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大明朝堂上经久不息的声音
撰文|黄大拿
是不是国之栋梁,屁股上见;不被打一回屁股,就不是忠臣。
“廷杖”,也就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大臣屁股,被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称为“明代特有之酷政”。
孟森的话也许会让今人费解:打屁股,总比杀头掉脑袋强多了,能算什么特别的酷政?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了。
昔日读书人讲究“可杀不可辱”,即使犯法,白刃加颈,也比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公然羞辱强。这种旧式士子的观念,讥其迂腐也好,说它是一种气节也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包括专制君主在内的大多数人也是尊重这个客观存在的,所以中国法制史上有“刑不上大夫”之说。
后来人们常常以“刑不上大夫”作为专制王朝统治阶级大搞特权不受法律制约的活证据,殊不知此处的“刑”特指肉刑,它并不表示官僚阶层犯了法也会被豁免。
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说:“古者公卿有罪,……请诣室自裁,未尝轻折辱之,所以存大臣之体”,一般不对读书人动刑,不对他们进行羞辱,可以说正是昔日特有的砥砺名节、蓄养士气的一种良法。
但是,大明朝堂上“啪啪啪”打屁股的声音却经久不息,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一
朱元璋为什么喜欢打屁股
“廷杖”,这项“明代特有之酷政”,创始者不是别人,正是大明帝国的创建者朱元璋。
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尝鲜”者是大臣茹太素。
《明史》记载,明太祖下诏求直言,茹太素响应号召,上书议论时政。但他的直言太“直”了一点,批评太祖的严刑峻法使“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
这样的直言显然不止会让人脸红和出汗了。
明太祖大怒,朝堂之上当即啪啪啪打起了板子。
有意思的是,到了第二天,朱元璋又觉得茹太素的建议似乎有一些可取之处,而且自己是求直言在先,又对茹太素进行了一点口头嘉奖。
至于为什么要打茹太素的屁股,朱元璋声称是他的上书字数太多,并装模作样地下令从此制订公文格式,杜绝长文。其实完全是托词而已。
茹太素之后还有一位薛祥,比茹太素更惨。
薛祥位居工部尚书,这是正部级高官,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活活被杖死。
薛祥是一个好官。《明史》上说,他死后,“天下哀之”……
刘伯温早就向太祖谏言不要羞辱读书人,以此培育士气,朱元璋为什么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么喜欢打大臣的屁股?
有人归咎于造物主,不是曾有论者认为人之有弯曲的膝盖,就是为了下跪吗?依此推理,人之有屁股天生就是为了让人打的。
但这种奴才的逻辑估计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同了。那么我们就从心理上分析吧。
据黄大拿明史拍案看来,朱元璋的爱打大臣屁股,并不仅仅是性格暴虐使然,更由于其过分敏感、极度自尊而又自卑的一种心理在作祟:没有受过诗书教育的朱皇帝就是要让心高气傲的读书人难堪。
明代历史上大臣之受杖责,多半时候是因为劝谏,劝上一两次皇帝老儿就烦了,就要打你屁股,可是居然就是有人不怕挨打,又接着劝谏,被打屁股者一时前赴后继,简直成了“你越是喜欢打屁股,我就越要把屁股迎上去”。
这样一种演变肯定大大出乎明太祖的意料。
二
打屁股里藏着很多奥妙
朱元璋廷杖大臣,开了个很坏的先例,他的后代们虽然没有其治国的手腕,但羞辱读书人的爱好却始终如一。
于是,朝堂之上啪啪啪,打屁股成了大明王朝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
明武宗喜欢游猎,工部主事何遵谏阻其南巡,当其草疏时,家僮抱持而哭:主人即使不为自己考虑,独不念老亲幼子乎?……但何遵不为所动。
疏上,廷杖四十,肢体俱裂,过了两天何遵就死了。
《明史》上说,何遵死的那天,其父在老家与家人祭墓归,有鸟悲鸣,为之惊异,这时有传言说朝廷有大臣因言获罪,何遵的父亲长号一声:“遵死矣。”
父子之间的这种心灵感应可能是存在的。但修史者特意写下这么一个细节,显然意在借此表达他的悲愤。
嘉靖皇帝和大臣们因“大礼议”之争发生冲突,起初以外藩身份当上皇帝的嘉靖对大臣还不敢过分用强,等到地位稳固,即大开杀戒。
嘉靖三年七月,参加抗议活动的134人被抓进监狱,然后给以或戍边或廷杖或罚俸的处罚,17人被活活杖死。
不要小看打屁股,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也有很多花样,藏着不少奥妙。
嘉靖初,刑部尚书林俊曾述廷杖之变迁曰:明宪宗时,廷杖不去衣,还许穿厚棉底衣、重毡叠裹,因此卧床数月而后可以痊愈。
等到明武宗时期,太监刘瑾专权,干脆下令去衣,脱光了再打,廷杖的残酷程度显然又进了一层。
同样挨打,即使挨板子数量一样,但有人只是受点轻伤有人却是皮开肉裂,甚至有人会被活活打死,其中有无奥秘?
原来是太监们掌握了用刑轻重。明人笔记记载,太监们主持打屁股是有暗语的,“足如箕张,则囚可生,靴尖一敛,则囚无生理矣”。
正因为用刑可轻可重,故廷杖本来不是死罪,但被杖者却往往毙命。
尽管如此,明朝士大夫并未因怕打屁股而退却。原因何在?
三
打屁股终于成了一种美学
“打屁股”,这样一个动作里,实在有微妙的心理因素存焉。主体——打人者,无疑是在享受征服和羞辱别人的快感;客体——被打者,一个接着一个,排队等着打屁股,这又是为了什么?
你可以说这是旧式士子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使命感,驱策着他们敢于批君王之逆鳞,敢于正视这淋漓的鲜血,自有道理,但如果全部排除背后的心理因素,大拿是不信的。
《明史》记载,万历年间有一个大臣赵用贤因为批评张居正而被杖责,肉腐烂溃落,其妻把掉落的肉腌制以后精心收藏起来,做为纪念。
在这样奇特的纪念品中,难道没有蕴藏一种奇特的心理吗?
“打屁股”,主体意在羞辱,而客体却偏能变羞辱为光荣,以至几块腐肉也成为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符号。
而且这种心理还不仅仅是受杖者个人及家属的,《明史》上说,一个官员如果无辜被杖,就几乎等于有了一页浓墨重彩的光荣史,终身令人倾慕,天下以为至荣。
这样一种效果,惯施淫威的专制君主们可曾料及?
是不是国之栋梁,屁股上见;不被打一回屁股,就不是忠臣。此种风气一旦形成,其实也是利弊参半:一方面,士大夫蔑视强权的精神值得称赞;另一方面,也会养成一种“矫激”的士林心态,酿出许多激烈的意气之争,从而耗费大量资源。
打屁股终于成了一种美学。
打屁股也不是小事,明后期政局的演变线索也许就隐藏在这里。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并只允许微信公众号转载,不可发在其他渠道,违者必究。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