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反清复明?一场戏而已!
撰文|黄大拿
扯什么兴明讨虏、反清复明,玩不下去了,破罐子破摔吧,临死之前好歹过一把皇帝瘾。
随着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的上映,“反清复明”这个词语意外地火了!
剧中的朱潜龙是一个大恶人,他不仅杀师父一家,当汉奸卖国,还把责任推给师弟李天然。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在念叨“反清复明”。
在朱潜龙与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共同登场的一场戏里,蓝青峰送给了朱潜龙一份大礼——据说当世仅存的明太祖的画像。朱潜龙喜不自胜,对着画像三跪九叩……
与历史流传下来的明太祖画像相比,《邪不压正》中的太祖多了两撇小胡子,看起来和饰演朱潜龙的廖凡颇为神似。
再联系“朱潜龙”这个非凡的名字,一切似乎都在暗示:念叨“反清复明”的朱潜龙就是老朱家的后代。
朱潜龙是不是老朱家的后代?这个得去问姜文。
但所谓“反清复明”,的确就是一场戏而已。
一
三军哭陵,悲壮还是滑稽?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竖起反旗。
吴三桂举起反旗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哭陵!
哭谁的陵?南明永历皇帝。永历是万历皇帝之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公元1662年被杀。永历之死代表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亡,从此清朝的皇帝真正成为天下的“共主”。
永历皇帝死于何人之手?其实就是明朝故将吴三桂。
永历逃到了缅甸,吴三桂亲率大军逼令缅人交出了永历,这个时候永历的命运已经定局,非吴三桂个人的意志和力量所能左右。
但是从永历被俘到身亡的这一段过程中,吴三桂的心迹如何?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不少细节。
擒获永历之后,清廷担心夜长梦多,下令将永历在云南就地正法。
虽然都是死,怎么个死法却大有讲究。
如果要留全尸,处决的方式也不少,毒死、勒死乃至令其自裁,在古人看来,都比斩首这种身首异处的死法体面得多。
据刘健《庭闻录》等史料记载,在围绕怎么处决永历的问题上,吴三桂和军中的满将发生了争执。
吴三桂主张斩首,满将认为不妥,并举出了理由:“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一死而已,他也曾当过皇帝,应当全其首领,何必用斩!”……
满人举出的这些理由,吴三桂焉能不知?他之所以要用残酷的手段对待永历,无非是为了向新主表白自己对旧主全无系念之心。……
临死之前孤苦无助的永历,在死了十余年之后,却迎来了一场盛大的仪式。
一支刚刚换上汉服的大军,齐刷刷跪倒在永历的陵前,一位花甲老人头戴方巾,身穿素服,在陵前酹酒,泣不成声。然后是三军震天动地的恸哭……
够震撼够悲壮!但前提是你不能在时光机里倒回往前看,否则震撼和悲壮就成了滑稽可笑。
二
“兴明讨虏”,谁信?
古人干大事讲究名正言顺。
大军一起,生灵涂炭,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扛一面大旗。吴三桂自然也不会例外。
为了师出有名、先声夺人,吴三桂向全国发出了讨伐清王朝的檄文。
檄文的开头赫然是:“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镇守山海关总兵官”是明朝过去授予吴三桂的官职,“兴明讨虏大将军”据文义,是奉明朝的新旨。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新旨,只有吴三桂知道了。但“兴明讨虏”诉诸民族情感,看上去的确是一面漂亮的旗帜。
在这篇读起来铿锵有力的檄文中,吴三桂主要说了三层意思:
一是表白自己借清兵实为不得已,意在为大明复仇,同时夸饰自己消灭李自成的功劳。
二是声称自己在清朝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并未忘却旧主,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
三是声讨清朝罪行,誓言要“伐暴救民,顺天应人”。
看起来十分漂亮的檄文,却充满了谎言。
清兵入关之后,在其军事活动中,除了前期主力是满人之外,后期追剿南明残余势力,最得力的都是汉人中的降将。其中功劳最大的当推吴三桂。
奔波疆埸,扫荡南明,擒杀旧主,这都是在为恢复大明做准备?
坐镇云南,搜刮民财,佳丽三千,也是在“密图恢复”?
檄文声称,当年吴三桂曾奉崇祯的三太子欲恢复明朝。又说现在“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真有这样一个三太子吗?
当吴三桂起兵之前,他和谋士们策划,有一个谋士自信地认为,以当时的形势和吴三桂的实力,天下可“传檄而定”。意思是发布一纸檄文,人们就会云集景从,天下就是您吴老人家的哪。
为什么会如此乐观?
吴三桂拥有雄厚实力是一个因素。清王朝是异族入主的政权是另一个因素。
这当然都是事实。然而明显说谎的檄文还会有摧枯拉朽的效果吗?
所以当时有人作诗讽刺吴三桂,其中有两联曰“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简直是对吴三桂的诘问:你声称“复楚”,实际干的却是“先覆楚”的勾当;既然已奉秦为帝,现在为什么起兵造反又要“亡秦”呢?口口声声为国为民,其实你自己知道骨子里是为了女人!
在这样辛辣的嘲讽里,吴三桂进退失据的窘态可谓跃然纸上。
三
英雄无奈是多情?
说起吴三桂,就绕不过陈圆圆。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喜欢读点古诗词的人都知道,这是清初诗人吴梅村名篇《圆圆曲》中的两句诗。
按通行的说法,吴梅村写作《圆圆曲》,意在讽刺吴三桂,说他不该为陈圆圆区区一个小女子而“冲冠一怒”,引清军入关。
“妻子岂应关大计”,是啊,妻和子,都只是家庭小事,怎么能和经国大计相提并论?《圆圆曲》中佳句甚多,这两句诗并不特出,但婉而多讽,意味也够深长的了。
在纷纷扰扰的易代之际,吴三桂甘为清军前驱是不是真的因为陈圆圆,这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而从人性和情理的角度,黄大拿明史拍案完全不信吴三桂居然会单单为一个女子而做出如此重大的人生抉择,很简单,一个把权位看得高于一切的人,别的东西在其心中究竟占有多少砝码,似乎不难猜测。
吴三桂正是这样一个“把权位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我们看他生平之中的几件大事,能否保持权位始终是他做出何种选择最重要的标准,这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
吴三桂对陈圆圆的爱怜当然也是真的,毕竟一个是凡夫俗子,一个是绝色娇娘,不过要说像吴三桂这样迷恋权力的人,会糊涂到不知孰轻孰重,大拿万万不信。
吴三桂在云南封王,骄奢淫欲,并不以一个陈圆圆为满足,后宫佳丽上千,而且还要派遣专人前往出美女的“三吴”地区选购秀女,未必不能透出一丝信息:“拣取花枝屡回顾”的吴三桂风流归风流,但他本来就不是一个至情之人。
贪恋权势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多情种子,更不可能存有多少所谓的民族大义。
不仅是吴三桂,后来扛起“反清复明”大旗的人多矣,你以为他们真想回到明朝,拥戴一个老朱家的后代来当皇帝?
在清军的攻击之下,吴三桂覆灭已成定局。但就在他精神上遭到强烈刺激,身染沉疴自知不起的时候,还演了一场最后的大戏:匆匆登基即帝位。
扯什么兴明讨虏反清复明,玩不下去了,破罐子破摔吧,临死之前好歹过一把皇帝瘾。
也许是希望历史因此记下一笔,在明清之间还有一位吴皇帝?
可惜,后来人写史,在中国皇帝系列中没有吴三桂这一位人物。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并只允许微信公众号转载,不可发在其他渠道,违者必究。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