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柏拉图谈神话教育

刘振 哲学基础 2022-09-24

 

 

 柏拉图的《理想国》卷二与卷三探讨了诗人作品对理想城邦护卫者的教育作用,对西方后世思想影响颇大。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论辩涉及诗人创作的神话,可视其为苏格拉底对神话教育的理解。《理想国》之所以在卷二引入神话教育,是因为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要求苏格拉底证明正义就其本身而言比不正义更好,而苏格拉底应对这一挑战的方式是建立一个自然正义的城邦,亦即著名的言辞中的理想城邦,因此,神话教育问题在柏拉图这里从属于建构理想城邦的问题。

  根据苏格拉底的看法,理想城邦对神话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城邦对诗人创造与讲述神话有严格的“神论模式”。为了使理想城邦的护卫者追求德性,诗人的“神论模式”须遵守两条原则。其一,城邦神话不得将诸神描述成一切事物的起源,必须将其仅仅描述成美好事物的起源;其二,不能谈论神的变形,否则意味着脱离至善的原形,成为某种不完善的存在。严格规定“神论模式”的主要意图是重建诸神在道德品质上的绝对性,使传统神话转变为道德神话,这是将神话用于城邦教育的重要前提。

  其次,理想城邦的内在原则建立在两个论证之上:城邦与灵魂的类比与“城邦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只从事一项最合乎其本性的工作”。神话教育所培育的德性须严格遵循理想城邦建制对护卫者政治德性的要求。苏格拉底和阿德曼图斯一致同意,针对护卫者的诗教是关于勇敢和节制的教育,在两者之中,节制更为重要。所谓节制既包括借助诗教培育适中的性情,使护卫者兼具勇猛与温和,能够克制过度的情感,又能培养他们对音乐式和谐秩序的爱。通过诗教使护卫者热爱秩序对于建立理想城邦十分重要,这决定了护卫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捍卫城邦秩序。但是,由于城邦秩序不同于音乐秩序的感性形式,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护卫者能够通过学习哲学获得对完美城邦形式的认识。

  由此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涉及神话教育与哲学教育的张力。由于理想政制中的治理者最终必须具备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哲学性的知识,因此,最高、最好的教育不是神话,而是哲学。因为,作为现实事物的影像,神话甚至比现实事物更远离真理。这意味着神话在品质上低于哲学,用柏拉图的话说,真正的教育乃是借助辩证术,摆脱一切感觉,凭靠理性探究每一个存在者本身。第二,既然不可能通过哲学理性使护卫者完全献身于城邦,苏格拉底不得不借助“大地神话”即著名的“高贵的谎言”。大地神话将向护卫者隐瞒生命的来源,让他们相信大地才是所有人共同的母亲,所有邦民都是他们的同胞;大地中起初有一位塑造之神,他在不同的人身上加入了不同的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等级将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从而决定一个人在城邦中所处的等级,每个人可能获得的金属品质与出生并没有必然联系。

  在笔者看来,从《理想国》的论证结构看,正是考虑到神话教育的限度,苏格拉底不得不提出著名的理想城邦“三次浪潮”。理想城邦的“三次浪潮”是对神话教育尤其是最重要的大地神话的补救,“三次浪潮”深刻地揭示出理想城邦与城邦自然、最佳政治与人性本身的张力。如果说神话教育所体现的德性品质与人性的张力无法消除,那么,柏拉图揭示了神话教育本身的限度。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哲学系)


往期回顾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柏拉图的逃亡

柏拉图——哲学之爱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隐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