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依旧愧对鲁迅

约书呀er 明白知识 2020-08-29
来自专辑
书要读明白才好

著名青年学者商昌宝老师的导读片段

《愧对鲁迅》,作者:李新宇教授


鲁迅生前曾言,「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

很多人初读到这句话,都会以为这是鲁迅冷眼般的谦逊;抑或感叹并崇敬于「速朽」与「不朽」的精神相映之辉。但实际上,鲁迅是真的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

如果他在文章中所批判的那些残酷现实能够速朽,这样,他的文章也能以完成使命的姿态速朽了。

可是,鲁迅所批评的真的已经腐朽消散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这个时代,依旧愧对鲁迅。

也因如此,需要重读鲁迅。


01.

人间鲁迅:从小康坠入困顿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自传》,讲述了鲁迅从「家有四五十亩水田」到「连学费都交不起」的跌宕童年。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官宦家庭,称得上是当时绍兴首富之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他在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中首次使用「鲁迅」,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笔名。

▲鲁迅(1881-1936)


鲁迅家境之富裕,也绝非仅仅如前文中写到的「家有四五十亩水田」那般。著名青年学者商昌宝老师为我们导读鲁迅时曾言:

「周家有房产5000余平......其弟周作人在1899年的一篇日记中记载到,有一次他们家去收田租,便得4000余斤粮租。」

周家家产丰厚如此,但此时的周家,已经遭受过天平天国洗劫而元气大伤,周家祖上有多富,恐怕连鲁迅自己都难以想象。据鲁迅祖父说,周家在乾隆年间便已有「良田万亩」。

鲁迅祖父名为周福清,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鲁迅11岁时,进入家乡绍兴寿镜吾先生所开设的私塾,即大家所熟知的「三味书屋」。

但在鲁迅12岁那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其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判「斩监候」。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因此被革去秀才的功名,开始经常借酒消愁,吸食鸦片,不久便病重离世。

这一年,鲁迅刚刚15岁。

家道中落对年少的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923年出版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中,鲁迅这样写道: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小康坠入困顿,由之前的「少爷」变成别人眼中的「乞食者」,寄人篱下的生活让鲁迅,真切体会到了世间的炎凉。

但是对于一个文学家,这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大都是经历过人生的巨大跌落才领悟出人世的真谛、写出伟大的作品。像曹雪芹,显赫半个余世纪的曹家在雍正年间突然获罪抄家,经历了从天堂跌至地狱的痛苦,之后有了《红楼梦》的永久光辉。

鲁迅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便有这么一种悲情的力量存在。对此商昌宝老师打趣道:

「我们还真得感谢鲁迅的家道中落,否则可能我们就看不到这么深刻的文字了。」

但是在写出这些深刻的文字之前,鲁迅并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在此之前的志向是从医。

1898年,17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随后便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鲁迅选择从医,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父亲的去世有关。

在父亲病重的那几年,少年鲁迅每天穿梭于各大药铺与当地名医之间。但即使是当地最有名的郎中,都让鲁迅感到极度厌恶:必须拿「配对的蟋蟀」当药引等一系列在他看来荒唐至极的药方,和他此时在日本看到的现代医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不是那些荒唐的药方与盲目自大的郎中,父亲的病也许会好起来;如果现代的医学知识能盛开在中国,那中国人就不会被称为「东亚病夫」。

但是,高超的医术真的能救中国吗?

鲁迅留日期间,恰逢日本反思国民性的浪潮涌起,这给予了鲁迅很大的启发,面对当下中国的颓败,中国的国民又当如何反思?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凝聚了鲁迅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思索。他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专制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最严厉地质问。


02.

阿Q与祥林嫂

在鲁迅所塑造的诸多文学形象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阿Q」与「祥林嫂」。这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分别来自于鲁迅的两部小说,《阿Q正传》与《祝福》。

但与其说阿Q与祥林嫂来自于鲁迅虚构的小说,倒不如说他们是来自于鲁迅眼中的社会。

▲《阿Q正传》

作者:鲁迅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在《晨报副刊》,之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在电影中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失败的流氓、无业游民形象,在他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他自尊心非常强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头上长了癞疮疤却不许别人说;他欺软怕硬,无故辱骂赵秀才。阿Q在强者面前吃了亏后,又不肯同情弱者,反而转向欺负比他更弱的人。

阿Q也从不知道尊重女性。他因自己的问题,没人再愿请他做工,因此断了生计,但阿Q并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把问题归咎于代替了他工作位置的小D身上。后来,阿Q又想去参加革命,在他的革命胜利畅想中,全村的人都将跪在他的面前,他想象着将赵秀才、小D等人全都杀掉,想象着村里的女人将任他挑选。

作为一个无业游民与流氓,阿Q有着强烈的革命欲望,但他的革命目的却不得不让人生疑:他渴望优越的生活,他想用革命的手段抢夺别人的财物和女人

阿Q的革命思想不但令人生疑,也令人生忧,这是一种强盗式的革命,只图个人痛快,而并不考虑国家与社会。

但是阿Q天生就是这样的吗?

并不。

生而健全的人,在畸形的社会里,总有力量会使阿Q扭曲变形。

▲《祝福》

作者:鲁迅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祝福》写于1924年2月,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25日的上海《东方杂志》上,后被收入了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仿徨》。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碎碎念的形象,祥林嫂也一直被认为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但在商昌宝老师看来,他认为将「祥林嫂看作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所有人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祝福》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小说中的「我」。

小说主人公都能认错,可见读懂鲁迅小说不容易。

但无论如何,祥林嫂的形象还是深深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她的一生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丈夫死后被婆婆强行嫁于别家,而新丈夫又不幸去世,儿子也死于狼口。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外出做工,但又被主人家驱逐,最终流落到街头,沦为乞丐。

又是一个年终,寒风凛冽,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她终究还是死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终被迫害、摧残至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压迫妇女的代表。


03.

我们都愧对鲁迅

1936年10月19号,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人来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一面旗帜,上写「民族魂」三个大字。于万人悲痛又崇敬的哀悼中,鲁迅被葬在了虹桥万国公墓。

▲1936年10月19号

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在去世之前,鲁迅早就写好了遗嘱。与他人遗嘱不同,这篇遗嘱是以文章的形式书写的,发表在《中流》第二期上。他在这篇题为《死》的短文中写道: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可以看出的是,在病入膏肓之际,鲁迅先生依然锋芒毕露,充满战斗力。

在鲁迅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他是被神化的,是不能被批评的。

但到了1986年,有一部鲁迅传记却提出了「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这部旨在将鲁迅从「神坛」迎回「人间」的著作,便是林贤治的《人间鲁迅》。

《人间鲁迅》

作者:林贤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

——林贤治《人间鲁迅》

《人间鲁迅》抓住了鲁迅生平各方面的史料,「努力把他写活,努力再现鲁迅当年活动的那些场景」。

这些生平事迹不仅仅限于其创作方面,而是更广泛地展现了鲁迅的社交、婚姻、亲情、家族等各个方面的生命经验。这其实已将原有的鲁迅「作品研究」拓展为了鲁迅的「本体研究」。

商昌宝老师认为,《人间鲁迅》对鲁迅的「本体」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接近一个作为「人」的鲁迅,而且也能拓宽我们对于鲁迅思想、作品的理解诠释角度。

同时,商昌宝老师也提醒我们,被建构为新民主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斗士的「鲁迅」,虽然与其显赫的家族史有内在冲突,但是作为「人」,活在人间的鲁迅却真实地经历了家族的繁华与没落。

「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鲁迅对于自身存在「人间性」的自觉,启发了林贤治对本传的书写。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正因为他(鲁迅)……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假如不是太多的屈辱和痛苦构成了坚实的底座,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凭什么可以支撑一具伟大而沉郁的天才?」

正是上述「活在人间」的生平经历,使鲁迅成为了鲁迅。

虽说鲁迅长久以来是被神话的,且不能被批判的,但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关于鲁迅的争论却从未中断,这其中既有赞誉的声音,也不乏批评的成分。

南开大学文学院李新宇教授于2004年出版的《愧对鲁迅》,便是关于鲁迅争论的一部著作。

▲《愧对鲁迅》

作者:李新宇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4


李新宇老师在《愧对鲁迅》中,通过与鲁迅进行时空对话的方式,向鲁迅进行了倾诉。这是李新宇老师基于自己对五四新文化人的现实情怀(他同时写作了《走进胡适》《叩问陈独秀》),也是对学术界关于鲁迅争论的重要话题进行的回应。

《愧对鲁迅》一书里,李新宇老师指出,「启蒙」、「救亡」、「翻身」是近代中国的三大主题。五四时期的主潮是启蒙;大革命与抗战时期的主题是救亡,此时救亡主题高于了启蒙,五四新文化阵营解体;而1942年,翻身主题便逐渐从救亡主题中抽离出来,反映在文艺作品中,就是《白毛女》的问世。

这本书有许多犀利的观点,比如面对「新文化运动是借以文化来解决其他问题」的论调,李新宇老师反驳到:新文化运动就是解决文化问题本身的,不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北洋时期)已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国家,制度问题解决了,没有什么其他问题。

但无论何种问题,问题总是有的,它存在于过去,存在于现在,也会存在于将来。

有人说,多一个人读鲁迅,就多一声铿锵地「呐喊」。

可鲁迅先生一生所强调的,不过是现代社会的常识罢了。

近百年过去了,这些常识依旧珍稀。我们这个时代,依旧愧对鲁迅。

当然,我们也需要再读鲁迅。■

明白特推出「鲁迅特辑」经典书单,特别邀请著名青年学者商昌宝老师为我们讲读《祝福》《愧对鲁迅》《人间鲁迅》。著名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新宇老师为我们讲读《阿Q正传》。



导读名师





商昌宝

著名青年学者

讲读《祝福》《愧对鲁迅》《人间鲁迅》。



李新宇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读《阿Q正传》。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名师导读书单原价39元,现6折特惠,速来抢购吧。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参与下方活动,还有优惠券和实体书福利~

01

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或犀利观点,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会随机抽取3名学友,赠送价值10元「知识圈」APP全店铺优惠券一张~

02

前三名购买「鲁迅特辑」书单的学友,我们会随机送出《祝福》《人间鲁迅》《愧对鲁迅》《阿Q正传》其中一本纸质书。还有刘愚老师的亲笔签名哦~

03

如果您对我们的书单感兴趣,还想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享受更多的优惠,可以购买「明白好友卡」成为「明白」的学习之友。您将可以无限畅享100+各领域一流名师讲授的超过13000分钟音视频通识课程。名师和课程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快来点击下方卡片,成为「明白」的学习之友吧!

我们只做严肃的内容,并专注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课。

可能没法让你发财、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变得更聪明,但能减少无知。

爱智慧的学友们,我们愿做您知识的助产士。借用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祝福:你们是为智慧而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与优惠购买收听「鲁迅特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