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葛剑雄:学术不是人品,也不是思想

新少数派 2022-03-19
葛剑雄,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民革中央委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

学术不是人品,也不是思想

文 | 葛剑雄

来源:《解放日报》


前几天我在上海的报刊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被高估的民国学术》。在我的微博里,有90%左右的人对这篇文章表示不同的看法,但他们的看法很多是文不对题的。有的人说,民国时候思想多自由呀。可是,思想自由就是学术水平高吗?我看未必。


还有人跟我辩论说,你们有民国那些高洁的人品吗?人品跟学问也是两回事。我早在20多年前就写文章质疑过人品跟学术成果的关系,有的人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就问他,汪精卫做了汉奸以后的书法是不是就明显变了呢?是不是就不好了呢?写诗的人都称汪精卫的诗作得很好,他做了汉奸以后有些诗也不错。如果再联系到具体的人,学界曾经一度否定王国维,说他思想保守、抵制革命,现在反过来又有很多人赞扬他,但是不管你赞扬也好,反对也好,他的学术成就都不会因此受影响。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学术至少应该分两个层面,一个人的“学”——学问、做学问的态度,甚至人品,当然也包括他的思想,这是“学”。什么是“术”呢?“术”就是怎么样把他的“学”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能够影响社会、能够传至后代,至少能够记录下来的这样一种产品。


有句话叫“不学无术”,学也没有,术也没有,这就完了。但是有没有“不学有术”呢?有没有“学而无术”呢?都有。比如我们现在赞扬某个人学问多好,但是因为客观的原因或者主观的原因,他没有产生任何成果,那么还不能算学术。比如大家都赞扬陈寅恪先生,因为他懂十几国语言,这是他的学,不是学术。学术的话我就看陈寅恪先生留下的论文、著作,他讲隋唐制度很了不得,讲得比前人都透彻,但是从这个论文里我看不出懂多种语言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帮助。


真正对学问有贡献的话,那么他应该把这些体现在某一门学术上面。这是为大家,不是为他自己。所以历史上真正对学问贡献大的人,像司马迁这样,哪怕条件艰苦,他也把所有能写的都写下来,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下来,留给后人。我们对《尚书》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是因为有人把比较早的文字传承下来,我们应该感谢一位也许当时并不是一流的学者,他是谁?伏生,山东人,秦始皇时代的博士,而且他这个博士就是专门研究《尚书》的。秦始皇虽然烧了外面的书,但是官方的书他是不烧的,不仅可以保留,而且有人专门去研究,伏生就是研究这个的。所以秦朝亡了以后他把书藏起来,藏在墙壁里,同时他怕这个书毁掉,他就把它全部背了下来。果然,等到战乱过后,藏在墙壁里的书找不到了。终于,在他90岁的时候等到了汉朝派来的官员,来听他背书,他的口齿不清了,由他的女儿给他当翻译,结果《尚书》的文本留下来了。也许在那个时代,秦始皇身边学问比他高的人多得是,但是他们都只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或者在当时博得一个高名。如果没有人去做这种具体的事情,那么这个文脉就断了。


学问跟人品当然也有关系,但是并不是人品好的人一定学问好,一定学术好,这是两个概念。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讨论前人的学问经常会卷入到无谓的争论中去,就是因为大家的标准不同。有人反驳我,民国时那些人比你们现在这些人强得多。我说,这本身是一个主观标准,不是一个客观标准。但是就客观标准来讲,我今天比较这个人或者这个阶段的学术,我只看他们产生的成果,而不是简单讲人品,更不是简单讲思想。


葛剑雄:我们该如何发现历史的真相?

所谓历史的真实性、真相就像绝对真理一样,可望不可及。历史本身由留下来的史料拼凑而成,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录,即使你没有私心,如果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不同、经历和视野不同,记录的内容都会千差万别。在古代,对民间生活记录相对又少,记录手段和技术粗糙,更难保证具体事件的绝对真实。但作为研究者,我始终捍卫“学术无禁区”,只要我们不放弃对真实的追求,至少可以慢慢逼近它,如果放弃,那么只会越来越远。
——葛剑雄

葛剑雄跟随谭其骧先生读博士,论文写的是《西汉人口地理》。这看上去是个“小视角”,却包含历史关怀的“大课题”

中国向来强调自己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口在传统社会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到底有多少人?汉唐帝国、两宋文明、康乾盛世从人口数字来看到底有没有水分?中国史的研究者都知道,古代关于人口的数字统计要么残缺不全,要么谎话连篇。更有明朝崇祯十七年就亡国了,而朝廷里记录人口数字的黄册竟然连崇祯二十四年都编完了,这种数字谁敢用?

于是,从博士论文开始,葛剑雄就长期致力于历史中的人口问题,对于历朝历代的人口数字进行研究、修正、加工、复原、推算,摸清中国历代王朝的“底数”,带领复旦学术团队完成六卷本《中国人口史》,从此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基底。

葛剑雄博士论文纪念版

葛剑雄自己说过:

研究中国历史,我们会遇到两个最大的难题:


第一,是中国历史覆盖的时间很长

 

我们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有三千八百年的时间;它的覆盖范围也很大,在早期的时候,就涉及了几十万平方公里、几百万平方公里,再到后来它涉及的范围更是超过了一千万平方公里;至于人物也有很多,公元初西汉末年,已经有六千万人口,那么到了清朝后期的总人口已经突破四亿,在这个中间,更不知道有多少值得我们了解、研究的人物了。

 

在这个情况下,中国历史的内容非常多、非常复杂,不用说我们这些对中国史感兴趣的一般人了,就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恐怕也很难全面的来了解、来学习、来研究。

 

葛剑雄代表作

第二,是我们所知的历史是有选择的记载

 

我们知道所有的历史,今天我们看得到的,或者我们可能将来再发现的,其实都是作者有选择、有意识的记载。

 

特别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上留下来的官方的史料,那都是胜利者、成功者,他们为了证明他的合法性、正确性,有选择地做的记载,就个人记录的呢,也离不开他自己的了解的范围,也离不开他自己的立场。

那我们今天怎么来复原、怎么来了解真相呢?

葛剑雄选择的办法,是开一门课抛开朝代更迭那些传统叙述方式,用50个关键词,俯瞰历史风貌,跨越三千多年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中国史”。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订阅
 

点击即可试听


葛剑雄教授试图在这么纷繁复杂、悠久的历史中间,选出50个关键词,实际上也就是50个题目。

这些题目中间,有主题非常宏大的,比如说疆域、政区、人口、首都、朝代等等;
 
还有像我们大家长期以为都已经很了解的,但实际上认识有偏差、有疏漏的主题,像长城、运河等等;
 
再有就是一些小人物、小事情、或者某一个细节,我想通过这些比较特殊的角度来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


葛剑雄教授说他向来鼓励真正的学者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普及工作,写书或讲讲课。现在社会分工如此精细,不公开展示你的才识,影响面太小,很可惜。公众和你专业以外的专家都不知道你的研究成果,也就谈不上为社会做贡献。

因此,他说: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几十年来自己学习、研究的这样一些新的体会,但是这不能代替大家全面的学习中国的历史,更不能代替大家对某一个专门史,自己进一步的学习理解研究。我讲的都是我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我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各位当面交流、探讨,感谢大家花出宝贵的时间。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葛剑雄·不一样的中国史——50个关键词,俯瞰历史风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