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译介的书一定是好书吗?
01.
给儿子的书
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的名著《艺术哲学》在中文世界可谓风靡一时,各大书店纷纷上架,受到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推崇与追捧。在80、90年代也影响了无数人。
▲《艺术哲学》
作者: 丹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早在1958年,傅雷刚刚翻译完这部著作,就迫不及待地在家书中推荐给儿子傅聪:
「看来你对文学已有相当修养,不必再需任何指导,我只想推荐一本书,望你看后能从中汲取教益,尤其是在人生艺术方面,有所提高——丹纳著《艺术哲学》读来使人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常有新启示。理解与领会之后,做人及气度方面,又是一番新境界。」
▲傅雷像,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翻译界有极大影响,《艺术哲学》是其晚年翻译的重要著作。
这话听起来极为中肯,颇有道理,加之又是大翻译家傅雷亲自翻译并极力推荐的著作。这就给读者带来了这样一个印象,以为《艺术哲学》真的是一本了不起的划时代美学著作。
虽然我们可以肯定,《艺术哲学》无比晓畅易读,但它算一本好书吗?是什么样的书?有没有缺点呢?
02.
艺术三要素
《艺术哲学》本来只是丹纳给学生讲美术史时的讲稿拼凑成的,并不算是一部学术巨作。全书都围绕着丹纳自己的美学定义。他认为一切艺术的兴衰发展都取决于三大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他致力于揭示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是属于某一棵大树之上最高的枝条。
在书的开头,他讲道:
「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声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想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
丹纳像建立一座大厦或是写一首交响乐一样描述美术史。在他的构想中,地理环境决定了种族,时代的更迭使得每个种族在其历史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出现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而那些大艺术家如达芬奇、鲁本斯,则是站在这之上的一个首要代表。在这部书中,一切论述都是这些观点的延伸。
▲鲁本斯名画《狮穴里的丹尼尔》
当他在书的第二部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中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时,他首先会先聊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聊资产阶级之前,则会事无巨细地去描述梅迪契家族和商人们:
「梅迪契家族得势以后,佛罗伦萨过着太平日子。资产阶级安安稳稳占着统治地位,和他们的领袖梅迪契家族一样忙着制造商品,做生意,办银行,赚钱,然后把赚来的钱花在风雅的事情上。战争的烦恼不像以前那样使他们战战兢兢,紧张得厉害。他们除了钱叫佣兵打仗;而佣兵头子是精明的商人,把战争缩小范围,不过骑着马游行一次。」
▲米开朗琪罗雕塑《朱利诺·梅迪契》背影
就连描述艺术的欣赏者们,丹纳也习惯地找到某些基础、规律、支点。他会分析时代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去讨论人们的美学趣味,比如下面这一段就尤为经典:
「像佩里科与安德里阿纳那样,性格逐渐变质、分裂,越来越抑郁、暗晦,绝望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的人必然讨厌舞曲;不喜欢看拉伯雷;你带他去到鲁本斯的粗野欢乐的人体前面,他会掉过头去;他只愿意看伦勃朗的画,只爱听萧邦的音乐,只会念拉马丁或海涅的诗。」
▲伦勃朗1660年自画像
当丹纳开始「分析」时,你会感觉到他在不断地「角色扮演」,时而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时而又站在收藏家、雇主和观赏者的角度。如果不从艺术的鉴赏上来看丹纳,只是将《艺术哲学》当成小说或者历史读物,它仍旧是一部极好的书。丹纳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举重若轻,对于历史中的人物更是如数家珍。在叙述与评论之余,丹纳有时又忍不住发感慨,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雨果或托尔斯泰经常夹杂在小说中的那些对历史的描绘。
但是,这样的分析真的具有科学性,可以阐释规律性吗?
毕竟,丹纳美学的核心就是把艺术和艺术史科学化,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找到规律。在这个可能是错误的大框架中,他却是做得很不错了。丹纳认为,艺术和艺术家的出现和发展受益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整个《艺术哲学》都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展开分析讨论。虽然丹纳在论证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但不得不说,这和科学的实证主义是有极大出入的,他的观点就科学方法而言,不能证实也难以证伪。我们可以想象,在丹纳写作《艺术哲学》的时候,他应该也感受到了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艺术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03.
被「科学」拐走的美学
把《艺术哲学》作为一部点评美术史的赏玩指南来看,它就绝对是个中翘楚。但当你把它作为美学书来看时,它似乎就显得差强人意了。在西方人文领域的发展中,美学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一环,这可能要归咎于柏拉图对艺术深深的鄙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学一直作为哲学的一个小小分支,只有哲学家们精力过剩的时候才会顺便研究一下美学。
康德与黑格尔之后,科学介入了美学,到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已是实证主义与黑格尔派的天下,知识分子们若不在他们理论之中提到「科学的方法」,几乎是件奇事了。
我们可以将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 A. F. X. Comte 1798-1857)看作是一个节点,他是第一位将科学方法堂而皇之地挪用到社会学等领域的哲学家,他甚至还创立了一个以科学为中心的宗教。
在孔德之前,科学虽然已经很强大了,却还不至于将其他学科兼并。而在孔德之后,所有学科都竞相效仿科学的分析方法,并满含激情地试图以科学的精神重建自己的学科——丹纳就是其中一员。
换句话说,丹纳的美学被科学拐走了。
他自己在书中说道:
「美学的本身便是一种实用的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因此,美学跟着目前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接近的潮流前进」。
这就表明了丹纳的立场,他的理论是唯物、实用、机械的,后面的分析也就自然把自己搞得缚手缚脚。并且,丹纳这种将美术发展归于风俗潮流的观点也并不是独创,毕竟,在十八世纪,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就已经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去讨论人类发展了。在某种程度上,丹纳是对启蒙思想与研究方法的一种服膺。
04.
一座实证主义的墓碑
实际上,后人对丹纳的美学的态度是既不追随也不鄙夷的。他们采取一种更残忍的方式,那就是无视它。它不是一部杰出的美学著作,一方面原因是它的立论太过狭窄,实证主义意味太浓,丹纳能出色地分析各个画派的兴衰起伏、潮涨潮落,自己却逃不出实证主义的「泛科学」潮流。
另一方面,这部《艺术哲学》在美学领域确实没有实质的影响力,不是因为它写得不够好,而是因为它生不逢时。丹纳的《艺术哲学》写于19世纪60年代末,这是一个对于丹纳的美学研究相当「不利」的时代。
写作《艺术哲学》的时候,丹纳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一直推崇的那个轰轰烈烈的实证主义潮流,在这部书成熟之后不久就将被严重的质疑,而他的理论也将成为一座有着实证主义意味的美学墓碑。
就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克尔凯郭尔逐渐被人们发现,尼采正是风华正茂,而胡塞尔(Husserl)、柏格森、怀特海(Whitehead)等人则相继出生,他们未来都将成为对科学方法的质疑者们和反对者们。
及至十九世纪末,这种把科学的研究方法放之四海的「泛科学」观点遭到了他们的批驳。怀特海指出科学的错误在于「误置具体性」,认为科学在研究静止的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忽略了事物的有机能动性,并错误地将这种方法延伸到各个领域。类似的思想一时层出不穷,都强有力地动摇了科学的万能地位,后来的美学家于是尝试用各种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研究艺术。
▲怀特海像
这就意味着,丹纳的《艺术哲学》还没有来得及被详加解读和全面研究,就已然过时了。
欧洲的现代艺术并不建立在科学理念之上,相反它几乎是建立在反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其根本是在强调人感官、直觉的主体地位基础上,反抗科学方法的不容置疑。艺术愈发强调主观的自由,也便愈发反对客观对主观的干预,更不可能忍受的,是客观实证主义对主观的控制。
时至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已经开始追求「什么都是艺术」、「艺术什么都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达达主义论调。在这个以艺术的纯粹化与艺术家的极端自由化为理想的时代潮流下,丹纳的美学尤其显得不合时宜了。
不过,丹纳在遥远的俄国和中国得到了追捧,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唯物主义、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美学虽然在欧洲偃旗息鼓,却在逐渐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死灰复燃。作为以孔德思想为内核,与马克思、达尔文并行的丹纳美学,与他的同僚们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对象。
可悲的是,即使在侍奉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丹纳美学也逃不出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nychevsky)美学的巨大阴影。不论西方还是东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丹纳实则都遭到了严重的忽视,两边对他的态度几乎都是停留在知道他的存在,最多关注他的美术史价值,而非美学与实证主义价值。在这一点上,《艺术哲学》只充当了一个墓碑的角色。
05.
忘言犹欲辩
回顾丹纳的《艺术哲学》,它承载了太多矛盾的事物。丹纳一边怀着启蒙运动以来对于人类理性的无比自信,想要在艺术领域实现实证主义研究,一边又对自己的直觉、感情难以割舍。
木心说西方人是「忘言犹欲辩」的,这句话放在丹纳身上并无不妥。他所做的努力正是在艺术领域实现科学,而艺术也许是最难实现科学分析的领域了。不管怎样,丹纳的雄心让我们对十九世纪欧洲人的集体风貌得以一窥,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那个伟大又激荡的时代。
虽然《艺术哲学》代表着一座墓碑,一座实证主义的墓碑。但不得不说它散发着法国南部鸟语花香、承载着蒙田般的智慧与拉伯雷式的幽默、流溢着甘甜与芬芳,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经典。
它不是一部伟大的美学著作,却是一堂令人记忆深刻的艺术鉴赏课。这样,傅雷对于丹纳《艺术哲学》的高度评价也不难理解了: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春天正是读书天,明白特推出「重读民国大师」读书活动(第一季)。我们挑选出15位民国大师和他们的25本作品,以供大家阅读:
朱自清、鲁迅、胡适、徐志摩、梁启超、朱生豪、郁达夫、萧红、闻一多、陈梦家、周作人、戴望舒、张荫麟、傅雷、老舍。
本次活动由学友共同参与,您既可以「读」,又可以「听」:
📖读:从25本书里,选择一段您愿意读的作品章节,用您本人的声音,以您自己的理解,一字一句,亲身朗读完毕,提交给我们。
📖听:我们会将学友朗读的所有音频择优收集在一起,汇总成音频专栏,再提供给所有学友收听。
对于热爱民国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民国读书人了。重读他们的作品,体味民国精神的灵光,是不是也是您心里暗暗期盼的?
朱自清先生已对您发出了入群邀请,点击下方图片赶紧加入吧~
👇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