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忘记带稿了,中国汉族学者用蒙古语在蒙古国即兴演讲...

蒙古格日 2022-04-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们讲述 Author 蒙古国故事


初到蒙古国

姚克成


人生如书,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难忘的故事。

我是一个汉族人,自从学习了蒙古语,就发生了不少和“蒙古”二字有关的故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故事是,1989年初到蒙古国(当时称作“蒙古人民共和国”)所发生的一切。
为纪念第一届国际蒙古学家大会召开30周年,1989年8月9日到14日,国际蒙古学协会(Олон улсын Монгол судлалын Холбоо, ОУМСХ)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举办了一次为期六天的国际蒙古学青年学者暑期班(Олон улсын залуу монголч эрдэмтний зуны сургууль)。


在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时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专家达· 策伦索德诺姆(Далантайн Цэрэнсодном)先生的推荐下,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这是我学习蒙古语19年以来的第一次出国。正因如此,赴蒙途中和会议期间的所有见闻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拾几例,和朋友们分享如下:
一、 一位蒙汉兼通的美国青年
当时,我们赴蒙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们并没有进行专门集训和组团,都是自办手续,自行赴蒙古国的。从北京乘火车出发的代表中,除了我以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巴雅尔图先生和中央民族学院的那木泰苏荣先生。
我们在赴蒙途中结识了一个很健谈的美国青年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这位先生的蒙古语和汉语讲得都很好,听说他曾经在内蒙古大学学习过蒙古语,还取了一个蒙古语名字叫“毕力格图”(Билэгт)。
听到一个美国青年的蒙古语和汉语讲得这样流利,我在由衷羡慕的同时也在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蒙古语和英语,努力为加深中蒙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谊多做贡献。
二、 首都洁净,民众热心
到达乌兰巴托以后,我们被安排在了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的巴彦郭勒宾馆(Баянгол зочид буудал)。在这里,我又结识了不少中外代表,其中既有我久仰的学界前辈,也有新认识的青年学者。



我因为是初次来到蒙古学习和交流,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一有时间就想出去走走看看,结果发现,乌兰巴托虽然人口不多,城市规模也不大,但是街道干净,马路两旁几乎没有垃圾和痰迹;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衣服两三天不换,也不会变脏;人们穿着整洁,待人热情、彬彬有礼……
有一天,我想从宾馆去乌兰巴托最大的百货大楼“国立百货大楼”(Улсын Их Дэлгүүр)买些纪念品。可是,我不认得路,也没有坐过蒙古的公交车,只好向途中遇到的一对青年情侣问路。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位男青年竟把女友留在路旁,自己带着我走了好几百米,直到望见了国立百货大楼,他才返回去见他的女友。蒙古青年的助人为乐令我非常感动。
三、 初到蒙古收获颇丰
至于与会期间的学习、交流和收获,更是三言两语难以表达。会议期间,我不仅聆听了老一代蒙古学家的精彩发言和谆谆教诲,还结识了不少的青年蒙古学研究者,其中既有中国同仁,也有外国同行,来自匈牙利的青年蒙古学者比尔塔兰·阿格乃什女士(BIRTALAN Agnes)就是其中之一。蒙古国的策伯勒·沙格达尔苏伦(Цэвэлийн Шагдарсүрэн)先生更是令我敬佩至今。


我在分组会议上用蒙古语宣读的论文是《论爱马习俗与蒙古文化》,从一个中国汉族人的视角分析了蒙古人爱马习俗与蒙古文化的关系。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拙文不仅获得了部分与会代表的好评,还被全文刊登在1989年9月13日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红星报第4版上。不过,标题被修改成了《Морины дэл дээр мандсан үндэстэн》(马背上兴起的民族)。
四、 背水一战竟获成功
为期一周的学术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一天晚上,会务组的一位负责人让我准备一篇发言稿,代表与会的中国青年学者,谈一谈参加本届纪念大会和国际蒙古学青年学者暑期班的收获和体会。我当时有些不解,因为在与会的12名中国代表中,除了我是汉族以外,其他人都是蒙古族,他们的蒙古语都比我好多了,为什么让我代表中国青年学者发言谈体会呢?可是,想归想,做归做,我还是连夜用蒙文准备了一篇发言稿。没曾想,第二天就在蒙古国家图书馆举行了这次活动的闭幕式。


可能是我头天晚上写稿太累的缘故吧,我们来到蒙古国家图书馆会议大厅入座以后,我才发现发言稿不在身边,这可咋办?回宾馆去取,时间肯定来不及了。因为闭幕式已经开始了,主持人宣布,第一位发言的外国青年学者是苏联代表,第二位发言的外国青年学者就是中国的我。
我非常着急,可是又无可奈何,只好把自己的窘境小声地告诉了身旁的乌·满达夫老师(内蒙古大学教授)。满达夫老师悄悄地鼓励我说:“不要害怕!就把你准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


没过多久,主持人宣布让我发言。登上讲坛之前,我先深呼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慢慢地登上讲坛,把参加此次学术活动的收获以及初次到蒙的见闻和感想,用自己的话语慢慢地述说了一遍。话音刚落,就收到了热烈的掌声。
当我回到座位以后,不仅得到了身旁中国同胞们的握手祝贺,还听到有人说:“讲得不错!也说出了我的感想和收获……”
等到闭幕式结束,我才发现,我是外国代表中唯一的脱稿发言人。我没想到,背水一战的无奈之举竟然使我得到了意外成功。
时间转瞬即逝,距离我初次到蒙已经过去了32年。在此期间,我又多次到蒙古国学习、工作、访问和考察。每次到蒙,虽然都曾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故事和想法,但是都没有像1989年8月我初到访蒙古国那样,令我难以忘怀和感动。


作者简介
姚克成: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语言文化教研室教师,副教授,获北京大学第三届“我爱我师——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中国蒙古国研究会功勋研究员、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终身成就奖、蒙古国“北极星”国家勋章等荣誉。
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克成获得蒙古国“北极星”国家勋章,2019年10月16日
(来源:我们讲述)


▽ 更多推荐阅读 ▽


▶︎新华社记者描写的蒙古夏日草原:美得睡了...

▶︎“除海市蜃楼外,戈壁还有三美!”蒙古国东戈壁和南戈壁省游记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蒙古国库苏古尔湖

▶︎刘书润专家:生态规律决定了蒙古人不愿种地、不愿盖房子




你若喜欢,为蒙古格日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