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阴谋论来自诺贝尔奖得主
但凡遇到大灾大害,都少不了各种阴谋论。
「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这种说法卷土重来。
这次提出者的身份与众不同,他叫吕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来自法国的顶尖病毒学家,因发现艾滋病毒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
可信吗?
01 「一个非常误人子弟的说法」
就在前几日(2020年4月16日),蒙塔尼耶教授接受法国「医学网」(pourquoidordeur.fr)采访,指出新冠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
| 「医学网」对蒙塔尼耶的采访报道。
图片来源:pourquoidordeur.fr
随后,第二天,他接受法国Cnews网站采访时指出:新冠病毒为人工合成。而新冠病毒的基因片段和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片段具有相似性。
| 吕克·蒙塔尼耶是世界艾滋病研究及预防基金会的共同奠基人和国际病毒联盟的总监。他获得超过20项大奖,除了诺奖,还获得了第三等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6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1987年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等。
图片来源:eveilhomme
他向记者说明,在病毒中插入新的基因片段是比较容易的。他肯定地认为,病毒是根据蝙蝠身上的冠状病毒人工制作而成,目的很可能是为了研制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至于病毒来源,他再一次指向武汉病毒实验室。不仅如此,他还提到,中国实验室受到美国的重大资金支持,可能是技术援助。
总之,蒙塔尼耶不仅认为病毒是人工合成且来自武汉实验室,还认为中国和美国都是可能来源。
这种说法并不是第一回出现。早在2020年1月31日,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就在预发表的论文中,提到新冠病毒和艾滋病的相似性,认为这一新型病毒不像自然进化而来。研究者说,在新冠病毒的S蛋白中发现了4个插入片段,这4个片段只有新冠病毒有,别的冠状病毒都没有。这4个插入片段中的氨基酸残基,都和艾滋病病毒中的氨基酸残基有相似性或向同性。
两天后,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就怒斥印度研究人员的这项研究,并「用生命担保」这次病毒和病毒研究所没有关系,还让相信这个研究的人「闭上臭嘴」。
| 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在朋友圈发文,对印度学者研究作出回应。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疫情迅速的发展,以及印度研究人员自己撤销论文,这件事就慢慢被人淡忘了。
疫情发展至今,科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与了解。到目前为止,关于病毒是否人工合成,科学界的普遍共识是否定的。
当然,科学界的共识也挡不住民间一些人对「病毒乃人工合成」的认定。以此发酵的阴谋论,流传于坊间。
不过,不管民间说得多么鼻子有眼,在科学界基本很难激起多大波澜。
这一次不同。
以诺奖得主的身份,又是顶尖病毒学家,蒙塔尼耶的人工合成论,在科学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当然,基本都是否定蒙塔尼耶的声音。
在采访完蒙塔尼耶后,法国记者找到了他的同事,巴斯德学院教授西蒙·韦恩-霍布森(Simon Wain-Hobson)。霍布森表示,蒙塔尼耶的结论是「初学者的错误」,法国的其他研究人员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推论,病毒只能是来自于自然。
采访第二天,也就是4月18日,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科学家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新冠病毒源自自然》(Scientists have strong evidence coronavirus originated naturally)。
| ABC网站文章截图
图片来源:abcnews
这篇论文指出,美国科学家们已经有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证明病毒来源于自然。斯坦福大学和杜兰大学医学院都表示,自然界中有很多种毒株都可以导致类似传染。研究证明了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源自于特殊突变,而这种突变不可能是人为的。
在众多科学家的批驳中,瑞士巴塞尔大学分子流行病学家霍德科鲁普(Emma Hodcrof)的比喻最形象。她说蒙塔尼耶的研究就像是说别人抄袭了《奥德赛》,仅仅因为在两本书里都发现了有「THE」这个词。她说: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误人子弟的说法,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科学研究。」
蒙塔尼耶出生于1932年,今年已经88岁了,又得过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理说在病毒学上乃是前辈高人,何以在冠状病毒上的发言会被科学界普遍排斥?
霍德科鲁普只是一个80后的女科学家,都能直接批评蒙塔尼耶「误人子弟」,可见如今的科学界对他蒙塔尼耶有多不以为然。
02 「他已从事伪科学多年」
饶毅教授认为,蒙塔尼耶诺奖得主的身份使他的说法非常具有欺骗性,因为:
「他(蒙塔尼耶)没有坦白他已经被法国和世界科学界所严厉批评,他已经丧失基本标准,从事伪科学多年。」
饶毅教授的角度并不是从科学上证明蒙塔尼耶的错误,而是指出:蒙塔尼耶「从事伪科学多年」,早已名声扫地。
蒙塔尼耶得诺奖源于他在1983年对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发现艾滋病毒,对人类来说当然是一件大事。有意思的是,在「谁是第一个发现艾滋病毒的科学家」上,当年也曾有一番争执。
蒙塔尼耶好像自带争议属性,所过之处,总有非议。
| 罗伯特·加洛,美国生物医学家,是全球病毒网络(GVN)的共同创始人和总监。1980-1990年间,他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家,1983-2002年间他在科学影响力方面排名世界第三。
图片来源:wikimedia
与法国的蒙塔尼耶科学团队争夺艾滋病毒发现权的,是来自美国的罗伯特·加洛(Robert Gallo)团队。争论了十年,最终加洛承认,首先发现艾滋病毒的应该是法国科学家,因为他在实验室发现的艾滋病毒应该来自法国,蒙塔尼耶寄给他的病毒样本污染了他的培养物,使他误以为是自己单独发现艾滋病毒。
蒙塔尼耶与加洛之间的这场科学公案,在加洛1991年承认之前,一直是医学发现史上最棘手的争论。争论不仅事关荣誉,还有利益。加洛申请了独家专利权,蒙塔尼耶团队认为他们有权共享利益。
这场争端甚至成了美国与法国国家之间的博弈。最后的和解协议,也是由两国领导人(法国总理希拉克、美国总统里根)共同宣布:双方在检测和分离病毒方面享有平等的优先权,蒙塔尼耶与加洛也被承认为艾滋病毒的 「共同发现者」。
但因为蒙塔尼耶论文发表时间在先(1983年),加洛时间在后(1984年),而且1985年以后,蒙塔尼耶的论文引用率远超过加洛,到了1990年,科学家们已经转而只引用蒙塔尼耶的论文,所以2008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还是给了蒙塔尼耶,而没给加洛。
尽管在诺贝尔奖上,蒙塔尼耶最终战胜争执,获得最高荣誉。但他在科学界的名声却堕落得飞快。
获奖之后的蒙塔尼耶,没能在科学上更进一步,反而走向了「伪科学」之路,多次提出令人震惊的主张。比如,他曾认为,水对溶解的DNA分子等颗粒拥有记忆,因为即使理论上水中已不存在任何DNA分子,仍然能检测到相应的电磁波信号。
不光是水拥有记忆这种看起来有点疯狂的想法,蒙塔尼耶还声称这个理论还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因为这些神经系统疾病都是由于肠道里的细菌跑到大脑里引起的,可以用某种频率的电磁波来消灭细菌DNA产生的电磁波。
这些研究听起来就像民间科学家的野鸡研究。而最让科学界不耻的,就是蒙塔尼耶以顶级科学家身份,却总跟一些野鸡机构混在一起。比如他曾去参加自闭症的民科机构举办的学术会议(Autism One),就曾引起科学界的一片哗然。以至于在2012年,当喀麦隆成立了一个新的艾滋病研究中心(CIRCB),要求蒙塔尼耶担任临时科学主任时,出于担心蒙塔尼耶对喀麦隆的损害,居然有35个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写信给喀麦隆总统,反对这项任命。
2010年,蒙塔尼耶也来中国了。
是受邀来的。重金邀请他来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国家出资3亿元引进78岁高龄的蒙塔尼耶。
中国的科学家也不全是不识货的。
在引入蒙塔尼耶时,当时进行了两轮评审,第一轮整体意见是同意的,但第二轮评审专家们普遍没有同意,饶毅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评审语中写道「上海交大引进他,是不够负责的行为」,并指出他在全球已经名誉扫地。
饶毅教授认为,主要原因是上海交大为了得到国家经费,还有就是引入诺奖获得者在人员名单上很好看,看起来有权威性。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国家应该考虑对交大出现如此重大失误而追究责任:
「1.要么交大领导确实不懂,而且很不懂,也不知道咨询专家,出现失误,就是无能的失误。
2.要么是交大领导知道蒙塔尼耶学术最近不行,但还企图蒙骗国家,那么就是蒙骗国家的失误。两种失误,必居其一。」
要知道,我们中国虽然得诺贝尔科学奖不多,但对「诺奖得主」的崇拜,劲儿不小,甚至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
03 安全区背后的难题
诺贝尔科学奖当然不能这么被崇拜。
诺贝尔的初衷是奖励「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而奖项设置也主要针对科学领域,只有文学奖与和平奖与科学基本无关。
诺贝尔所说的「贡献」,不仅是造福人类,更是让人类摆脱迷信,走向理性与人文主义的光明中。可如果诺贝尔奖本身成为一个迷信,那就恰恰违反了创始人诺贝尔的愿望。
只是,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的态度,让中国人普遍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一个人得了诺奖,就代表了权威,他必定说什么都是对的,而一个人没有得诺奖,就没有发言权。
如果没有得诺奖的人指出了得诺奖的人的错误,很多人恐怕第一反应是:「你凭什么胡说八道?你得诺奖了吗?」
这种反应当然不对。
就科学研究而言,获得诺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的终点,其实只是对他/她过去成就的肯定而已。
可惜,一些科学家的人生巅峰停留在了获得诺奖上,甚至在此之后走向了科学精神的对立面。
美国科学家大卫·戈斯基(David Gorski)曾写文《蒙塔尼耶与诺贝尔病》,分析那些获得诺奖后从此「自暴自弃」的科学家。我们特意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公号后台对话框回复诺贝尔病,即可获得这篇文章的电子版。
不只是蒙塔尼耶一人,历史上,诺奖得主中也有其他人从科学走向了伪科学,饱受争议。
对于这个现象,在以搞笑作风为名的「怀疑论词典」(the Skeptic's Dictionary)上,专门有一个「诺贝尔病」的词条,据说大卫·戈斯基也参与了编写,上面列举了得诺奖后就作风失常的科学家们,蒙塔尼耶赫然在列。
| 那些获「诺贝尔病」的科学家。
图片来源:skepdic.com
随便再列举一些其他科学家的「诺贝尔病」事迹。
比如,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法国生理学家查尔斯·里歇(Charles Richet)曾在免疫学方面作出开拓性的贡献,他同时研究超自然现象与通灵术,并且抱有强烈的种族观念,认为黑人和智障人士低人一等。
又如上面名单中的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莱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他对超导性和量子隧道有重要贡献,但在获奖后潜心研究自然界的智力现象,他和蒙塔尼耶一样,认为水有记忆,还认为量子力学和意识之间有神秘的关系。
这些科学家都有伟大的发现,对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不是完美的,不代表他们就不会犯错。
反过来讲,虽然他们大多在科学问题上「晚节不保」,但也不能因此来说他们早年的贡献就大打折扣。科学可以从想象出发,不管是上述科学家,还是蒙塔尼耶,不管是认为水有记忆,还是自然界有通灵。但科学的结论却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缜密地分析,蒙塔尼耶的问题在于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结果流于伪科学。
科学本身的特性就是「可证伪性」,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只要有证据,就可以推翻前人的说法。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小心翼翼地实验才是科学的精神所在。
曾经影响过人类进程的科学家们,大多数都不是先获诺奖,再提出有说服力里的理论。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都是从质疑权威,挑战陈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