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自然读书会 | 第313期分享《蘑菇博物馆》

壹木读书会 壹木瞭然
2024-09-05

本期海报




分享嘉宾:


张咏梅,自然名无忧花,来自厦门,厦门广电集团的一名电子工程师。闲暇的时候,喜欢散步,喜欢走偏僻的路,爬陡峭的坡。除了户外运动,也喜欢读书,所读之书五花八门,博物的、人文的、历史的,读了不少,看懂的不多,记得的更少。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贫乏。今后,刷花与读书永远在路上。


各位壹木自然读书会的书友们,晚上好!我今天要分享的是《蘑菇博物馆》,与蘑菇结缘其实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今年八月底我和厦门的几位花友去了尤溪的金鸡山和南平的茫荡山,刚下过几场雨,竹林的枯叶堆里、倒木的枝干上、密林里的腐殖质上......不经意间总能发现稀奇古怪的蘑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一下子就把我给迷住了。

回来以后,我就很想弄明白拍的都是啥,于是上网找了一些图片比照,觉得有点像又不完全像。发到蘑菇爱好者群咨询,才知道单凭一张正面照片很难定种,这也是我今天要来分享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告诉大家如何避坑,一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源。菌类的世界实在太精彩了,正如香港中文大学蕈菌学家张树庭教授所夸赞的: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这20个字准确概括了蕈菌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利用价值。


今天的分享分为八个部分:


1.蘑菇是什么?

2.狭义的蘑菇和广义的蘑菇

3.蘑菇的分类

4.野外拍摄蘑菇的正确姿势

5.包罗万象的《蘑菇博物馆》

6.认识《蘑菇博物馆》封面上的明星菌物

7.走进身边的蘑菇世界

8.几个有用的学习资源



一、蘑菇是什么?


中国古籍将木生的大型菌物称为蕈,土生的称为菌,俗称为蘑菇,汉语中的“菌”原意指的就是蘑菇。


据《说文解字》记载,“菌”从艸从囷,囷的意思是圆顶的粮仓,古人以为蘑菇是植物,所以“菌”从“艸”,虽然菇类和植物一样不会走动,但是没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因此不是植物。事实上,它们和发霉面包上的青霉菌以及发面用的酵母菌亲缘关系更近,分类学家将其统称为“真菌”,将这种“肉眼可见,伸手可采”的大型真菌称为蘑菇


二、狭义的蘑菇和广义的蘑菇


狭义的蘑菇概念在分类学上可以是一类(伞菌类,包括蘑菇目、牛肝菌目,红菇目等)、一纲(蘑菇纲)、一目(蘑菇目)、一科(蘑菇科)、一属(蘑菇属)或一种(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广义的蘑菇包括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中“大个儿”的类群,在我国至少有5000 种。


三、蘑菇的分类


目前已知真菌界的物种数目约12万种,而其中大型真菌约占1万种。面对这么庞大的真菌成员,真菌学家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系统。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将野菇分为两大群(担子菌、子囊菌),五大类(褶菌、非褶菌、腹菌、胶质菌、子囊菌)。


🔺大型真菌分类示意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先简单介绍一下子囊菌和担子菌的区别。


1、子囊菌门


子囊菌显著的特征是具有被称为子囊的产孢结构。典型的子囊呈柱状,通常包含8个孢子,子囊成熟时在压力条件下开裂向空中弹射孢子。


🔺子囊的细节图和杯状真菌纵切面(图片来自蘑菇大百科)


子囊菌门真菌数量非常庞大,子实体的形态多种多样,杯状、棒状、盘状、土豆状、珊瑚状、盾牌状......它们大多数并不引人注目,但也有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类群,如羊肚菌、块菌、盘菌和大部分地衣。


子囊菌门包括一些在医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真菌,例如青霉素的起源菌种,也有一些非常有害的病原体,例如肺孢子菌,对免疫力低下的人可以造成肺部感染。这一门还包括酵母菌,在酿酒和制作面点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子囊菌门的菌类可以与植物、藻类甚至节肢动物互利共生,该门真菌也包括最具破坏性的致病菌,可以说,它们是天使,也是魔鬼。


🔺鼎鼎大名的青霉素也来自子囊菌门(图片来自卷柏的分享)


2、担子菌门


说完了子囊菌,我们再来看看担子菌。担子菌的很多真菌外形上大相径庭,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典型的棒状结构(担子)上产生孢子。担子顶端伸出四个小梗,叫作担子梗,每个担子梗上有一个有性孢子。担子菌的子实体经过漫长的演化,具有种类多样且非常有效的扩散机制。比如伞形菌成熟时可以主动弹射孢子;鬼笔菌可以通过气味和艳丽的色泽吸引昆虫或一些无脊椎动物,来摄食产孢结构,孢子就可以通过这些动物的排泄物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担子结构和菌褶纵切面(图片来自蘑菇大百科)


真菌的世界多姿多彩,给蘑菇定种并不容易,图力古尔老师曾经说过:要给蘑菇准确定种,一要看子实体形态,二要看显微镜下的孢子形态和纹饰,三要看DNA分子序列。对于普通的爱好者来说,后两者的条件基本不具备,那就要在子实体的外观形态上下功夫。


真菌子实体的形态是五花八门的,有球状、杯状、鸟巢状,耳状,覆瓦状,壳皮状,珊瑚状,星状等很多种类型,这些五花八门的子实体是我们识别蘑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五花八门的子实体(图片来自蘑菇大百科)


菌盖的特征也是五花八门的,凸镜形、锥形、漏斗状、脐凸状、褶皱状等等,菌盖上面有的有鳞片,有的边缘有钩纹,有的是辐射状的棱纹,有的有同心环带,每一个菌盖的特征都不一样的。


🔺形形色色的菌盖(图片来自蘑菇大百科)


除了子实体的形状和菌盖的特征以外,菌柄和菌褶的特征也是鉴别蘑菇种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菌柄也有不同的形态,有的是棒状,有的具假根,有的有菌环,有的有菌托,然后菌褶的特征也不一样,要看它的疏密、辐射方式、长度是否等长、有无与菌柄相连... ... 


🔺菌柄、菌褶以及着生方式(图片来自蘑菇大百科)


《蘑菇大百科》按子实体形状给出了一个大致的形态检索表,可以把要识别的真菌与描述进行比较,非常实用。


🔺菌盖与子实体形状(图片来自网络)


这张手绘的示意图非常形象,有助于大家读懂菌物志的描述。


所以,了解了这些子实体、菌盖、菌柄、菌褶的特征后,我们就明白在野外拍摄蘑菇的时候,要如何拍好一个蘑菇的照片,它具备哪些要素。


四、野外拍摄蘑菇的正确姿势(来自卷柏的建议):

  • 多角度拍摄,正面(菌盖)、背面(菌褶/菌孔)、侧面(菌柄)。

  • 若有多朵蘑菇,可以采摘一朵倒放在另一朵旁边拍照。

  • 要体现出蘑菇的生长环境(木头,土壤,草地,针叶林地,阔叶林地)和生长方式(单生,簇生,群生等)。

  • 拍摄完整的蘑菇。如果有一部分蘑菇埋在地下,可以挖出来拍,看有无假根、菌丝束。拍摄时尽量不破坏蘑菇的特征,如鳞片等。

  • 如果有多个不同阶段的蘑菇,可以放在一起拍。

  • 一些蘑菇(如腹菌、牛肝菌)需要拍摄解剖形态。

  • 一些蘑菇受伤后会变色或流出乳汁,照片中需要体现。

  • 记录拍摄的时间和地点。


五、包罗万象的《蘑菇博物馆》


下面我再来介绍一下今天的重点:《蘑菇博物馆》这本书内容包罗万象,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本百科全书。本书展示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使它们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生物形态。这本书里描述的有些真菌的子实体看起来像微小的鸟巢,利用雨滴把孢子弹射到空气中(鸟巢菌);有的会生长到周围的真菌上面,在这些“邻居”的菌盖上面萌发出自己的子实体(泌乳菌寄生);有的在干旱沙漠上生长,坚韧到足以抵御烈日和风沙;有的在雨林里能在半空中截流落叶;有的能设置圈套来捕获线虫;还有的则能以雄性野猪的信息素来引诱觅食的母猪。读这本书,彷佛在读一本故事书,有料又有趣。



这本书的前一部份介绍了蘑菇的社交网络,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物种都是依靠菌物为其供给营养的。正如花友平姐在墨尔本植物园标本馆拍到的一份宣传资料上介绍的,上面有一句话这样说:Life as we know it would not exist without plants and fungi(离开植物和菌物,生命将不复存在)。 



菌物和植物协同演化、互惠共生,延续至今,二者共同支撑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菌物既是其他生物的朋友也是敌人:它们可推动物质循环,与其它植物共生,是寄生者,但也是病原体。


这本书列举了几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1、地衣——二合一“物种”


地衣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而是由绿藻或者蓝细菌(光合细菌)与真菌形成的互利共生体,其中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地衣提供养分,而真菌则负责保持水分、获取矿物质养分。一般来讲,真菌围绕着藻类的光合作用细胞,将它们包围在地衣特有的真菌组织中。在看似任意一个部分都不可能独自生存的最极端的环境,它们却可以通过两者共生的方式生存下来。人们曾经在离南极点400千米的地方发现地衣,当然地衣也生存在更为人们熟知的地方,例如干燥的石壁、岩石以及树皮上。


地衣的真菌部分通常是子囊菌门的成员,极少数情况下是担子菌门成员。地衣的分类反映了它们所包含的真菌类型。


🔺干燥裸露的岩石表面长满了地衣



2、鸡枞菌——白蚁栽培的美味食用菌


众所周知,白蚁吃木屑,但是它们却很难消化掉木屑。一些白蚁的肠道内携带着能够降解纤维素的微小菌物,而另一些白蚁则把这种菌保存在它们的巢里。这种古老的合作关系诞生了蚁巢伞属真菌。蚁巢伞属是与大白蚁亚科共生的一类野生食用真菌,在我国俗称鸡㙡菌、伞把菇、鸡肉丝菌等,其菌丝体生长在白蚁巢内, 通过白蚁巢为蚁巢伞提供适宜稳定的生存条件。白蚁像“园丁”一样繁育和养护着这些真菌的菌丝体,为它们带来新鲜的植物材料并让“花园”保持着合适的温湿度。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鸡枞的子实体,它的假根,还有在泥土里面的蚁巢。


🔺子实体、假根和蚁巢(图片来自网络)


3、虫生真菌


虫草属Cordyceps的物种能够侵染蝴蝶、甲虫、黄蜂甚至是蚂蚁等多种昆虫。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中国的冬虫夏草,在这里被侵染的是蝙蝠蛾的幼虫。当幼虫转入地下准备化蛹的时候,真菌在昆虫体内开始生长,最终在地面上长出子实体。传统的中国医药中记载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即“冬天是虫,夏天是草”,由于这二十多年的滥采,已经越来越少了,干品比黄金还贵。


蛹虫草现在成了冬虫夏草的替代品。它和冬虫夏草其实是同属的,只不过是寄生的宿主不一样。



4、菌丝套的捕食


说起真菌的捕食,听起来挺荒谬,但是在微观世界里确实有一些真菌是活跃的捕食者。它们会设计陷阱捕食小型的线虫。这类真菌包括熟知的侧耳属真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它的菌丝有黏的突起。通过的线虫会粘在突起上。真菌就会摄取线虫的营养物质作为自己的氮源。我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百科全书,是因为作者的知识面太广博了,有时候介绍菌物拉丁学名的由来,有时候介绍其药用性能,有时候介绍其工业用途,无论是何种功能?何种来历?何种关系?无不娓娓道来。 


🔺半球土盾盘菌拉丁学名的由来


书中介绍的每一种真菌,都非同凡响,一出场就令人过目不忘。再一次验证了张书庭教授的那句诗句: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


六、认识《蘑菇博物馆》封面明显菌物



这上面介绍了十几种菌物,最右上角的是红毛盾盘菌,中间的是黏小奥德蘑,红色的是牛舌菌。底下的是黏血小菇和淡紫湿菇,黑色的是黏锤舌菌,还有一个是变绿粉褶蕈,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蓝瘦香菇的原型。

🔺黏小奥德蘑

🔺牛舌菌

🔺红毛盾盘菌

🔺淡紫湿菇

🔺黏血小菇

🔺利氏小菇

🔺黏锤舌菌

🔺美枝瑚菌

🔺大网孢盘菌

🔺铜绿球盖菇

🔺变绿粉褶蕈

🔺毛缘毛杯菌

🔺美胶孔菌

🔺蓝色亚齿菌

🔺桃红侧耳

🔺哈德逊小皮伞

🔺靛蓝乳菇

🔺岑氏小皮伞

🔺深肉微座孢菌


七、走进身边的蘑菇世界


自从迷上了蘑菇,有空就想出去走走。住家附近的草坪、近郊的森林公园、植物园,尤其是有老树生长,较自然的环境,都是观察蘑菇的好去处。一场秋雨过后,草地上的马勃、大青褶伞、黄白雅典娜小菇等一个个都在争相招摇,你会觉得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发现之旅。


虽说只要出去走都会有收获,但还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所有野菇出菇,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微气候环境因素,那就是较高的湿度,而且这样的湿度条件必须持续一星期以上才行。一般而言,连续下雨过后的放晴日,就是赏菇的好时机。至于温度,太冷或太热,都不适合出菇,总体上来说,春夏最宜。


欣赏几个来自蘑菇圈大神们拍摄的精美蘑菇:


🔺二年残孔菌@毛竹

🔺粉瘤菌@毛竹

🔺黑轮层炭壳@毛竹

🔺粗糙金褴伞@毛竹

🔺血红栓孔菌@陈敏豪

🔺白绒红蛋巢菌@绿竹


你有被惊艳到了吗?这些菌物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也给予人类艺术的灵感,正如真菌学家D.N.Pegler所说:Mushrooms and toadstools and other larger fungi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y are not only of fascinating scientific interest but are extremely beautiful and variable in their form, offering pleasure to both artist and photographer. Their “overnight” appearance has made them objects of mystery and folklore for centuries. In addition, many species are edible and delicious, so providing a ready source of food and enriching many culinary dishes.(近年来,蘑菇、毒菌和其他较大的真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它们不仅具有令人着迷的科学价值,而且极其美丽且形态多样,为艺术家和摄影师带来灵感。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夜”骤现的神奇,令它们成为神话的对象。此外,许多物种美味异常,为我们的餐桌增色添彩。)


八、几个有用的学习资源


1.书籍汇总(来自@毛竹的推荐)



2.网站链接汇总(来自@小黑Black_007的推荐)


Index Fungroum:

 http://www.indexfungorum.org/names/names.asp


Mycobank:

 http://www.mycobank.org/


MushroomExpert.Com: 

https://www.mushroomexpert.com/


Photo Gallery wildlife pictures - Mushrooms:

http://www.hlasek.com/cchouby1an.html


Список латинских названий видов:

 http://mycoweb.narod.ru/fungi/Latin_list.html


forest floor narrative:

 https://www.forestfloornarrative.com/


蕈哥菇妹园地(THE FORUM OF FUNGI):

 http://fungimap.biodiv.tw/


磨菇圈:

 http://macrofungi.com/websitenavigation/


3.百度网盘资源


https://pan.baidu.com/s/1Eczd9e2AS546pW1Cf4WcGg?pwd=mogu 


提取码:mogu


这个百度网盘的资料非常齐全,里面是一些老师和朋友分享的蘑菇书籍、各省毒蘑菇图鉴等电子资料,值得收藏学习。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谢谢大家的聆听!



群友互动环节

紫叶:谢谢张老师分享!


一帆:谢谢咏梅,辛苦了!


朱静:认真地听完,感谢张老师对蘑菇的详细、精彩介绍,让蘑菇小白的我对蘑菇以及真菌有了整体的认知。同时,也了解了野外遇见蘑菇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特征,可以去哪里查询,非常实用。


莜麦-宁波:谢谢老师!看到这个,很多永生花制作里用这个铺底的,才知道叫这个名字,以前一直以为是什么苔藓。


踏歌行-吉林长白山: 张老师辛苦,原来是潜伏在我微信里的蘑菇大佬!


张咏梅-厦门:我是小白,才入坑两个月,但是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学习。其实我认识的很少,但是我买了两本图鉴,准备每天看一点,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蒲公英-南京(俞建琴):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彭慧宁-广州:梅姐的准备特别充分,很用心,最后还送上了一大捧干货!


熊馨-西宁:感谢张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于蘑菇的辨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清晰的学习方向,不再是两眼一抹黑啦!刚刚张老师提到冬虫夏草,给大家分享个虫草还在土里的照片。


彭慧宁-广州:讲到虫草,我也来分享个,蛹虫草在液体培养基里的样子:显微镜40倍放大。

🔺蛹虫草的菌丝


熊馨-西宁:我也是在山上拍花的时候偶遇挖虫草的人,他们好厉害一眼就能找到,不是他们找出来,我根本看不到。我们这边虫草一般是五月中下旬开挖,亲眼目睹挖虫草的过程,感觉这个行为对于草甸破坏很大,一铲子挖下去,还有很多植物也同时被连根挖起,高山草甸的植物生长太艰难了,加上气候恶劣,这种破坏可能对于植物而言是自身难以恢复的。


彭慧宁-广州:目前虫草素的获得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在蛹虫草人工栽培子实体中提取;二是人工化学合成;三是采用液体发酵的方式在菌丝体和发酵液中提取。希望这能替冬虫夏草和草甸挡一挡灾。

END

海报设计 |  紫叶

图文整理 |  张咏梅、炼丹丹

校对 |  张咏梅

图文排版 | 田楠楠

音频合成与上传、图文发送 | 郑文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