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择校,一键切换穷爸爸富爸爸

2018-04-23 米粒妈 米粒妈频道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都说印度是个会作妖的国家,人们一言不合就跳舞,没想到还有能一键切换穷与富的爸爸。印度神片《起跑线》就给我们讲了这么个故事。


印度片最不地道的地方就是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把人给弄哭了,越是沉重的话题越能让你笑个不停,笑完了心里又像打翻油盐罐,说不出是个啥滋味。

 

拉吉是个成功的商人,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开宝马,家中有个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


                         

人生赢家不过如此吧,按说没什么不如意的了,可是女儿要上学了,两口子却突然发现,自己连一所好学校都申请不到。





Part

1

富爸爸

 

为了上最好的德里文法学校,他们买了学区房,搬到高尚社区,以为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将孩子送入这所最顶级的学校。


然而并没有这么简单,俩人很快发现,学区房是买的起,可邻居们的软实力却永远也够不着。


在party上,那些温文尔雅的男男女女们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拉吉却是个连swimming都拼不出来的大老粗。



拉吉已经很努力了,他把自己在月光集市的服装店改称为工作室,然而并没什么用。见面就发名片的作派马上出卖了他,收到名片的邻居一脸的不可思议:哪儿来的乡巴佬?


和这群高级人聊什么,玩什么都很尴尬,连吃东西都吃不到一块去,总之不在一个档次。

 

拉吉浑身不自在,很想回母星,但是为了孩子,他们还得厚着脸皮住下去!


女儿也交不到朋友,因为她说印第语,而其他小朋友在学校和家里都说英语。

 

 

当皮雅的妈妈问一个家长为什么孩子不能说印第语时,人家觉得她简直无知可笑,于是给她科普了一下有钱人的游戏规则。


“因为你们无所谓啊,你们是在月光集市开店的,你的孩子将来也要这样,但我的孩子不行,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上德里文法学校,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构建未来。”


 

原来在月光集市开店这么丢人!根本算不上有所作为,更别谈构建未来了。


怎么啦,说英语了不起啊,老娘就是要让娃去德里文法学校,气死你们!自尊心受到了刺激,更让皮雅的妈妈下决心一定要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



可她不知道,这会儿那两个怼她妈妈的正在得意地嘲笑她那口蹩脚的英语呢。

 

人与人的平等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有的,一但进入了一个原本你不属于的阶层,尤其是更高的阶层,别人看你都会觉得像个小丑。这不一定都是对方故意施加给你的,更多的是双方的差别造成的。

 

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了。拉吉两口子拼了,他们找来了培训顾问帮助申请学校,反正我们不差钱。


顾问了解情况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皮雅从早到晚排满了课。妈妈担心地问:“这么紧张,孩子哪有时间休息呢?”


“还想休息?因为你们太晚了,别人从怀孕就开始了。”顾问气得翻白眼。


拉吉不服气地说:“皮雅很聪明,她根本不需要上这些课。来,给阿姨背首诗。”


结果女儿不给老爸面子,躲到椅子后面去了。


顾问看他们一家实在不知天高地厚,直接把他们带去了隔壁的教室,展示了别人家的孩子。


 

正当拉吉两口子被牛娃碾压成渣的时候,皮雅突然及时地想起了她的拿手才艺,背起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好了好了,快别背了,爸爸赶紧拦住她。原来引以为豪的事情,突然之间变成了羞耻。

 

扎心了,人从这么小起就已经开始分层了,没有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原来有钱人的孩子都这么厉害,皮雅不上好学校将来如何与同伴竞争,怎么能找到好工作?拉吉夫妇心服口服:当然我们必须上课,不,现在就开始!


顾问点点头,说,很好,你们也得训练。


 

没有办法,来自月光集市的成功人士,风趣能干的服装店老板拉吉,想为孩子领一张进入另一个圈子的门票,他就得补课,得接受训练,否则根本过不了面试关。

 

训练前,拉吉夫妇为面试准备的行头是这样的。



哈哈哈,太辣眼睛了,泥萌还不如浑身写满了我有钱、我有钱呢!

 

训练后,他们的形象变成了这样


还有这样,啧啧啧,超有气质,妥妥的高端家庭啊。


有木有发现,这张皮雅的妈妈竟有点象戴妃。

 

除了形象,谈吐和三观也需要培训,要不然一开口就得被pass掉。


培训前的模拟面试上,他们被问到“如果孩子不想上学你们怎么办?”这是在考查父母懂不懂教育理论,会不会和孩子沟通,属于业务能力。


没有经过培训的时候,拉吉是怎么回答的?他脱口而出,


啊呸,答的太low了,我敢说经常看看米粒妈的推文都能答得比他好得多。

 

培训以后呢,同样的问题,他们是这么回答的。


嗯,靠谱,加十分!

 

拉吉夫妇被各路专业人士里里外外包装了一通,一切都看起来都很perfect了。可是实战的时候,拉吉还是背错了答案,漏洞百出,没文化这个雷真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

 

一个连swimming都拼不出来的人,神也没办法让他几天功夫就能用一口漂亮的英语,得体的回答征服面试官。不知道他们的学历有没有做假,电影里没有提。现实中,按他俩的学历,应该都走不到面试这一步,收材料时就给淘汰了。

 

最后,培训顾问毫不留情地告诉他们,孩子没问题,都是因为你们俩太逊了!


看到这儿,不尽想起咱们中国版的说法:赶快读个博士,不然拖累了孩子。

 

申请不到好学校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当父母的不够格。

 

拉吉一家失败的背后,揭示出的是整整一个阶层的失落。


中产阶层高不成低不就,是最容易沮丧和焦虑的人群。往上走,每一步都无比艰辛。越往上门越窄,条件越苛刻,往往要几代人的努力加运气才能在金字塔的分层中跃升一级。


而往下却是无底洞,从下面奋力挣扎上来的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如果不能赶快向上向前甩掉他们,就有可能被挤下去。


如果皮雅得不到优质的教育机会,她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和那些会讲英语、父母是跨国公司高管的孩子比,一败涂地。她只能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上公立学校,重复父母的人生,不会说流利的英语受人白眼,被当作没文化的大老粗,甚至想为孩子改变命运时也和拉吉一样无能为力。


拉吉夫妇万念俱灰。

 

如果我们把上名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仅仅理解为父母的虚荣心是不是有点肤浅了。社会等级无时无刻不在碾压着所有人,拉吉夫妇在一般人的眼中还算成功者,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呢? 

 



Part

2

穷爸爸

 

就在此时,他们突然获知一个重要信息。原来政府为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德里文法学校有25%的名额留给穷人的孩子。


既然可以混入上流社区,为什么不能打入贫民窑,潜伏下来呢?



影片从这里开始了大逆转,画面一下子从精美的豪宅、绿茵茵的草坪、透明的游泳池、漂亮的男人女人,一下子变成了又臭又脏,蚊虫肆虐,一出门踩一脚屎,上完厕所没水冲,一大早要和凶恶的泼妇抢水。


皮雅的妈妈在高尚社区里顶多被人瞧不起,在这里可能会被打。



贫穷还远不止这些。


希亚姆是拉吉的邻居,他家世世代代都是穷人,祖传的贫穷。后来他成为拉吉一家在贫民窑的培训顾问,教他们如何应付穷困潦倒,其实也是带观众领略了一下印度穷人的悲惨世界。

 

当拉吉问希亚姆叫什么名字时,他说:穷人没有名字。


 

穷人不光没有名字,他们的时间都是对水的,掺假的。


为了挤上公交车,天不亮就要起床,下一辆就有可能要和450人一起挤。


明明都快把人挤成相片了,希亚姆还说蛮空的?!


公交车没有最挤,只有更挤,穷人多了TMD的真不是好事儿!

 

穷人连上厕所都有次数限制。


啊?拉吉惊呆了,老子去卫生间的次数还得别人说了算。


最可怕的是,穷还是世世代代的。

好嘛,贫穷和贵族头衔一样也是世袭的!

 


发现自己穷还不是最糟的,穷的根深蒂固才可怕。


如果你的家庭,所有的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八杆子打不着的亲属统统都是穷人,那就意味着已经被牢牢地钉在了贫穷的十字架上了。


父母是穷人,父母的父母也是穷人,世世代代都是穷人,孩子能翻得了身吗,他有一点机会吗?

 

所以说,教育机会是穷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希亚姆也为儿子申请了德里文法学校,希望能幸运的获得那25%中的一个名额。可是,虽然德里文法学校对穷人免费,但仍然需要缴纳24000卢比的课外活动费。


希亚姆对拉吉说过一句话:当父亲的不能空着手回家。现在当父亲的拿不出学费了,可怜的希亚姆只好在黑乎乎的马路上碰了磁。



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都会不顾一切地拿出所有。拉吉夫妇也是一样,谁会喜欢和瞧不起自己的人做邻居呢,然而为了女儿将来活得更好,更有尊严,他们顾不得自己的尊严。


可是,穷人一无所有,那么只有拿命来换。


呵呵,那又怎样,还是什么也得不到。希亚姆拿血和肉拼来的机会最后还是溜走了,他们没有被抽中。


所以,什么叫贫穷,就是命贱。

 

教育是什么,是改变人的命运,这一点穷人最清楚,可是在印度那样的社会里他们也最没有可能。即使如此,看到一点点机会都可以搭上命去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孩子拼一下呢?


教育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Part

3

起跑线划在哪里?

 

这部片子的结尾有点草率,许多人觉得不真实。我觉得这是难免的,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是千古难题,目前看无解,导演又能提出什么好办法呢?


这部片子的意义都在前100分钟。导演通过一个择校的离奇故事,让主人公穿越三个阶层,在130分钟内,带着我们把印度上中下三个阶层浏览了一遍。

 

影片其实只想告诉我们两件事。


1、你的阶层就写在你的脸上。


阶层是不能伪装的,你来自什么阶层就是什么样的人。就像拉吉一家,无论是装上流社会,还是装底层,一眼就会被识破。


拉吉可以打扮的像上流社会,但是他的职业、口音、生活方式、聊天的话题、甚至爱吃的食物,每一样都在告诉别人,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们全家都没上过私立学校,我们都是老土。


就像拉吉妻子在party上感到别人异样的眼神时,对他老公说:“你离开了月光集市,但月光集市没有离开你。”


阶层给我们的影响是无法摆脱的。

 

同样,拉吉家扮穷人时,也很不成功。德里文法学校来核查材料的人,一见面,连材料都没看,就认出他不是个穷人。


材料可以做假,手才是真相。

 


除此之外,不会挤公共汽车,不会像泼妇一样的吵架,总之生存能力差,一点也不像穷人。就像希亚姆的妻子伤心的说:贫穷很难学会。


只有穷过才懂得什么是穷,这个道理真的很让人伤心。



阶层就像是烙印清清楚楚地打在每个人的身上,渗透在每个人的毛孔中,分分钟都在散发着你那个阶层的气质,告诉周围的人,你来自哪儿,或者不属于哪儿。


阶层就是社会给我们盖的戳,有时候别人看得比我们自己更清楚。

 

2、穷和富之间的鸿沟是不可跨越的。


拉吉是从一个小裁缝做起的,因为聪明能干运气好,开了自己的店,挣了不少钱。他的车和房并不比邻居们逊色,可是别说和他们做朋友了,就连让别人正眼瞧一下都做不到。


这个圈子根本不接纳他。


因为他没文化,不会说英语,还是店铺老板的职业?这些都是表面上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条,你不是我们的同类,哪儿来回哪儿去。


不但你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



穷人希亚姆就更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虽然政府给了穷人免费上好学校的机会,但是24000卢布的课外活动费对他们来说可难死了。


当拉吉良心发现,找到校长说明自己是假冒的穷人,要把学位退给希亚姆的孩子时,校长劝他收回去,并告诉他,穷人家的孩子即使得到学位也读不下去,他们在这里会受尽同学的歧视,根本坚持不下来。


所以学位你们还是留着自己用吧,给了他们也是浪费。

 

在印度,阶层就像人的外貌一样明显,就像山一样沉重,把人牢牢地摁在自己的位置上。

 

这就是阶层,对有些人来说是万丈光芒,对有些人来说是奴隶的枷锁。对有些人是厚厚的安全垫,而更多的人则是要拼命冲破的牢笼。多少人的痛苦和幸福都由它掌握着。


更可怕的是,如果有一天它变得牢不可破……。

 

如果社会是这样的,父母的阶层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了。

 

到底什么是起跑线?搞教育的人说了不算,关键看社会。


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种解释,起跑线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思想开明的父母,是勤奋努力的孩子。但是在印度,答案只有一个。当阶层决定了教育机会,决定了一切,孩子的起跑线就完完全全变成了父母的阶层。


父母的阶层又是来自上一代,阶层的固化就意味着同样的命运将代代轮回。





Part

4

 什么是起跑线?


越是理想的社会,答案越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答案的社会,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起跑线》虽然说的是印度的事,但依稀也有中国的影子,大家之所以对择校、政策高度关注也是因为相似的问题。中国和印度一样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在不断地市场化,国际化,我们的未来会像印度吗,我不敢相信,但也不敢不信。

 

不管怎样,我们和印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印度的好大学都是自主招生,而且学费高昂,因为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很少。比如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牛的大学,相当于咱们的清华大学,可是政府每年给这所最顶级的大学的经费还不到清华的十分之一。


大学也要活啊,也要发教授工资,所以当然只能招有钱人家的孩子了。

 

中国目前还是在大力投入公办学校,努力为中下层提供优质的教育。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不上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一样也可以考上最好的大学;没有留过学,读本国的好大学在国内一样能找到好工作。国内的大公司、大企业就已经非常多了,天天都在招人,不一定都要到国外找饭碗,每年还有大批的留学生回国发展呢。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国家说一口别人的语言,还引以为荣;在北上广依然有很多知名的小学,在那里,同一间教室既有各行各业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大学教授的子女,还有家里经商办企业的娃。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跑步。

 

无论如何请大家珍惜这个时代,当起跑线还没有成为命中注定的时候,努力奋斗吧,为孩子划好他的起跑线。


电影总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主人公慷慨陈辞,沉着勇敢,在最后一秒力挽狂澜,匡扶正义。观众掌声如雷,然后就散场了。


走出电影院,我们还得面对自己的人生大戏。浓眉大眼的英雄到底什么时候出现?我的意中人何时才能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问自己啊,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和演员。你的故事是精彩还是无聊,演技炸裂还是粗糙,结局是悲是喜?好好写,用力演就是了。


相关阅读 

日本小学生一顿午餐,凭什么震惊全世界?

你跟孩子多大仇,要让他零起点入学

小学减负没错,但这话不是说给你听的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亲爱的们,欢迎投稿哦(投稿发至:milima123@126.com,主编微信号:daoshidabai)!稿费1000元起!请勿一稿多投,我们需要:教育教养(3-12岁)、婚姻情感、学习启蒙(3-12岁)、科学喂养(0-3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