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的人,死后方生

约书呀er 明白知识 2020-08-29
来自专辑
书要读明白才好


点击上方音频,听哲学学者,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孙周兴老师原声领读《悲剧的诞生》之精彩片段。


《当尼采哭泣》剧照


西勒尼(Silenus)是希腊神话里的森林之神,他知道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于是一位国王就派人把他抓来,想要知道这个答案。

西勒尼说,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确实有,但是你已经没机会拥有了——那就是不要出生。国王不甘心,又问,那么其次好的东西是什么呢?西勒尼说这个你可以拥有,但是你不会愿意——那就是快快死掉。

在西勒尼看来,一个人不要出生是最好的,快快死掉是其次好的,而活着,最为痛苦。


01.

一个根本问题

活着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让尼采找到了共鸣。尼采本身体弱多病、又敏感多虑,他的一生都是在与身体的病痛和精神的折磨做斗争;这也启发他直接面对生命重新讨论哲学的可能:我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化便成了:

「人生如此短暂,而且如此痛苦,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要怎样承受这样的人生?」

这也是尼采经典著作《悲剧的诞生》一书最核心的问题。

▲《悲剧的诞生》

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孙周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2年


尼采认为,所有的文化形式——艺术、理论、哲学——都是为了解决同样一个核心问题:

人生如此短暂,而且如此痛苦,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而人类有史以来,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大概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艺术、理性和悲剧。


02.

三种解决方案

自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便逐渐开始了以神话造型为主流的阿波罗式造型艺术——诸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围绕着神话传说,在栩栩如生与和谐明朗中,人以神话人物与神话故事为主题、以人的形象为原型构造了一个美好的神话世界,并以此来象征人的世界。由此,人们得到了心理安慰:人的生活跟神仙一样美好,或用尼采的表达「在假象中获得解救」,因此,活着便是可以忍受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希腊神话中她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罗马神话继承自希腊神话,其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古希腊神的塑像是按照人的裸体比例美学来塑造,多遵循5:8的黄金分割,这幅大理石雕像高于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被认为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现存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后来,到了苏格拉底时代,他主张「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这句名言鲜明地体现了他对思考与理性的热衷,也影响了后来人对理性思考的追求。理性取代艺术成为主流文化,人人都成了理性之人,在做事之前总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或根据,否则人的行为便没有了意义。

苏格拉底(BC469——BC399),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

尼采认为,以造型艺术为主流的艺术文化,为人们呈现了一种美好却虚假的世界,人们沉浸其中只是自我欺骗;而以苏格拉底主义为主的形式理性过度强调理性,扼杀了生命中的非理性因素(如喜、怒、哀、乐等),这是对生命本能的戕害。因此,他对这两种文化形式都持反对态度。

在此基础上,他转向了悲剧艺术:

「悲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是希腊悲剧,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希腊时期艺术的主要样式。尼采专门对悲剧进行了定义:悲剧是两种对立的艺术精神——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之间的高度结合。」

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他具有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狄奥尼索斯是酒神,他冲动、迷狂,具有借个体的自我否定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因此阿波罗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创造的乐观精神,狄奥尼索斯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

在尼采看来,悲剧艺术恰好将这两种精神结合在一起,也只有在悲剧艺术里,生命意志才能明确地起作用,从而具有一种超脱于生命本身的意义。

「原始的痛苦跟原始的快乐是一体的,最根本的痛苦跟最根本的快乐,是一回事情;痛极了就是快乐极了。悲剧正是在表现这样一点:让我们正视人最根本的痛苦——最根本的痛苦本来就是最根本的快乐。苦和乐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体的。当然这样不是我们一般的日常经验了。他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所谓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经验。尼采认为只有悲剧艺术,才能够让我们去直面那种最核心的最根本的痛苦。」

显然,三种方式中,尼采只推崇悲剧艺术。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从左至右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尼采认为悲剧时代是最好的时代。

但是尼采认为苏格拉底之后,苏格拉底精神战胜了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美学取代了酒神美学,理性取代了迷狂,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艺术」:希腊人原有的对宇宙及人世的悲观态度,被苏格拉底的在知识上的进步与乐观取代,悲剧被「去神话化」。因此,他对苏格拉底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


03.

悲剧的诞生

那么悲剧死了之后,如何再依赖悲剧艺术?

对此,尼采认为欧洲文化的根源在希腊,只有通过重建希腊神话才能让悲剧艺术复生,这便是悲剧诞生的背景。而与尼采同时期的瓦格纳提出「通过艺术重建神话」,认为艺术不该成为哲学或科学的附庸,而应成为神话的创造者:

「瓦格纳启发尼采,要重新创造神话,重新唤起对我们生活的这种意义的关注。因为瓦格纳意识到神话的消失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技术工业发展之后,科学文明把神话的意义慢慢消除掉,人们越来越远离神话世界,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趣。」

瓦格纳的主张与尼采通过悲剧艺术重建神话的理想不谋而合,因此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表达对瓦格纳的赞赏,并一度将希望寄予在了德国哲学与德国音乐上,认为德国哲学家康德、叔本华认识到了知识的限度、战胜了隐藏在知识根基之下的「乐观主义」,开创了「狄奥尼索斯智慧」。而德国音乐,自巴赫到贝多芬到瓦格纳的「强大而辉煌的历程」,正在唤醒「德国精神」:

「有朝一日,德国精神会一觉醒来,酣睡之后朝气勃发:然后它将斩蛟龙,灭小人,唤醒布伦希尔德——便是沃坦的长矛,也阻止不了它的前进之路!」

尼采与瓦格纳,前者是哲学家,后者是音乐家。他们曾一同为复兴希腊神话战斗,但后来决裂。

不过,十六年后,尼采与瓦格纳决裂。对瓦格纳说过的这些大话让尼采深感羞愧,好好讨论着希腊悲剧,最后却讲到「德国精神」那儿去了,败坏了「伟大的希腊问题」:

「在无可指望的地方,在一切皆太过清晰地指向终结的地方,我却生出了希望!我根据近来的德国音乐开始编造『德国精神』,仿佛它正好在发现自己、重新寻获自己似的……」


04.

是决裂,也是赞歌

以温克尔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康德和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古典美学认为,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一种将自然与创造的完美结合所达到的「完善的美」,这样一种理想美能够弥补人所缺失的自由。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美学理念表现为:美是完善、是多样统一与单纯、是和谐。

但是,尼采反对这种对美的理解,他认为美不是建立在和谐或明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冲突基础上。

「冲突、矛盾才是人性的根本关系,也是美的根本所在。由此出发的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完全不同,因此,如果不能从瓦格纳、尼采的理解出发,就很难进入到新的艺术。」

在尼采的导师李谢尔思(F.W.Ritschls)看来,《悲剧的诞生》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天才般的胡说八道。正是这些「胡说八道」,使得饮酒、悲剧、快乐、美学与哲学,这些散乱的枝桠成就了一棵参天大树,得到了哲学界的瞩目与认同,被认为是「现代美学的开山之作」。

著名哲学学者、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是《悲剧的诞生》的译者,他对《悲剧的诞生》也评价甚高。

孙老师认为,尼采不仅对苏格拉底传统(也叫柏拉图主义传统或本质主义传统)进行了批判,后来还发起了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这对20世纪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后来的中国批判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在西方哲学领域里面,尤其是对希腊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因此,我们进行这种批判时实际上也需要回到《悲剧的诞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面构造了一种文化批判的范式,它把生命问题提出来以后来讨论,批判各种艺术文化。所以这本书它的意义也在这,就是它不光是一本美学经典,它也是一本文化哲学的经典著作。」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从指出阿波罗式造型艺术文化和苏格拉底式理论文化是自我欺骗,到否定和谐、明朗是美的本性,再到认为美在于冲突与矛盾,这是他宣布对传统美学的决裂,也是他直面人生的惨烈与悲苦而谱写的生命赞歌。

「人生如此短暂,而且如此痛苦,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对此,尼采自己的一生是一种诠释。

爱德华·蒙克为尼采作的画像

他所推崇的悲剧艺术,贯穿一生。他生命的底色,是狄奥尼索斯式的悲剧,含着对生命的巨大否定力量;但阿波罗精神式积极创造的生命力量,又支撑着他在病痛折磨中先后完成了《悲剧的诞生》《人性的,太人性的》《重估一切价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权力意志》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作品。

生前,尼采的价值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尼采去世以后的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与思想影响了整个新世纪的思想界与文艺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诸多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托马斯·曼的《魔山》、艾略特的《大教堂凶杀案》等都能从尼采这儿找到源头。

而且不止在欧美文化圈。在中国,自王国维将尼采首度引入,陈独秀、蔡元培、傅斯年、茅盾等人皆对尼采盛赞有加,而鲁迅更是他的铁杆追随者。

有的人,死后方生。

19世纪的尼采与他的前辈叔本华并列为生命哲学的先驱,他对人类心理、道德、宗教以及权力的超凡洞见在今天依然具有前瞻性,他的影响力至今不殆。

在1900年临终前,尼采看着身旁哭泣的妹妹,安慰道:

「伊丽莎白,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服膺悲剧艺术、一生痛苦与孤独的人,在生命的终点却有一瞬间谈论起了幸福。

无论活着的人作何感想,于尼采,这是他对自己生命哲学的最后一个注解。■

注:文内引文部分,未交代出处的,均引自孙周兴老师在「知识圈APP」上导读《悲剧的诞生》时的原话。

扫描海报二维码,收听孙周兴老师原声导读《悲剧的诞生》。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重读民国大师」读书活动

近期,明白特推出「重读民国大师」读书活动(「阅读民国」第一季)。我们挑选出15位民国大师和他们的25本作品,以供大家阅读:

朱自清、鲁迅、胡适、徐志摩、梁启超、朱生豪、郁达夫、萧红、闻一多、陈梦家、周作人、戴望舒、张荫麟、傅雷、老舍。

本次活动由学友共同参与,您既可以「读」,又可以「听」:

📖读:从25本书里,选择一段您愿意读的作品章节,用您本人的声音,以您自己的理解,一字一句,亲身朗读完毕,提交给我们。

📖听:我们会将学友朗读的所有音频择优收集在一起,汇总成音频专栏,再提供给所有学友收听。

对于热爱民国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民国读书人了。重读他们的作品,体味民国精神的灵光,是不是也是您心里暗暗期盼的?

朱自清先生已对您发出了入群邀请,点击下方图片赶紧加入吧~

👇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