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噶玛巴| 菩萨会去细微思维每⼀个人的痛苦




利益他⼈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在帮助别⼈得到快乐前,先要思维如何让对⽅远离痛苦;在思维别⼈要如何远离痛苦前,要先对于对方的痛苦有所了解。


例如我们不太可能⽣起「佛陀心中没有快乐,⽽具有痛苦」的想法,因此,我们也就不会⽣起「想要佛陀离苦得乐」的想法。换句话说,要⽣起大悲心前,⾸先要思维对⽅苦难的情况。


再者,由于对「苦」的认知程度不同,「悲⼼」也有差别,例如⼆乘行者和菩萨行者都具有悲心,但两种悲心不同。


《瑜伽师地论》提到:

见道位、现证空性的声闻⾏者和阿罗汉所观察到的苦,不如菩萨观修悲心时来得多。


⽽大乘、⼩乘所谈到的悲心,也有很⼤的不同,例如所缘对境的多寡、关切之情的轻重等等,都有不同。


⼤乘的悲⼼,是「我来帮助每⼀个人离开痛苦」的承担在所缘对境的差别上,⼤小乘⾏者虽然都缘众生,但⼩乘⾏者仅是缘笼统的众生,菩萨所缘的是每⼀个类别的不同众生,观察更加细微。


举例来说,如果发愿「现在大殿中的所有众生,希望⼤家都离开痛苦」, 这并不困难,但若是针对大殿中每⼀个⼈的痛苦逐一细想,然后发愿希望对⽅离开这个痛苦,相对来说是不容易的。


如同⽤⼀块大布盖住每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为每⼀个⼈量身裁制⼀顶帽子,就不容易了。


同样地,「希望众⽣离开痛苦」听起来好像困难,但相对于细微的观修, 这却是容易的,⽽菩萨则是细微思维每⼀个人的痛苦。


我们发愿希望众⽣离苦时,这「众生」包括了敌人、亲人和陌⽣人。

这样去细想、去分类的话,我们就得仔细的思维敌人的痛苦、亲人的痛苦等等,如此的观想其实并不容易。



——大宝法王噶玛巴 2015 《解脱庄严宝论》



往期精选

10 Oct 2018


因为你,我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