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俾斯麦说「德国用一条裤子换了一枚纽扣」?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0-08-29
来自专辑
奇特的国界
在今天的非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的地方,有一个名为纳米比亚共和国(Republic of Namibia)的国家,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国界线,将会在它的东北部,发现一个突兀的「楔子」形地带。
这根「楔子」,就是著名的卡普里维地带(Caprivi Strip)。
▲从地图上看,卡普里维地带位于纳米比亚东北部、「楔子」形状的卡普里维地带与整齐划一的国界相比,尤为醒目。

卡普里维地带是殖民时代人为划界的典型产物,它的形成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一场以德国和英国为主角的「合法」交易。正是在这场交易中,卡普里维地带作为人工的造物,出现在了世界的版图上。

01.
「非凡」的意义
卡普里维地带全长大约有450公里,宽度则在32到104公里之间。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卡普里维地带的存在,纳米比亚才能够将国土深入至南部非洲的内陆地带。
▲纳米比亚在南部非洲的位置

不过,卡普里维地带对于纳米比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它还连接着流淌在非洲热土上的第四长河赞比西河。
赞比西河发源于南非高原,有着广阔的流域网,其河流水系甚至可以延伸至东非的坦桑尼亚。
▲在南非高原上蜿蜒盘旋的赞比西河,最终将注入印度洋。

赞比西河在拥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同时,其干流最终将汇入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峡。

换言之,就理想状态而言(注意,是理想状态),任何一艘行使在南部非洲的船只,都可以借由赞比西河直抵印度洋。而这对于赞比西河沿岸的国家来说,自然拥有着不可估量的航运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由于卡普里维地带「恰巧」处在赞比西河流域的事实,纳米比亚似乎也就在航运上掌握着极大的优势。
更进一步,对于这个濒临大西洋的非洲国家来说,赞比西河的存在,既让其有机会深入到非洲东、南部的土地,也在理论上为其搭建出一条直通印度洋的便捷航道,而这无疑避免了因绕行好望角(又名「风暴角」)所带来的危险与路程损耗。
由此看来,卡普里维地带对于纳米比亚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显然,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也是这么想的。
▲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与赞比西河的位置,红色圆框处为交界。

02.
德国的窃喜
1885年的柏林,此时,柏林西非会议(Berlin Conference)即将迎来尾声。正是在这场由欧洲强国主导的会议中,各国最终就瓜分非洲的事宜达成共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非洲国界,大体就是在那时被划定完毕的。
那时,刚成立不久的德意志帝国在非洲划分的殖民地并不算多,即德属西非的多哥、喀麦隆,德属东南非的坦桑尼亚,以及德属西南非的纳米比亚。
▲1888年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不同于英、法这些在非洲大陆上占地颇广,且殖民地之间勾连成片的「老滑头」,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互不关联,这显然不利于德国在非洲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在柏林西非会议顺利召开后,对此仍留有遗憾的德国政府,便将目光放到了当时仍属于英国管辖的伊泰艮(Itenge),也即后来的卡普里维地带。
在当时的德国政府看来,只要将伊泰艮并入到纳米比亚,那么便可以借助赞比西河广阔的河流水系,沿水路一直到达坦桑尼亚,这就可以将德国在非洲拥有的最大的两块殖民地联系在一起。
客观上讲,德国会有这样的想法实属正常,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事实也确实会向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柏林西非会议召开后的第五年,也就1890年,时任德国首相的列奥·冯·卡普里维(Leo von Caprivi)便在反复协商下与英国政府签订了《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
▲列奥·冯·卡普里维(1831-1899年),1890到1894年间担任德意志帝国第二任首相。

按照条约规定,德国将桑给巴尔(地处印度洋的群岛,距离坦桑尼亚东部海岸线约25-50公里)作为代价,交换英国手中的伊泰艮与黑尔戈兰岛(地处北海的小岛,距离德国西北部海岸线约70公里)。
就这样,伊泰艮以一种「合法有效」的方式划为德国的殖民地。
为了纪念卡普里维所作出的「功绩」,德国政府便将这块狭长的地带,正式命名为「卡普里维地带」。
▲上图为1890年的纳米比亚,下图为1891年的纳米比亚,通过两图可以看出1890-1891年德国在纳米比亚殖民地的变化。


03.
虚假的意义
可惜,现实往往比戏剧更有戏剧性,正当德国政府为得到卡普里维地带而欢欣不已时,前方勘测人员发来消息,结结实实地浇了他们一头冷水。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从地图上来看,从卡普里维地带到达坦桑尼亚的水道畅通无比。不过,水道的畅通不等于航道的畅通,从卡普里维地带沿赞比西河出发没多久,就会来到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维多利亚大瀑布,这是任何船只都无法通过的。
▲上图为维多利亚大瀑布,下图为维多利亚大瀑布在地图上所处的位置,从卡普里维地带的最东端出发,往东约60公里左右,便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

历史的吊诡之处也在这里,欧洲人早在1855年便发现了维多利亚大瀑布的存在,而首位发现者——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更是凭借这一壮举名声大噪,被誉为非洲探险的最伟大人物之一。在1860年,利文斯通完成了对维多利亚大瀑布的完整考察。
要说德国政府不知道维多利亚大瀑布的存在?似乎也说不过去,只能说这真的是一笔糊涂账。
也正因为如此,相比掌握了桑给巴尔,并借此有效遏制德国向印度洋扩张的英国政府,德国怎么看都像是做了一件亏本的买卖。也难怪德意志帝国的首相,彼时已经下野的俾斯麦(Bismarck)会对此大加嘲讽道:
「现在的笑话就是,德国用一条裤子换了一枚纽扣。
A current gibe was that Germany had exchanged a pair of trousers for a button.)
签出去的条约泼出去的水,德国为自己的小算盘吃了暗亏,不过倒也替后来独立的纳米比亚掌握了卡普里维地带的管辖权……

04.
战后的未来
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国在战争中遭遇惨败。依据《凡尔赛和约》所达成的诸多协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被战胜国全部瓜分。至于原本属于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就经由国联之手交给南非联邦(Union of South Africa)接管。
一战后的南非联邦

更有意思的是,南非联邦在其存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隶属于英联邦。换言之,早已归纳米比亚管辖的卡普里维地带,又兜兜转转,与英国扯上了关系。
此后,随着二战后反殖民地的浪潮,以及南非实行不得人心的种族隔离政策,纳米比亚本土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独立的诉求与声音。其中,以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以及西南民族联盟(SWANU)为代表的组织,活跃于反殖民的舞台上。
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流血与牺牲。
从1966年一到1990年,由纳米比亚波及到整个西南非洲的南非边境战争,为当地带来了几十年的动荡与破坏。直到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脱离南非统治,宣布独立,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纳米比亚共和国。
至于卡普里维地带,则作为纳米比亚领土的一部分,在至今仍不稳定的非洲大陆上,跟随纳米比亚步履蹒跚地走向未来。■
世界上还有这些神奇的国界哦
/ 明白精选福利 / 
在全球化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成果。尽管飞机、互联网可以连通世界任何角落,但在中南非洲、南美、南亚等地,仍有许多人对现代世界困惑不解。
我们该如何理解原始部族人看到飞机时的惊异?为什么这些便利的物件不是由他们的祖先最先发明?世界各地的人类文明发展为什么会如此不平衡?
答案尽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
青年人类学者郑少雄老师原声解读,带你一起解答困惑。
👇快来扫码抢购吧~ 仅需4.9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