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解读: “双减”政策下,家长和孩子路在何方?

十一姐 帝呱呱星球 2022-05-16


这些天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莫过于双减文件的落地


前两天,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都官宣了这个消息。



这份文件我也认真看了,看完我还是很高兴的。


一是因为它对被资本绑架的培训机构动真刀子了,而且刀刀见血。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不要只把焦点放在培训机构上,事实上,这份文件的举措很实、很全面,是从整个教育生态的方方面面去改变的,不仅仅是围追堵截某一个点。


可以很明确的说,这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非常重大的教育变革。


这场教育变革指向的地方很明确——教育均衡,改变教育生态。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教育政策的变化,比如二十多年前,我们上学那会儿,不让重点高中办初中了,就是为了把高中和初中的升学脱钩,但是有些学校被网开一面,海淀的六小强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很多公办校钻空子,转制变成民办初中,继续和高中勾连,上海的超级民办就是这么来的。


但那时我们可能懵懵懂懂,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也不知道它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又一次面对了重大的变革。十年以后回头看,会发现我们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整个社会的教育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我想通过这一篇文章给大家解读清楚。


研究透国家的政策才不会吃亏。这篇文章很长,但它一定值得你的时间阅读完,也值得你转发和收藏。


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很坚决
而且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症结


首先,我们得看到,教育内卷已经演变成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且突出的矛盾了。


一个是对家长金钱上的、精力上的压榨。在很多城市,一个家庭在培训班上的投入,一年花十几万都没够上平均值;


二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吞噬。幼儿园就20%的近视率,小学一成的抑郁率,初中三成的抑郁率,这已经变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第三个是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不匹配。说的简单点,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国家的人力资源。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的是自主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是以前那种靠填鸭、机械重复灌出来的流水线型人才。


所以说,教育内卷,是国家必须重拳出击去改变的事,国家在这上面的决心不容置疑,双减文件的力度就是证明。


而说到改,就要知道从哪里改,知道它是为什么形成的。


其实这两年媒体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多,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有一段时间,大家把原因归结在中产焦虑上,说是因为中产阶级害怕阶层跌落。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


像韩国,他们也有中产焦虑,为什么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初中,不这么卷呢?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就曾经分析过,韩国补习班曾经非常惨烈,包括现在进大学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但中小学教育已经很正常化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就近入学,严禁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


也有人说内卷是因为高考、因为普职分流,但高考和普职分流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产物,已经存在几十年了。


上个世纪80年代,“普职比大体相当”,就是一个确定的制度了。事实上,90年的时候,普高占比是50%左右,到最近几年,普高占比不仅没下降,还上升了,变成了60%。高考入学率就更高了,很多省份的高考入学率有90%。


(图自:全球数据观察)


但大家应该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还蛮正常的,没那么多疯狂的培训班,也没那么大压力,下课、周末还可以放肆的玩。


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竞争反而更惨烈了?


其实,教育内卷,是这四五年来才急剧恶化的。


中产焦虑也好、高考和普职分流也好,是长时间存在的一个背景,但不是教育内卷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教育不均衡,以及培训机构加入之后造成的竞争的不断前置和教育生态的恶化。


你看韩国那么卷的地方,如果能教育均衡,中小学也能变得不卷。


而我们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首先,学校之间本来就是不平等的,重点中学享有经费、师资的大力倾斜,教育就已经不均衡了。


这些学校又和培训机构勾连,再通过奥数、英语等等竞赛,掐尖、择优,把好的生源都集中到几所学校里来,就更造成了学校的差距非常大,升学率的巨大不平衡。


像杭州的几所民办初中,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普通高中的录取率能达到90%甚至更多。而普通初中呢?可能只有一半的人能进普高,进重点高中的就更少了。那么家长当然挤破脑袋也要进这些好学校。


接着,培训机构因为资本的涌入,唯利是图,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扩张学生数量,把这种分流和竞争不停的前置。以前,你到初中拼下高中就行了。现在,下沉到了幼儿园,几岁的小孩就开始拼命了。


最后,培训机构对学校进行了反噬。


你想,如果大多数孩子在进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了非常多的知识,认识几千个字,拼音都会了,那小学的教学就变得没法组织了,只能根据大多数小孩的水平,把他们会的内容跳过去,这又造成更多的孩子,不得不去提前学。


还有很多学校为了拉开差距,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都是奥数题,也逼着家长让孩子去上培训班。


也就是说,培训班绑架和改变了公办教育,它们抱在一起,卷的越来越厉害。教育生态被入侵者搞变形了,再不管就失控了。


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且很难避免的,但焦虑,绝不应该从那么小的年龄就开始,也不应该被“水涨船高”,抬到不正常的水平。


在这里面,很多鸡娃号也“功不可没”。


有人会说鸡娃号是“个人选择”,但如果大批的鸡娃号形成了巨大的回响,传播了片面甚至虚假的事实,助推了整个教育生态的恶化,牺牲了成千上万孩子的童年,就不能简单的用“个人选择”来遮掩。


(关于教育内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不均衡,我早在几个月前,就在《〈小舍得〉的背后: 绑架小升初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升学“垄断”》这篇文章里进行了分析,里面说的更详细,大家可以点击链接看一看。)


双减文件的目的
是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复原
根本目标是教育均衡


分析清楚教育内卷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就能理解双减文件出台的目的,和指向的方向。


它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切掉培训机构这个在公办、民办之外,异生出来的第三个教育系统,切开它与公办教育之间的捆绑,斩断它对教育生态的破坏。


这不仅仅是因为民怨来减减负,它是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层面的事情。


不允许上市,这就是一个釜底抽薪的狠招。


资本是这个系统自我生长的营养剂,失去了这个营养剂,无利可图,它就失去了生长的动力,会消停下来。


至于什么机构有可能生存下来,其实判断条件很简单,就看它还敢不敢破坏教育生态,还会不会插手教育均衡。


学龄前的学科教育是肯定不行了,超前、超难、超纲的内容也肯定不会有了。


还可以很确定的说,奥数、KET、PET一定以及肯定是凉凉了,机构不会再敢和学校勾连掐尖,至少,绝不会大规模存在。


一言以蔽之,机构得安分守己,做学校教育的补充者,只能是影子,不能是主体。


除掉针对培训机构的部分,双减文件的其它内容,都是为了从整体上,撬动教育生态的改变,根本的目标是教育均衡。


比如,文件里规定学校要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不能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要降低考试难度,考题不能超标,考试不能排名;


中考命题要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我还特别高兴看到文件里有一条,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把作业设计放到教研体系里,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作业也不能超纲。


这些都是要改变现在“水涨船高”的局面,把水面降下来。


由学校来做好课后服务,则是为了建设一个“儿童友好型”的社会,从根本上去掉培训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至于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严禁政府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等等,则是为了教育均衡这盘大棋。


这条大船,已经开足马力,在调头的路上。


教育均衡,是大势所趋

那么,身处变革的中心,作为家长,我们的方向是什么?


我把它归纳为3个“看懂”。


首先,要看懂政策的变化,看懂教育导向的转型——教育均衡一定会到来。


记得2018年3月,上海就发布了一份文件,是关于中考录取改革的,里面就提到了名额分配,从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也就是2022年参加中考的那一届。


但当时因为离具体实施还有几年时间,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家长还是想方设法把孩子往优质生源里扎堆。


结果去年,上海开始实施公民同招和民办摇号,这可能是家长第一次感知到了变化。


紧接着,今年3月,名额到校详细方案公布:上海的市重点高中,要把65%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其中20%的名额,又要随机分配给区里不择生源的初中;而区重点,这个名额比例是“50%到65%”和70%。


这样一来,扎堆到好学校里,竞争就非常激烈,但是在薄弱初中,反而可能拿到名额。


回头看,这是忽略了政策导向的改变。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可能不信,但变化一定会发生。


引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的话来说:


本世纪初,教育领域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而下一步的目标,一个是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个就是确保均衡和公平。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现在大势是这样,非要拧着来,可能占点便宜,但大概率是要砸在手里的。


名额分配其实也是为了撬动教育均衡。


以前,差一点的学校老师是很没有动力的,现在有好学生来,有名额,老师就有动力了,那些“好学生”家长也会反过来促进校风的变化。


再加上教研的帮扶、教师甚至校长的轮岗未来肯定也是要做的。像上海的三门中学,已经因为上海的一个“强校工程”的教研帮扶,从全区第25名,变成了第2名。


胡平平说,1届学生3年,2届6年,教育生态要好转,做到比较均衡,大约要七八年时间。


所以,对于马上面临小升初、中考的孩子,确实处于漩涡中心,家长可能是比较焦虑的。但是离小升初还远的,把焦虑放下,想清楚,不要恶性竞争了,不要超前学、超难学了,也不要只奔着择优掐尖去,除非是不管怎样都能是前5%的天才孩子。


能上好学校可以上,但不要拼了老命、孤注一掷地去上,未来家门口的学校可能也挺好的,也能上好高中。


我们心里要有杆秤,孩子能不能培养自信,能不能心理健康,能不能有热爱、有兴趣、有内驱力,家庭能不能放松舒适,提供积极良好的氛围,这是要放在更前面的东西。


再就是提醒一下,北京的培训班已经管的很严了,其它一些非试点城市,学科类培训,尤其是学龄前、超前超难学的,报班、续费都要慎重,跑路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要看懂考试评价的改革方向——要的是新,是理解的深度,不是超前超难了。


今年的高考和中考题目大家也看到了,不超纲,但是“新”。


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杨振峰就说:


如果用老题目考,再难学生操练过也能做对,这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学生为了高分就会反复操练。
考试评价正在改革,第一要创新,第二要真正从能力导向命题。



他举了个例子:3+2=5,在学校学的是十进制的题目。但是考试可能出个8进制题目,63+36等于几?


这就是正在进行的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考思维,让孩子深度思考。


你让孩子背公式刷奥数,没有用;


你让孩子超前学,没有用;


你让孩子反复做同样的题目,刷一万道,没有用。


但是,如果能真正理解概念,学会正确思考的方法,从一道题举一反三,就能轻松突围。


说实在的,走在正确的路上,就并不需要为普职分流焦虑。现在想赢,就赢在信息差,赢在对政策的理解差。


我必须说,从帝呱呱创办以来,我们一直站在反对盲目鸡娃的第一线,事实一再证明,我们对于教育政策的把握一直是超前且正确的,对于学习方法、学习理念的分享,也是超前且正确的,大家可以进入公号的文章目录,看我们在教育政策解读,数学、语文学习,以及学习能力培养的系列文章。



第三,看懂教育的价值。


我在《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合谋的鸡娃骗局》里写过一段话,我自己很喜欢:


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让他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有更多智慧去解决矛盾;让他在被人评论时有更多智慧去面对内心;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让他在书海遨游,睽得新知时感到满足;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从而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让他有智慧和谐地与世界、与家庭、与朋友、与自己相处。


最近我看到杨东平说的一段话,也很有感触,和你们分享:


什么叫幸福?
幸福就是你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并且把它变成你的职业。你喜欢做的事,你8小时都在做,当然很幸福——8小时之内就幸福了。
还有第二个方面,找到一个你喜欢的人,跟他(她)一块生活,那你8小时以外也幸福了,24小时都是幸福的。


我们,能不能满足于孩子做一个24小时都幸福的普通人?


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教育改革与个体选择:中考定终身?》

杨东平:《在“共识国际讲坛”的讲座》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长按上图中的二维码添加诞姐和十一姐的私人微信。来和我们聊一聊吧~

      转载开白请加微信:xywull商务合作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