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在 深 圳 LIVING IN SHENZHEN
杨争光 · 视频口述
杨争光,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四届政协常委,五届委员。1957年生于陕西乾县,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代表作有小说《土声》、《老旦是一棵树》等;电影《双旗镇刀客》;电视剧央视版《水浒传》。
杨争光
/
作家 编剧 诗人
有人说杨争光的人,和他的作品一样,你与他交往起来,很痛快!如实,四月份有缘在作家李松璋的「18F」偶遇杨争光先生,周知他是一个叱咤文坛、影坛的大家,初次见面难免会有几分拘谨。但一开口,他却十分性情、率真,对大家更是有问必答,一个多小时的交谈里频频语出金句,我们哄堂大笑的同时,更是尤为振奋,这是来自一个资深前辈对于文学、对于影视、对于深圳的真知灼见。不夸张地说,听他一席话,颇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点击看视频 ↓
从诗人到作家再到编剧,杨争光的转型之路
Ⅰ
最初一心忠诚于诗歌
却屡屡“被迫”转型
“啥都写,所以啥也不是”,这是杨争光给我们的开场白。
1978年,杨争光走出陕西乾县,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由此开启了他的文学艺术之路。上大学的时候他一心想做个诗人,初次写小说是因为妹妹出嫁,他回到老家后心生感触,于是乎写了一篇小说,没想到被校友推荐到《山东文学》,并且还刊登了头条,后来还获奖了,于是因为小说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后来也发表诗歌和小说,但他说那时候他一心还忠诚于诗。后来真正开始写小说是因为朋友吴滨在《中国》杂志社,邀请他参加他们的笔会,还必须带小说去参加,于是他一口气写了七篇,最终有三篇在《中国》杂志社发表了,由此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紧接着就是《人民文学》要筹备1987年一二期合刊,计划推出几个年轻的作家,杨争光写了三篇,取名《土声》寄过去投稿,没想到也刊登到小说栏目头条,自那之后大家都知道他写小说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爆发式地推出了一系列风格鲜明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短篇《从沙坪镇到顶天峁》、《蛾变》、《蓝鱼儿》、《高潮》,中篇《黑风景》、《棺材铺》、《赌徒》、《老旦是一棵树》、《杂嘴子》等等。1989年,刚好是在住院期间,西影厂的朋友过来找杨争光写电影,认准他能写电影是因为看过他写的小说,认为读他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并且对白也很好。于是他就让朋友给他找几个电影剧本来看看,大概看了之后他也就知道电影剧本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就试着写了两个剧本,没想到两个都写成了,其中就有《双旗镇刀客》,最后剧组也都成立了。1989年杨争光调进西安制片厂任专业编剧,刚好赶上了《双旗镇刀客》采景。好像每一种创作形式他都能信手拈来,成为一名专业编剧后杨争光在影视剧创作上干得风生水起。他的电影《双旗镇刀客》拍摄后获了国际大奖,他操刀改编的电视剧《水浒传》全中国家喻户晓,在很长时间里,杨争光当编剧的名声甚至是盖过了小说家的。现在回忆起来,杨争光说:“那时候就是年轻嘛,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从不同创作形式的转变,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我虽然也有顾虑,但就是不怕,无知者无畏嘛。”
Ⅱ
因为深南大道而成为了深圳人
1997年,杨争光担任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那年入选的电影中有一部电影十分受他青睐——《花季·雨季》,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十分清新,就像一个雨季一样,于是他极力力捧,最后《花季·雨季》获奖了。后来一了解,这部影片改编自深圳作家郁秀的同名小说,讲述的也是深圳的一所重点高中里的故事。这是深圳留给杨争光的初印象,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来过深圳。1998年,杨争光因为拜访一个朋友,第一次来到深圳,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来有很多深圳人都读过他的小说,得知他来深圳了,过来拜访他。当时他与冉平合作编剧的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正热播着,很多媒体想要采访都被他拒绝了,但来深圳后,因为一个朋友的朋友在深圳晚报担任记者,机缘巧合就接受了他的采访。于是乎,第一次正式的接受关于《水浒传》的采访是在深圳做的。再后来就常常往返于蛇口和福田之间,杨争光说对深圳最初的印象就是深南大道:“我可喜欢深南大道了,路那么宽,路中间种的都是花,就觉得这个城市太美了”。1998年从西安调到深圳并成为深圳人,是杨争光事先没有预想过的。得知他要来深圳,陕西的很多朋友就劝他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啊,你为什么要跑那里去?” ,杨争光表示还是愿意来深圳,就是因为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好,还有就是因为这里的朋友。“当我来的时候,应该是深圳最好的时候,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它的规模也不像现在这么大,你看不到这个城市身上的赘肉。那个时候人口好像就有六百多万人,你也看不到交通的拥挤,这个城市很舒展,它具有现代气息,你看它就是个青年”杨争光说。年轻的深圳似乎使杨争光获得了新的激情和活力,此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及《驴队来到奉先畤》等小说作品,创作了电影剧作《杀手》、《公羊串门》等,并扶持青年编剧创作了以深圳为背影的电视连续剧《爱是双人舞》、《有你真好》等。
Ⅲ
深圳不是文化沙漠
只是缺乏高端文化产品
来深圳二十余年,杨争光一心写作,对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只是偶尔为之,但从前年他开始关注深圳的影视文化氛围,他说深圳是个赚快钱的地方,但是文化企业偏偏要求要有一个孵化期。
“广东人会做生意啊,他们有生意头脑。他可以完全不做文化产业,因为你要做文化,尤其是那种特殊的商品,像影视剧,你确实得需要耐心,得要有一个孵化期。而且它也跟高技术是联系在一起的,你看我们深圳搞动漫,我们喊的最早,我们做的也最早,到现在我们的动漫产业没有起来,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没有原创。”杨争光说。从文学、影视创作上来说,深圳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被人说道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原创,杨争光说现在最紧要的就是要从原创开始做起。刚好深圳宣传部要做一个“2020文化创新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剧本写作计划”,计划以培养深圳青年创作力量为主,这让杨争光对影视业重新燃起了斗志。当谈起深圳这个城市时,杨争光几次说着说着就提高了语调,从头到尾听下来会发现对于他深圳的评价甚至是出现了“悖论”。他说:“这个城市的人有文化,你能说这个城市没有文化吗?”尽管深圳是座缺乏文化产品的城市,但杨争光不赞同大家说深圳是座文化沙漠。“我们不能把文化光局限在比如影视、小说、文学艺术上,文化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啊。当内地都在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候,深圳提出的是‘文化立市’。我认为深圳就是很有眼光,该引进的人才引进。虽然影视方面它没有重视,但是它重视高科技,把这方面的人才引进了很多。南山区那个时候根本就不行,但现在你看看南山区,南山区已经成了中国第一区了,上市公司一百四十多家,我们整个大西安地区,到现在上市公司只有四十多家,连五十家都没有,是南山区一个零头啊。深圳的成功转型,我觉得与这个‘文化立市’战略还是有关系的。他们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我从来不承认深圳就是文化沙漠。”
▼
我在 好视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