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眼看破“扫地僧”,这位妈妈你是来踢馆的吗?

郭娟 立方 猫猫果儿的平行世界
2024-08-24

2023

09·29

猫果昆明山谷园

昆明园实景,距离市区最近的一片森林
上图/立方,下图/小杜



(一)  



九月四日,周一的早晨,郭娟带着四岁的孩子从昆明盘龙区打车来到猫猫果儿昆明山谷学园。有点迟了,十点出头,她迈进昆明园的大门,目光被右手边正在玩秋千的孩子们吸引。点心时间刚过,孩子们大概在延续此前的一个游戏,在秋千架上上下翻飞的嬉戏模式深深吸引了郭娟。

 

在后来和郭娟的聊天中,她提到这幅画面时,叙述里还带着意犹未尽,“一定是在这个环境中、包容中,孩子们在完全自我保护的状态中,才可以做出很多看起来危险的动作,体操运动员的启蒙也不为过吧,如此灵动的玩耍,我在别处没见过,”郭娟说,“我知道我的孩子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长到那个程度,也许还需要一个学期。”

 

走进院子,一墙之隔就是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的金殿还要完整保存的金殿风景区,山脚下的这片院子里,虫鸣鸟叫和着孩子们的声音,述说着岁月静好。左边是孩子们参与耕作的菜地,几个穿着衣服的稻草人把手臂尽可能的向两边张开,保护着菜地;前方是一片沙坑。再往里,一栋白色的建筑在青翠之中显得突出。玻璃和墙体的巧妙融合,让光线和生机看似不经意地落进屋內。这是昆明园的主教舍。


郭娟生活在北方,此前没有见过这样特别的通透的房子,也不能想象这是一座用于幼儿教育的建筑。郭娟向昆明园的负责人小杜打听,房子是租的吗?在知道房子是特意为昆明园设计并建造的时候,郭娟的反应和所有第一次得知这个答案的人一样,在心里赞叹了一阵。最妙的是,室内的各个空间之间没有太多的界限,空间的流动感和教学的流动感相得益彰。

然而小杜告诉郭娟,不用在室内花太多时间,孩子们在室内待不了太久。这一点,郭娟很快在观察中得到了验证。孩子们大多时间都在户外。郭娟也很快发现,这里的师生关系也不同于体制内学校。老师和孩子是真的玩在一起,不是带领,不是教导,是“在一起”。

郭娟看到小燕子老师和孩子们奔跑时,没有刻意让着孩子们,她嘻嘻哈哈地撒开脚丫子,也是享受奔跑的其中一员;她看到小杜和孩子讨论时,没有坐在圆心位置上,而是和孩子一起坐在圆圈的边线上。讨论没有预设,小杜不落痕迹地适时丢出一些,扯回来一些,牵引着更多元的讨论的发生。

郭娟有一个没有写在文章里的感受,是关于小杜的。年轻的小杜,猫龄五六年。郭娟知道一位从业五六年幼教教师的水准,对比小杜,她感慨于这位年轻的元老的行云流水式的教学。她甚至放弃了语言组织,推到我面前,“你懂我的意思吧?”


无独有偶,猫果创始人陈钢用“扫地僧”来形容小杜,他说这位笑容好看的女孩身上有猫果课程最原旨的精神。我尝试着去打开小杜的经历,原来这是一位在云南腾冲山里长大的女生,童年不是在山上的树上吊着,就是在小溪里泡着。小溪几米之外,母亲在自家的农田里耕作。常有路过的人喊,让母亲给溪水里的娃穿上点衣服,母亲无奈找了衣服给娃,但等路人回过头来,娃又恢复了光溜溜。

长大后,小杜考入大学,就读学前教育。逢年过节,还是会和童年伙伴约着去山里摘菌子,去溪里赶泥鳅。被我羡慕至极的童年场景,在小杜看来,只是她日常待着的地方,她和弟弟吵架的地方,她长大,被庇护的地方。就如猫猫果,在外人眼里如数家珍的教育理念,在她眼里,也是日复一日的日常,再没有比当下这么做更正常的举动了。

郭娟一再问我,她第一眼看到的秋千场景,是生成的课程,还是设计的?我给了她答案,但是忘了告诉她那个用轮胎做成的秋千架也是一个生成课程,是孩子们亲手完成的。

孩子是郭娟投身创新教育的一个火折子。此前,她停下了自己从事多年的企业咨询管理工作,开始涉猎教育行业。“创新教育点燃了我内心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所需”。


在2018年的一次创新教育活动上,郭娟第一次听说猫猫果儿的名字。想去亲眼看看自己心仪的那些学校,成为郭娟的念想。“教育是要现场去感受的,才能在真实世界中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无法通过图片、视频、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

 

一晃三年,终于在2023年暑假得偿所愿。郭娟从山西出发,参访了三所成都华德福学校,一所西安小而美的创新学校。十几天的旅程终点来到猫果昆明园。

 

参访之前,郭娟做了大量功课。结束之后,她赞叹昆明园教学的自然而然,孩子天性的释放和自由自在。作为观察员的她,也同样自如,并没有因为陌生而产生局促,孩子们也没有因为观察员的介入而让一日生活显得做作或不真实。
 

我请郭娟对比猫猫果和她参访的其他几家学校,从个人的视角出发,郭娟感觉华德福自成体系,但少了变化和接纳。对于猫猫果,她感觉到猫猫果总是在变,“面对不确定的时代,有变化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的成长。大多数的教育其实是死的,没有活力的。而猫猫果的变化带来的,其实就是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口口相传的误读中,郭娟第一次接收的猫猫果信息是做自然教育的。在亲身观察之后,我问她怎么表达猫猫果的所谓创新。她说,一是释放孩子天性,二是相信孩子能够做到。“做到真正的相信,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传统教育的基本假设是孩子不行,所以才要‘教育’”。

 

下文是郭娟撰写的观察报告的节选,全文《猫猫果儿的后劲儿》已发布在昆明园公号上。文末,昆明园负责人小杜就一些观察散点进行了剖解,带领读者透过貌似简单的日常,去洞悉实则细腻、深沉、缜密、科学的猫果教育逻辑。(BY 立方) 


(二)

 上图:猫果昆明园内景    BY 小杜
下图:玩秋千    BY  郭娟

 

文/郭娟 
 

猫猫果儿的观察体验活动,需要品味,回味,才能逐渐感受到其价值。信息量很大,回到家中与朋友分享,才在交流中逐渐清晰对猫猫果儿的再认知。猫猫果儿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三点最大的不同。



1

不管是课程还是运动,全天都在户外


一天观察下来,我才理解老师说的那句“不用太看教室,他们一天也在不了几分钟”是什么意思。原来真的可以一整天都在户外,这在传统幼儿园是不可想象的。而对比之后才能感受到在户外的那种生命力,是无论怎样丰富的室内环创,怎样配置完备的室内玩具设施都无法比拟的。(补充一下,猫果的教室也是很有特色,对孩子是开放包容以及舒适的) 。


比如,早上老师浇花的行为自然而然的演变为人工降雨。有个孩子玩不够,当他再出现在老师面前的时候,是雨伞雨衣全副武装的。在传统课堂上,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出现的,孩子们的行为被预定好,某节课要做什么也是预先设定好的,孩子的思考和选择显得很多余。


而在猫猫果,孩子对人工降雨感兴趣,那老师就会多变化一些“降雨”形式。参与其中的孩子的笑声和投入程度,真的可以治愈一整天;有一个孩子为了玩得尽兴,自发去“全副武装”,而老师见到这个行为,也会配合孩子,满足他的玩兴;而其他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在这个自由活动的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秋千或者攀爬。仅仅是上午的这一幕,也足够让我看到其中的尊重,自由,选择,独立等气质。


再比如集体教学活动,大家圈坐在大树下,在某个片刻安静的时刻,我突然就爱上这里了。室内的空间不管如何通透,和开放的大自然相比,都显得局限。室外的空间设计,每个活动区都有大树的庇护,看似随意的布局,背后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可以想象在当初选址和设计时,都是充分考虑过孩子的课堂需求的。而孩子们圈坐后认真的样子,是他们自发自主的进入状态,而不是纪律和要求下,外在推动实现的。和传统课堂一样的认真,但是又不一样,其中的不同,我现在只能用传说中的“能量场”来表达。它是一个系统,而课堂中呈现出的状态,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2

没有排队,不用统一如厕或者喝水


排队也好,统一如厕/喝水也好,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传统幼儿园在他们的教育假设下也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以及给孩子传达的概念是和你想要培养的孩子一致吗?


统一如厕/喝水,背后的教育假设是,孩子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如厕,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口渴,需要统一的固定时间,做这样的固定动作。人和机器不同,但是这样的固定制式是在告诉孩子,你的需求不重要,你的感受不重要,固定时间需要做固定事情才是重要的。在这个假设中,人和机器没有区别。


在我自己有限的教育经历中,遇过这样一个孩子,一天提出如厕二十次以上。最夸张的时候,午休2小时期间,会起床如厕十多次,十分钟不到就要起来上厕所。为此还和家长沟通,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院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最后怎么转变的呢,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评价,都以支持、允许的状态对待孩子,慢慢的,他自然就减少次数了。这可能是表达如厕自由的一个极端个例吧。


排队,从传统幼儿园进班第一天开始,“拉火车”就开始了,我见到的99%的幼儿园都是如此。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人们开始习以为常,就不会去追问为什么,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因为它是应该的,是规则建立的开始,是公共场合的基本礼仪,是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人生都应该遵守的规则。但不知为什么,从我关注创新教育开始,是否“排队”会成为我的判断标准之一。不硬性排队的同时,仍然不慌不乱,混乱中有基本秩序,才是真的以孩子为中心,以人为本,在尊重和自由中成长。可能我表述的不到位,我并不是崇尚没有边界的自由,那个自由是不存在的。


在制度要求和自由成长之间,有一个度。而这个度的把握,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在猫猫果儿,那个度可能是,我不打扰别人,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在传统教育中,那个度可能是,所有人必须步调一致,不一致的要拉回统一步调,“异类”都要被管理。这个是排队背后,我真正想表达的。


在猫猫果的一日观察中,我只见到一次排队。这个频率对我来说,很舒适。


在猫猫果的一日观察中,没有看到老师的焦虑和催促,应该也和这个不同有很大关系。因为在传统幼儿园做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一日流程中,排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如厕喝水的督促和照顾,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而在这些时间中,老师的状态和精力消耗又有多少?而因为这些生活流程,与教学时间的冲突,又会增加多少焦虑?



3

时时处处能看到、感受到对孩子的尊重


这个尊重与传统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给到的选择权。上午有自由活动时间,孩子可以完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午休,可以选择休息或者画画(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休息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绘本,老师会逐一讲述;下午的活动,孩子是可以选择加入或者不加入;哪怕在集体教学,或者运动的时候,也会给到孩子选择权,可以参与,也可以旁观。这个程度的选择权,传统幼儿园并不多见。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独立自主是独立思考的基础和前提。在猫猫果,这些都不是飘在空中的理论,而是存在于孩子的每一个学习时刻中。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学习真正的尊重。


还有一些尊重存于细节之中,比如孩子对于老师的称呼,都没有“老师”这个后缀。在我爸妈那一辈人看来,这样是不可取的,甚至直呼长辈名字都是不尊重的。但在我的教育观里,是认可猫猫果做法的,甚至觉得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当孩子如称呼同伴一样称呼老师时,他们才可能真正的成为同伴,才是真正在一条战线上的人。很喜欢孩子们自如地喊着“小杜”或者“小燕子”时候的那种亲切感,在其中看不到老师和孩子两个群体,而只有一个整体。老师和孩子一起参与课堂中的问答,老师和孩子一起奔跑,一起比赛第一名,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画画……在整个过程中,我只看到同伴,没有看到权威代表的“老师”。这也是在猫猫果感觉自在的一个原因所在吧。


这些尊重,是基于平等的;这些尊重,是存在于每次互动之中的;这些尊重,是有助于孩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



4

后   记


BY 郭娟


十几天旅程结束,回到家的当天晚上,爸爸、妈妈、奶奶一起坐在客厅,孩子突然召集家庭大会。

“我今天最开心的事是喂我的狗狗吃饭,照顾它睡觉”,孩子说完之后,每个人都要说一下自己今天最开心或不开心的事。

原来,猫猫果的分享环节已经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中,身体中。当看到我们围坐一圈的时候,自然就组织起”开大会”这个环节。


家庭会议这样的形式,我一直觉得需要孩子大一些才行,最起码是小学以上,那时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才能跟上。但是怎么在家里建立起氛围,以及进行组织,其实真不知道如何开始,没想到就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而且事实证明,我还是低估孩子了。猫猫果儿的每日总结分享,三岁的孩子也能参与,哪怕不发言,也可以在浸泡中理解,每个人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可以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单这一点,这趟旅程都是值得的。


如果这样的教育仅仅是向往和憧憬,日子也就在向往中一天天的度过了。但是只要回想起来,心中那个冲动按钮就会被启动。


猫猫果儿,后会有期!



(三)


Q=立方

A=小杜(昆明园负责人)


Q

观察员注意到,猫猫果没有统一固定的如厕喝水时间,对于这些幼儿必须面对的生活大事,猫猫果是怎么做的呢?

A:在猫猫果儿,穿衣,如厕,喝水等问题,老师只会在转场的节点做出提醒,没有“必须......”,只有“感觉......”。我们更多希望孩子在这一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有充分的自我感知能力和身体自主性。

Q

观察员在观察中看到昆明园的孩子们在轮胎秋千上上下翻飞。她用灵动和危险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些动作。昆明园怎么看待危险这件事,怎么把握危险和自由的界限?

A:很多在观察员看来有点危险的动作,我们之所以允许孩子们去进行,是因为在这之前,孩子们和所有人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制定规则,对规则进行内化。所有规则都是一起讨论出来的。比如,秋千上面可以同时有多少个人?秋千可以怎么玩,不可以怎么玩?蹦床上同时最多可以有多少个人。这些都是孩子们一步一步去试了之后,一起讨论、修改、制定出来的规则。那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是孩子们一遍遍去尝试之后,被规则允许的行为。这些规则已经被内化到孩子的心里。


规则内化以后,加上孩子的身体自我意识,就是身体自主性——是不是要穿脱衣服,是不是要上厕所,这些事情其实都是身体自主性的建立过程。孩子会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认知:我敢不敢,我的身体能不能做这样的事情或者这样的活动。有了身体自主性之后,孩子会判断,我现在可以做这个动作了,或者我想学习这个动作、尝试这样玩游戏的方式,但我需要老师来保护一下。

Q

园方和观察员彼此独立,作为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位观察员的观察?

A:她非常完整的观察了一整天,很细节的看小朋友和老师的关系,看我们上课的过程,以及我们上课的方法。几乎每一个细节,她都看到了,并且提出了很多问题,跟我们也有互动和沟通。


她的小朋友在我们的互动过程中,她是一个安全区。当她能推动小朋友和我们互动的时候,就过去了,当她的孩子感觉到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有需要的时候,会回到她那里。我觉得她这个度也把握得很好。

Q

读完观察员的文章,你有什么想对观察员说的吗?

A:非常感谢她,她是同行,身上也有妈妈的敏感性,在这一个过程中,她真的是看到了我们在做的事情。从她的视角看到的,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园内的日常,包括我们自己觉得很正常的跟孩子相处的方式,在她那里是比较深刻的一个感受吧。(BY 立方)



END



文 / 郭娟  立方编辑 / 立方

排版 / 立方

更多阅读推荐

猫果昆明山谷学园——

猫果大理儿童村——

1-3年级——

——4-6年级——

走向2.0——




因爱创造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因为看见,所以开启;

因为开启,所以创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猫猫果儿的平行世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