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de污名
▲短短几百年的时间
非洲被各种外部势力所重新发现、征服、定义
©Geo History
字幕:明白知识
非洲常常被认为是人类诞生的地方,作为「人类祖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Lucy),被美国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Donald Johanson)等人发现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
古人类学中的「走出非洲 」理论(OOA)认为,大约在30-20万年前,第一波智人选择离开东非大裂谷,迁往别的大陆,繁衍生息,演化成今天的人类。
问题是,既然连人类都是起源于非洲,自非洲走向全球,在人类进化之途上领先了一大步,为何最后竟落后如斯?
非洲为什么没能像欧洲一样发达,而是给人落后、贫穷的印象?
为什么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均GDP垫底的十位,有九位都是非洲国家?
▲2018年全球国家人均GDP 倒数十位情况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欧洲的小国卢森堡(人均GDP为113,954.42美元),人均GDP是最穷的国家是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南苏丹(人均GDP为306.70美元)的371.5倍。换句话说,南苏丹的人,平均每天可以支配的钱,不到一美元,吃不饱,穿不暖。
非洲的贫穷,或许原因众多,但有一点绝无法绕开,即自大航海时代开始,非洲所经历的苦难屈辱历史。
充满血泪。
在过去的500年,非洲被欧洲所「发现」和「定义」,即使在今天各国获得独立,依然难以摆脱这些历史的影响。
这一切,都源于欧洲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
01.
500年前的奴隶贸易
从历史上来看,北非更多受地中海文化影响,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此留下深刻的烙印,而非洲中部和南部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不为外人所知。
北非商业活动发达,阿拉伯人将黄金、象牙和奴隶输送到地中海地区。
实际上,早在欧洲人开始在大西洋两岸贩卖黑人奴隶之前,非洲大陆上就已经实行了奴隶制,买卖奴隶的主要有两类人:部落酋长和阿拉伯人,这些奴隶大多来自部落战争中的俘虏。
而西非,在中世纪就发展起了几个富裕的帝国,比如马里帝国、加纳帝国,这些帝国盛产黄金。国王们傻乎乎地用黄金跟阿拉伯人做交易,而不是发展自己的经济。所谓树大招风,丰富的黄金储量引起了欧洲人的觊觎。
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的造船师发明了一种新型帆船,它不仅轻便快速,还很结实,能够运送欧洲的探险者去往世界各地。大航海时代来临后,葡萄牙人的身影出现在了非洲西岸的贝宁湾。
一开始,他们并不是奔着奴隶贸易去的,他们只是想要寻找黄金和香料。但是在大西洋对岸,欧洲人意外发现了更为广阔平坦的美洲新大陆。那里人烟稀少,有着大片的闲置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和烟草拿到欧洲售卖,也因此急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既然把非洲人当奴隶卖到北美殖民地的种植园做劳力,也有利可图,何不顺便做这样的买卖呢?
▲美非欧三大洲奴隶贸易路线图
©牛津大学出版社
于是,葡萄牙人以及接踵而至的其他欧洲人,胃口越来越大,奴隶贸易也做得越来越大。
根据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的数据,从16世纪到19世纪,超过1250万的非洲人被当作奴隶贩运到了美洲。而且,由于抓捕奴隶与运送奴隶过程中非常高的死亡率,所以有一种估计,整个奴隶贸易三百年,非洲损失的人口超过1亿。
不仅如此,这群来自文明地区的「文明」人,开始用文学来打扮奴隶贸易。18世纪,当非洲奴隶贸易逐渐达到最高点时,跟非洲有关的欧洲文学也开始调转方向,从对航海生涯的写实,转向对非洲人的攻击。在这些作品里,非洲人不道德、堕落,只有欧洲人来了以后,才给非洲人带来文明。欧洲人对非洲的奴役,不仅具有正当性,而且还拯救了非洲人...
2013年去世的非洲大作家,尼日利亚的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在他的随笔集《非洲的污名》里,对这套污名非洲的文学传统,做了严厉的批评。在阿契贝看来,这套文学传统,虽已凋萎,但它所提供的看待非洲以及非洲人的角度,一直延续至今。
阿契贝尤其不满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名著《黑暗的心》。这部小说出版于20世纪初,一直被视为20世纪英国最佳小说之一,书里对白人在非洲的殖民主义之黑暗做了很深刻的揭示。
但阿契贝不满的是,即使是这样一本书,以及康拉德这样有反思精神的白人作家,里面所蕴含的对非洲的视角,依然在污名非洲的文化传统之列。书里的一些描写,体现出作者对非洲人发自内心的恶意。用阿契贝的描述:
「欧洲在观察非洲时所提出的诸多问题的中心是对非洲人性的简单质疑:他们是否跟我们一样?」
比如,《黑暗的心》里对一位受过教育的非洲人的描写:
「...说句实话,看着他就像看见一条学人的样子穿着马裤、戴顶羽毛帽、用两条后腿走路的狗...」
作为深爱非洲的文化人,阿契贝非常敏感地感受到了白人世界把目光投在非洲人身上时所带有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哪怕带着康拉德式的白人的自我道德反思。
阿契贝尤其受不了康拉德的「反思」。
当康拉德看到非洲人,「黑色的肢体在舞动」、「突然爆发的狂喊」、「许多双脚在跺地」,因此开始怀疑「这些生物真是人类吗?」,然后又开始自我批评:「不, 他们不是无人性的。你们知道,这是最糟糕的一点——怀疑他们并非没有人性」。
阿契贝说,我们非洲人不需要康拉德这样的怜悯。不管这所谓的怜悯是什么,我们非洲人不会真正从他的怜悯中受益。我们只要求一样东西,就是请把我们非洲人视作与你们一样的物种:人。
而且,请不要用时代背景这样的借口为康拉德辩护。因为,同样来自白人世界,跟康拉德同样年代,另外一位来自英国的非洲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就能摆脱那个充满对非洲偏见的时代的影响:
「我发现很难归纳(非洲人的)性格。有时他们可以极其出色地做事,有时则糟糕得离谱...经过长时间观察,我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是善良与邪恶的奇怪组合。」
02.
黑暗的心
尽管欧洲人在非洲买卖奴隶,占据贸易点,但始终没有深入非洲的腹地。那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贸易路线,通过奴隶贸易就能赚钱,就不用额外动脑筋去开拓非洲的内陆,各自相安无事。
直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独立成为美国后,废奴运动开始兴起,贩卖人口成了有识之士所谴责的事,北美的奴隶制逐渐衰落 。
19世纪之后,奴隶贸易在世界各地不再受欢迎,并受到各种批评指责。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禁止贩奴贸易。之后,英国给其它国家施加压力,使其停止奴隶贸易。比如,1810年,英葡两国通过签署条约,限制葡萄牙在其殖民地的奴隶贸易。
而在美国,那些获得自由的黑人奴隶被美国人遣返回非洲。为了让这些人有容身之所,美国人还在西非建立了一块殖民地,被遣的黑人奴隶和当地的土著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不过,这块殖民地最终还是以自由之名,在1847年获得了独立,这就是利比里亚( Liberia,本意是自由和解放)。
可是,非洲的苦难并未因此结束。
工业革命的车轮碾向非洲,欧洲人的眼光又转向了这里丰富的工业原材料。欧洲对非洲的压迫,从这时候开始变得愈发严重。
在奴隶贸易兴盛的时期,因为只和沿海地方的非洲首领进行交易,欧洲人一直没有深入过非洲内陆。直到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瓜分非洲版块的浪潮。
非洲在被欧洲人重新「定义」之前,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众多的民族和语言。在非洲西岸的刚果河流域,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刚果王国,这里有着完善的制度和兢兢业业的统治者,在每个城镇,还有国王派来的长官负责地方事务。在欧洲人到达这里之前,这个王国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时间。
▲刚果民主共和国是中南非洲第一大国
非洲第二大国
它在非洲的位置如图所示
©CIA
美国作家亚当·霍赫希尔德(Adam Hochschild)在揭露刚果惨痛历史的《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这本书中提到:探险队到达之前,欧洲的商人们幻想这里的黄金、香料、宝石;冒险家想探索尼罗河的发源地;宗教徒想去寻找祭祀王约翰(Prester John)的传说。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
译者:扈喜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和非洲其他地方一样,刚果王国本身也存在奴隶制。但大多数奴隶都来自于战俘、罪犯以及还不起债的人,并且,这些奴隶可以通过努力劳作获得自由。
一开始,刚果王国还以为国家之间互赠奴隶是国王之间的礼物交换,可是当非洲的数万奴隶被欧洲人运往大洋彼岸的时候,刚果国王也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霍赫希尔德在书中讲述了刚果王国当时遇到的危机。
1526年,当时的刚果王阿方索一世在写给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 King JoaoⅢ)的信中说:
「那些奴隶贩子每天都要掳走我们的臣民——这个国家的孩子、王公贵族子弟,甚至王室的人……这种恶行和堕落猖獗无度,全国人口剧减……除了做弥撒用的酒类和面粉,我们国家只需要牧师、教师 ,不需要商品……我们诚挚希望这个国家不要成为买卖和运输奴隶的地方。」
对此,精明的葡萄牙国王回避了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不承认有那样的事情发生。若昂三世回信说:
「您告诉我您不希望境内有奴隶买卖,因为这种买卖让你的国家人口剧减……相反,那里的葡萄牙人告诉我刚果国土是多么辽阔,人口是多么稠密,根本看不出来有奴隶离开过那里。」
为了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王国,阿方索一世数次派人前往罗马梵蒂冈,呼吁教皇结束奴隶贸易。但是派去的密使在葡萄牙里斯本一下船,就被葡萄牙人扣押。
没过多久,刚果王国就在这场来势凶猛的奴隶贸易中元气大伤。甚至刚果王室在前往葡萄牙学习宗教的途中,也被奴隶贩子卖到巴西为奴。
掩人耳目、瞒天过海......因为世俗的贪欲和财富的诱惑,到了19世纪初刚果王国灭亡后,欧洲人在刚果土地上更加肆无忌惮。
03.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19世纪工业革命兴起之后,欧洲的冒险家也开始了向非洲内陆的探险之旅。其中有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叫享利·斯坦利(Henry Stanley),他不仅是一位探险家,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斯坦利对非洲内陆景观的报道和介绍,勾起了欧洲各国对非洲内陆的兴趣。
斯坦利是一位英裔美国人,对英国怀有很深的情义。他最初的想法是通过自己的探险,让英国占领非洲那些陌生的土地。当时英国在海外已经拥有了众多殖民地,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不好,而且许多殖民地面临起义和管理困难,所以斯坦利的探险并没有引起英国的兴趣,这让他失望不已。
此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却不满足于蜗居欧陆地方一隅,一直想要寻找一块属于比利时的海外殖民地。
可是,比利时政府和民众似乎对此不抱热情,利奥波德无法说服政府积极参与,便只能以自己的名义行动。斯坦利从非洲回来之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刚果河流域这块地区。
▲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1835-1909年
这位白人国王,在非洲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
利奥波德联系到了斯坦利,并表示他对斯坦利在非洲的成就仰慕不已。他请求斯坦利再次前往非洲,对刚果河进行更深入地探险,斯坦利当时正因为吃了英国的闭门羹而郁郁不得志,遇到利奥波德自然喜出望外,随后不久他便出发了。
沿着刚果河纵深前进,每遇到山峰湖泊等标志性的地点,斯坦利都以自己和利奥波德的名字命名,以方便利奥波德划分自己的领地和日后的管控。就连刚果现在的首都金萨沙,原名也叫做利奥波德维尔或利奥波德城。
为了掩人耳目,利奥波德精心安排,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这是一个以慈善、科学考察为名的利奥波德的傀儡组织,协会的每个人都和利奥波德有着利益联系,都是利奥波德把触角伸向非洲的帮手。
霍赫希尔德的书记录了利奥波德成立这一协会的目的:
「我敢肯定,如果我直截了当地给斯坦利布置这样的任务——以我的名义占领部分非洲——英国人肯定会阻止我。如果我向他们寻求建议,他们也一样会阻拦我。因此,我想不如给斯坦利找个探险的事情做,这样,不但不会冒犯任何人,探险还会给我们提供日后使用的基地和总部。」
1879年,利奥波德更进一步,成立了国际刚果协会,目的是让自己对刚果的占领获得国际承认。正如一位比利时记者所指出的,这完全是一个临时组织,在自己的使命完成之后就宣告解散。
利奥波德深知,只要有一个大国承认了另一国家的存在,其他国家就会随之效仿。为了摆平各个国家,他采取的手段就是找中间人,然后满足他们的利益。比如亨利·桑福德(Henry S. Sanford),他是一位美国富商,和美国总统关系密切。利奥波德打通和桑德福的关系之后,后者便成了利奥波德在美国的口舌。
在桑德福的游说下,1884年,美国承认了利奥波德对刚果河流域的所有权,这也给其他国家开了先例。
就在同一年,德国柏林召开了欧洲国家瓜分非洲大陆的会议——柏林会议。在此之前,利奥波德刚刚成立了刚果自由邦,作为私人领地,他是该地唯一的股东和董事长。利奥波德在他的王宫里运筹帷幄,在柏林会议上,欧洲最后承认了利奥波德对刚果的所有权。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和非洲密切相关的会议,会场上竟然没有一个非洲人。
▲描绘1884年柏林会议瓜分非洲的漫画
对于被利奥波德支配的刚果人来说,这是刚果历史上极其黑暗和血腥的记忆。
而以人类历史的记忆而言,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片段。
人性、人心的黑暗面,在这里被激发、放大。正如霍赫希尔德在书里用的一个让人特别印象深刻的表述,在这里,「人与兽界限很模糊」。
起初,利奥波德想要在刚果找到象牙,他也的确这样做了,但是发现象牙贸易并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利润。之后,汽车的使用让全世界橡胶用量大增,而刚果拥有大量的野生橡胶树。橡胶贸易的利润,要比象牙大多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橡胶贸易,刚果成为非洲最赚钱的地区,当然,这些利润统统流进了利奥波德的腰包。
利奥波德从未到达过刚果,他伸向这里的触手,都是亲自派去的政府官员和特权公司,他只需要看着自己的目标和财富一步步达成即可。
为了达成业绩,刚果当地的政府组建了公安军,监督并强迫当地村民夜以继日地劳动。一旦村民不能上交够额的橡胶量,公安军会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惩罚。
▲ 刚果村民在卢桑博森林收集橡胶
为了发挥惩戒的最大效果,除了借助枪炮之外,政府的公务人员还发明了一种叫「chicotte」的硬皮鞭子,这种鞭子广泛用在刚果各地,一鞭子挥舞下去,许多非洲村民因此皮开肉绽,以至丧命。
更恐怖的是,在当地男性村民进入森林割取橡胶之前,政府会先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押做人质,一旦村民逃跑或完不成定额的橡胶割取量,公安军会砍掉人质的手,他们还要根据人手数量向上面报告业绩。
在利奥波德接管刚果不到20年,刚果便成了人间地狱,这里毫无人道主义可言。根据威斯康星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历史学和人类学教授简·范西纳( Jan Vansina)的推算,1880-1920年,刚果的人口减少了大约1000万,是总人口的50%。
▲19世纪末白人们在镜头前炫耀砍下的刚果人头
©overblog
在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刚果人里面,除了被利奥波德的政府折磨致死之外,还有传染病蔓延、缺少食物等各种原因。因为强制劳动,当地男性村民损失更为惨重,有的村庄甚至看不到一个男性,刚果的生育率直线下降。
为什么欧洲人这样一个拥有高级道德文明的种族来到刚果,会成为杀人狂魔?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中记录到,对于在欧洲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刚果提供了一个大幅度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留在欧洲,也许一辈子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工人或银行职员;如果来到刚果,可以迅速当上地方官员,或者成为巨商,称霸一隅,还可以拥有三妻四妾。霍赫希尔德对此写道:
「将资产阶级道德准则留在欧洲,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世界上的所有殖民地都可以提供一个摆脱现实的好去处。」
更何况,刚果在当时甚至还算不上殖民地,因为它是属于利奥波德的私人领地,没有政府法律法规的约束,无法接受民众监督,刚果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利奥波德的犬牙更加为所欲为。
而且,对于在非洲的所作所为,白人们也没有感受到一丝的羞愧和罪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利奥波德用橡胶贸易赚取的钱,在比利时大修纪念碑、博物院、公园、城堡庄园等建筑,享受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他从未承认过刚果发生的暴行,并且像之前组织国际非洲协会、国际刚果协会一样,利奥波德拿出另一个傀儡组织,「刚果原住民保护协会」加以掩饰。
尽管他承认,一些地方官员可能存在过激的行为,但他同时也说:「无法确保在非洲工作的每个人都完美无瑕,而且非洲的气候好像确实也会经常让人的本性变坏。」
▲英国讽刺杂志Punch的漫画
展示了利奥波德对刚果的压榨恶行
后来,因为利奥波德的贪欲而造成的刚果灾难,终于被一些别国前来调查的记者和传教士所发觉。
一位美国游客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W. Williams)经过在刚果的多年探访,在1890年,写了一封致利奥波德的公开信,发表于欧洲的报纸上。这是白人首次注意到刚果的人权,也是第一次对利奥波德在刚果的暴行进行全面、系统地指控。他在公开信中也表示,帮助利奥波德探索刚果的斯坦利根本不是什么大英雄,而是一个暴君。
1898年,美国黑人传教士威廉·谢泼德(William Shepard)发表了一篇讲述有人用火熏烤84只右手的文章,成为引用最多的刚果暴力书面证据之一。
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一位英国记者埃德蒙·莫雷尔(Edmund D.Morel)发起的刚果改革运动。他成立了刚果改革协会,在全世界各地宣传利奥波德的恶行。霍赫希尔德说,莫雷尔掀起了20世纪第一场人权抵抗运动。
▲埃德蒙·莫雷尔(Edmund D.Morel)
1873-1924年
1908年,迫于国际压力,利奥波德将刚果以私人领地卖给了比利时政府,成为比利时的殖民地。可悲的是,当时还完全没有非洲自治独立的概念。
04.
「鬼魂」仍在飘荡
这就是一个欧陆小国国王如何通过耍小聪明,得以在非洲刚果四处横行20多年,并牟取暴利的故事。当这位伪善且贪得无厌的国王终于死后,比利时人也松了一口气,几乎没有人为此感到悲痛。因为提到利奥波德,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被砍掉的手,而不是那些纪念碑和众多豪华的建筑。
美国诗人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曾经写诗批评:
听一听利奥波德的鬼魂如何号叫,
因为砍掉太多人手要在地狱受火烧。
众恶魔又笑又喊,
剁掉他的双手,永久待在地狱里吧。
可是,利奥波德死后,他的鬼魂没有消散,依然徘徊在非洲大陆的上空,并时常再次重返人间。
20世纪60年代,刚果的独立历程非常坎坷。刚果民族运动的领导人,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Patrice Lumumba)被杀害之后,独裁者蒙博托(Mobutu)掌权了32年,和他的亲信大肆侵吞国家财政收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领导人之一。
蒙博托的行径,和100年前的利奥波德,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了橡胶,刚果还有铜、黄金、锡等矿石的开采,只要还有利润存在,「chicotte」就不会消失,这片土地也难有平等的一天。
在第一次刚果战争中,蒙博托被推翻之后,刚果再一次陷入多年的战乱和流血冲突。
▲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
戈马以北80公里处的叛乱地区附近巡逻
©Jerome Delay / Associated Press
刚果只是非洲的一角,其他非洲前殖民地,并不比刚果的情况好到哪里去。
整个非洲的历史,就是一部外部力量合写的历史,非洲人貌似从来没有取得过主动权。在殖民时代结束之后,欧洲给非洲留下的不是民主政治和先进的生活方式,而是殖民统治和赤裸裸的经济掠夺。
欧洲殖民者瓜分非洲时,强行将不同族群的非洲人划在一个区域内,族群之间矛盾迭起。非洲兴起独立运动之后,这些国家的版图整齐划一,带有强烈的殖民印记。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往往是由不同的族群构成,他们文化、语言有着差异,缺乏族群认同感,容易在土地归属或政治利益之前发生冲突。
非洲,非洲,这片黑色的大地,富饶却不和平。
它是人类的起源地,如今却背负着污名,在现代化浪潮勉强行走。
旧有的世界在土崩瓦解,但如阿契贝所言:我们的人性有赖于我们同类的人性。没有人或者族群可以独自为人。
我们人类,应当是一个整体。
如此,或许非洲的未来,与人类整体的未来一样,是可以期待的?■
▽欢迎阅读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明白知识圈」是由明白团队打造的线上深度学习社群。在这里,您可以每周听一场明师直播,参与投票、打卡学习,与一流名师互动。
每周直播,由学友投票决定讲什么主题或请哪位老师来讲,学友们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以线上知识社群的方式,链接认真、有态度的学友,分享知识见解,让灵魂对话,让智慧生发。
我们通过每场直播象征性收取1块钱的方式,来甄选认真的学友,全年50场明师直播,仅收49元。同时,「明白知识圈」还是一个可以自由退出的社群,无需任何理由,随时无条件退款退群。
您是认真的学友吗?来加入「明白知识圈」吧!扫描下方海报即刻加入「明白知识圈」!
——— / 来,测测你的底线 / ———
答完题,再来「明白知识」公号后台留言互动吧。按照选项顺序,请留言「非洲A」,「非洲B」,以此类推至「非洲F」。你的留言,有可能得到「明白」知识店铺的优惠券,也可能遭到降维打击!所以,留言需谨慎哦
想要明白这个世界的学友,都在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