉等修纂,而题目完全不同。《太平御览》由抄撮《艺文类聚》而来,《文苑英华》之诗,当从梁萧统《古今诗苑英华》《众诗英华》、唐惠静《续古今诗苑英华集》之类诗歌总集而来,但诗题不太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最后一句“一札望来仪”,中华书局影印明刊本作“一礼望来仪”,此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盖“札”因与俗字“礼”字形相近而讹,“礼”之正字作“禮”,遂致句子扞格不通。“札”即书札,书信,如此方与制题“以诗代书”相合一致。


如此看来,“以诗代书”的“代书诗”,似乎在南朝梁已经出现。但从文献的传播、流通角度来看,《艺文类聚》是目前所能考见的最早文献,修纂者欧阳询是初唐人,此时尚未有人创作“代书诗”,《赠京邑僚友诗》的制题接近本真。一个最直接的说法是,“京邑”一词,虽最早见于东汉张衡《东京赋》“京邑翼翼”,而六朝人最喜使用,且常用于制题。如宋武帝《移檄京邑》,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梁沈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梁何承天《为谢晦檄京邑》等。所以,我们推测,李昉等人修纂《文苑英华》时,代书诗已经蔚为大观,于是出现了二度制题,将《赠京邑僚友诗》改为《以诗代书别后寄赠》。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论,没有直接的文献依据。我们倒还是希望“以诗代书”出现的年代更早一些,这样更能够显示出“代书诗”的源远流长。




代书诗,顾名思义,是以诗歌代替书信。从代书诗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制题时,往往有“代书”字样。夷考其制,或始于南朝梁,而盛于唐代。


代书诗的最基本功用,是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拙著《唐诗研究专论》第三章“交际论”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诗歌则是最精练的语言。但是,在唐代以前,诗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交际作用,只有少数的应酬、送别诗属于这一类诗。到了唐代,人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诗歌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诸如应制诗、唱酬诗、联句诗、送别诗、代书诗大量出现,这些因人与人之间交际需要而创作的诗歌,在唐诗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从制题角度考察,唐代代书诗最早出现,是在初唐,见于沈佺期、宋之问诗集。这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诗歌高产时代,而沈、宋二人又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诗歌高产诗人。沈、宋二诗几乎作于同时,即中宗神龙二年(706)。神龙元年春,沈佺期长流驩州(今越南南荣),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全唐诗》卷九七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云:


魑魅来相问,君何失帝乡,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览镜怜双鬓,沾衣惜万行。抱愁那去国,将老更垂裳。影答余他岁,恩私宦洛阳。三春给事省,五载尚书郎。……家本传清白,官移重挂床。上京无薄产,故里绝穷庄。计吏从都出,传闻大小康。降除沾二弟,离拆已三房。剑外悬销骨,荆南预断肠。音尘黄耳间,梦想白眉良。复此单栖鹤,衔雏愿远翔。何堪万里外,云海已溟茫。戚属甘胡越,声名任秕糠。由来休愤命,命也信苍苍。独坐寻周易,清晨咏老庄。此中因悟道,无问入猖狂。


沈佺期此诗用意、构思模仿贾谊《鸱鸮赋》,贾谊在赋中向鸱鸮询问命运的升沉。沈佺期则以魑魅向自己发问开始:“君何失帝乡,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而答以自己的经历及贬逐过程,向家人抒发愁苦、怨愤之情。其中有“加餐力未强”,反用《行行重行行》“努力加餐饭”。


宋之问也有一首类似游记的代书诗,如《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载《文苑英华》卷一○六、《全唐诗》卷五一。此诗作于中宗神龙二年秋,诗人将游览陆浑南山以诗歌形式写信告知李适,与之分享惬意之情。此诗的篇幅较长。早期的以诗代书诗,篇幅都相对较长。宋之问诗有十三韵,沈佺期的诗则多达四十八韵。初唐时期创作代书诗的诗人不多,代书诗的数目较少,内容多局限于思亲、交游。


张说是从初唐进入盛唐的作家,与沈、宋为后辈同僚,是初、盛唐之交的承上启下者。张说有三首代书诗作品。《张说之文集》卷七、《全唐诗》卷八六载《代书答姜七崔九》:


婀娜金阙树,离披野田草。虽殊两地荣,幸共三春好。花殊鸟飞处,叶镂虫行道。真心独感人,惆怅令人老。


又《代书寄吉十一》:


一雁雪上飞,值我衡阳道。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忆乡乘羽翮,慕侣盈怀抱。零落答故人,将随江树老。


又《代书寄薛四》:


孤雁东飞来,寄我纹与素。纹足轻三象,素当综群务。远见故人心,一言重千金。答之彩毛翰,继以瑶华音。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这几首代书诗制题格式基本相似,依沈佺期作“代书”。内容涉及到伤怀、思乡、励志等多个方面。三首诗的篇幅较为短小,其语言风格、诗体,酷似《古诗十九首》。




盛唐是代书诗的发展繁荣期。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尝试了代书诗的创作,有张九龄、高适、李白、杜甫等。这一时期的代书诗数目较多,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华景象。如张九龄的《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卷四、《全唐诗》卷四九《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陆倕诗题《以诗代书别后寄赠》,一作《赠京邑僚友诗》,张九龄《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正是整合陆倕二题。诗作于作者生命的最后时刻开元二十八年(740),人之将死,其言也哀。向“京师旧”慨叹自己的“寥落”“险巇”“霜雪苦”“穷年”“路歧”,追念“畴昔”自己的“陪鹓鹭”“振羽仪”,还有“旧”的“来音”与“接景”。制题依宋之问,而篇幅稍逊于沈佺期。稍后,高适《高常侍集》卷四、《全唐诗》卷二一一有《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全诗连篇累牍缕述二人“交游”“生平”,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题依宋之问,而篇幅四十七韵,仅比沈佺期少一韵。


李白也曾作过一首代书诗。《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九、《全唐诗》卷一七八有《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李白与元丹丘交往的诗文近二十篇,在其交游的近四百人中,可谓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之一。“青鸟”是西王母传递书信的使者,“云锦”“书”“缄”,都是指书信。是传说与现实结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一篇诗化书信。其制题依宋之问,而其语言风格、诗体,受张说影响,类似于《古诗十九首》。


岑参《岑嘉州集》卷四、《全唐诗》卷二○一有《寄韩樽》:“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北庭苦寒地,体内今何如?”从制题上看,不是“代书诗”。陈铁民等《岑参集校注》卷五:“宋本题下注曰:‘韩时使在北庭,以诗代书干时使。’”则是不在其名,而在于其功用,无代书之名,而有代书之实。岑参之诗,篇幅最短,此所谓“短札”。


自东汉历六朝,至初盛唐的各种表现形式的“代书诗”,为后来诗人“代书诗”的创作与创新,储备了诸多的样范与鹄的。






▼往期精彩回顾▼

江弱水|说杜诗“动”字

徐希平|杜甫与巴蜀民族文化及文学再探

刘宁|一重一掩吾肺腑  山鸟山花共友于——杜诗中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查屏球|陈独秀五古对杜诗的师承——《述哀》《挽大姊》《告少年》三诗笺解



编辑|高媛
审核|贾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