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几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让人头痛的问题。更甚者,当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全失效,矛盾便演变为极端戏剧化的暴力表达。那些时不时由媒体报道的子女杀害父母案,让人细思恐极。比如不久前(5月23日)刚刚发生的「青岛女律师疑被女儿勒死装行李箱案」。被害者张某为青岛律师,她死后被装在家中行李箱,直到两天后,张某同事前往她家,意识到不对劲之后报警。警方将嫌疑人,也即张某的15岁的女儿带走。根据张某朋友对《新京报》的采访表述,这是一起「强势母亲」与「不听话女儿」之间的悲剧。知情人士称,由于张某对女儿管教过严,女儿谎称为张某按摩,随即用绳子将其勒死,最后藏尸于行李箱,守了两天一夜,才被发现。| 网络流传视频中,张某15岁的女儿为犯罪嫌疑人,被警方从家中带走。
北大经济学院学生吴谢宇在自己家里杀害了母亲谢天琴,他的作案手法冷静、干脆,将母亲的尸体层层包裹,用活性炭掩盖气味。无论是他作案的动机还是态度,都让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不寒而栗。
还有「兰州愤怒女儿杀死家暴父亲案」(2017年)、「河南当街连捅三刀杀死父亲案」(2013年),「中山少女弑杀双亲碎尸案」(2009年)......一方面是种种骇人听闻子女杀害父母的新闻,另一方面则是子女对父母的控诉:为了供养家中的儿子,父母全心全意地压榨女儿;某明星的父亲离婚后从未联系过她,却在她成名之后,索取高价赡养费用;因为父母欠债,孩子很小便出来工作,无条件补贴父母......
一系列新名词也因之诞生:
中国式父母:用来指代催婚催育,以爱之名绑架子女生活的专制式家长;
樊胜美式父母:电视剧《欢乐颂》女主角樊胜美的家长,长期依靠女儿的工资生活,并且催逼女儿为儿子收拾烂摊子;
房似锦式母亲:电视剧《安家》女主角房似锦的母亲,严重重男轻女,剥削女儿的钱以供养儿子......
| 樊胜美父母。
图片来源:《欢乐颂》剧照
这些新名词借助影视剧的热播,迅速得到了网友认同。每当网络上有相关讨论出现时,总会有境况相似的人在评论里宣泄自己的情绪,诉说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屡屡伤害。
所谓原生家庭,是指儿女尚未结婚,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子女尚且年轻,不能经济独立,受到父母的管控和约束更多,因而矛盾频发。对原生家庭的控诉,成了成年子女对父母最大的记忆合集。这种反应,区别于正规教育向我们展示的父母关系,那张永远是一副苦情与温情叠加的画面:母亲在雨中背着发烧的孩子求医问药,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惨淡经营,孩子虽然偶有叛逆,但是总会在知晓父母的艰辛之后,选择理解他们的苦处,感恩他们的付出。
中国子女拿到的人生剧本,从古至今都是千篇一律:肯定并服从家长的权威的。
在古代,子女对家长的态度被严格定义为孝顺,孝是「善事父母者」,子女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顺是恭顺的态度,子女无条件地顺从和取悦父母。在家孝顺,在朝忠顺,家庭与社会的双重秩序,紧紧相依,万分稳固。于是,无论两代人之间有何种矛盾,表达这种矛盾都得不到认同,允许展示的父子关系,永远是上尊下孝的和谐场景,《二十四孝图》即是明证,无论老莱子的彩衣娱亲式和谐,还是郭巨为养活母亲而活埋儿子,如今看来有多么压抑。
| 彩衣娱亲图。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批评其虚伪造作、令人反感。
图片来源:文化网
20世纪初,伴随着现代性变革的开始,表达两代人的矛盾的声音终于获得了许可。在众多五四小说与社会议题中,反抗父亲专制、抵制包办婚姻、倡议平等关系的呼声占了大半。但是,在波涛汹涌的时代变革浪潮过后,人们再次发现,中国式原生家庭问题,远不是一次社会变革可以解决的。它的复杂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永远掺杂着供养、感情、教育、婚姻等问题,这些问题兼具公众与私人性,你无法瞄准矛头一一解决。它们交织在一起,一团乱麻地圈起了一个个破碎或封闭的家庭。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非常直接地表现了亲子间无法缓和的矛盾,以及家庭关系的虚伪。在《这就是诗》(This Be the Verse)里,他写道:
They fuck you up, your mum and dad.
They may not mean to, but they do.
They fill you with the faults they had
And add some extra, just for you.
But they were fucked up in their turn
By fools in old-style hats and coats,
Who half the time were soppy-stern
And half at one another’s throats.
Man hands on misery to man.
It deepens like a coastal shelf.
Get out as early as you can,
And don’t have any kids yourself.
他们搞糟了你,你妈咪和爹地。
也许不是有意,但事实如此。
他们将自己的毛病塞满你
再加点儿别的,特意为你。
但他们也被搞糟
被衣帽老土的傻子,
他们一半时间虚情假意
一半时间吵个你死我活。
痛苦代代传递。
像海滨沙洲越陷越深。
趁早跳将出去。可别再养什么孩子。
| 菲利普·拉金(1922-1985),英国诗人、小说家。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也因如此,我们不时地要接受各种原生家庭相关新闻的洗礼。 2018年8月,《人民日报》官微发了一条推文,内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父亲。虽然推文中有责任感、耐心、帅气、勇敢等正面引导词,但也架不住评论区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占据最赞的评论是懦弱、自私、势利等等。
| 《人民日报》发布的「男人如何用一个词描述父亲」的消息及评论。
来源:新浪微博
当一些人越想用岁月静好式的逻辑,去建构美好家庭的幻影时,另一些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便会毫不犹豫地撕破它脉脉温情的面纱。这个小组的组员超过万人。发帖的内容全部都是倾诉自己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伤害。这些伤害有些是严重的家庭暴力,更多的是冷暴力。因为考试和工作遭受父母责骂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人甚至因为买了矿泉水而遭到母亲劈头盖脸的辱骂。除了压迫式教育之外,毫不尊重子女的隐私和尊严,也是这些被称为「祸害」的父母的共性。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这个小组的成员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找到解决之道,不过是找个地方宣泄在现实中无法纾解的情绪,与境况相似的人互相安慰。多数人能够想到的方法是逃避,期待自己早日长大,快点工作,与父母切断联系。但是,经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和渲染之后,这个小组因为它「大逆不道」的名字而被雪藏了。当孩子与父母私底下沟通不畅,在网络上发泄又受到限制,借助公共性法规解决家庭问题的呼声便出现了,「父母持证」上岗便是其中之一。父母需要持证上岗?
这不是哪位年轻小说家的新小说选题,而是今年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的提案。
她的设想是,社区和学校都应当设立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定期授课,加强对准妈妈的产前培训、对准父母的教育培训,合格者可以获得「合格父母」证件,且该证件会进入孩子的学生档案。
这一讨论早在2019年年中便出现过,只是最近借助正式提案的热度,讨论度再次攀升。
在这种设想中,教育父母、取得合格父母证与报培训班、考英语四六级证书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存在那么多不合格的父母,那么我们便建立整套「合格父母」机制,把标准一一量化,比如取得60分者,可以顺利产子,否则便挂科重修,直到分数合格为止。对于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成年人而言,都知道,如此草率的解决方案完全行不通。这种设想是企图将个人在家庭行使的权利,完全上缴给一个核心组织。由它来制定标准为何、指定谁来执行,并建立起一套整齐划一、符合社会要求的家庭典范。但既然有提案,我们也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实施这种制度,会有什么后果。
首先是接受合格父母培训的时间。许洪玲的意见是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便应该接受准父母教育,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父母需要取得「合格父母证」。那么,父母没有取得合格证的孩子是否能进入小学呢?如果能进入小学,学生档案里没有合格证的孩子们,谁能保证他们不受到区别对待呢?假定父母的的行为可以通过打分来区分优劣,具体实施起来该如何管理呢?如果存在暴力倾向的父母在考试前成功隐瞒了自己的暴力行径,谁能保证他们之后可以温和地对待孩子?若是担心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发生变化,便需要设立监督机构。这一机构无时无刻地检查父母的行为是否合格,长此以往,个人的隐私何在?另外,合格这个标准该如何定义呢?不打孩子得5分,能跟孩子有效交流得10分,尊重孩子的习惯得15分?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受处境与心情的影响,不可能24小时保持在统一的完美水准。谁来判定今天合格的父母明天是否合格呢?当人在统一标准的规范下循规蹈矩时,个人的自由便被排挤到角落里,权利从何谈起?再者,由于证件办理的流程复杂,它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潜在利益链。当父母合格证成为孩子上学的硬性条件时,证件商品化又成了另外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上层阶级可以利用资源拿到合格证时,下层该如何处理呢?合格证又成了阶层分化的助力器。如此多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合格父母证可能不是家庭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源头。通过一套标准化制度构建良好家庭的愿望,听起来公平而美好。但是,「合格父母」这一概念本身就把复杂的亲子关系均质化、表面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容易衍生出一系列严重后果。纵使亲子矛盾复杂繁难,几乎找不到彻底解决的方案,但如果因此将解决的权利强制交给一个组织、一套行为准则,也绝对行不通。在小说《动物庄园》里,农场的动物们本想在人类之外建立一个平等的未来世界,但最终的结局是建起了一座等级分明、贪污腐败的新政权。父母持证上岗的设想,本质是一套包办思想,根子仍是权威掌控一切,少不了中国式的「这样是为了你好」。所以,问题依然会继续存在。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子女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们社会被现代文明彻底洗礼之前,注定会一直是我们时代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之一。■
以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为目标,我们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人的通识课程体系线上学习平台——「知鸦」APP。
下载「知鸦」APP,免费畅学7天。世界虽大,我们想邀各位学友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