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张宏杰:读史未必使人明智,还有可能使人愚昧

张宏杰 新少数派 2020-11-03

文:张宏杰 编:白格尔、kuang、新少数派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不读世界史,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自称“历史爱好者”的张宏杰老师,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

 

他没有津津乐道于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权谋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斗过程,还有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因为这些过程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但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


真正重要的,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01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有多重要?

 

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记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颠三倒四,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

 

因此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02

 

然而,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很难的事情,面临着很多困难。

 

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

 

有些国家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资料太少,没啥可总结的。而中国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太长,资料太多,总结不过来。

 

确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别的不说,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别信。

 

为什么呢,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今天读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

假设你一天读3000字原文,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那么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我算了一下,大约是36年。因此,除了少数的专业史学家(比如张舜徽),极少有人能真正通读二十四史。

 

那么除了二十四史,我们还有《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都是大部头的。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资料方面的困难。



03


第二个困难,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


你掌握了史料,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然而,并不是记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同义词。很多人记性很好,但是思维的逻辑性很差。


比如我的一位舅妈,她的记忆力并不错,说起多年前的什么事来都讲得连枝带叶,非常生动。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医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坚决认为人生病都是因为“冲撞”了什么“不洁的魂灵”所致。


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导,朝某个方向焚化纸钱就能够治好。曾经有两次巧合,烧完纸后不久,她的病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论因此更加强化,还嘲笑我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是异端邪说。直到50多岁因为急性肾炎拖延治疗而去世前,她都认为我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史料库,然而并不见得因此就能产生最伟大的历史学。


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


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所以只要“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


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墙”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史需要悟性。“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来说,我们普通读者的头脑中,其实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比如: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的皇帝和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也是世袭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学说。”


“历史是直线发展的,越到后面肯定越先进。”


……


这些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常识。



04


基于读史的困难,我决定写一本简单明了的“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它的作用,是帮助普通读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一个整体概念。

 

有人问,为什么不写一部《中国通史》?

 

第一个原因,是通史的体例不利于读者简明地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


通史字数往往比较多,比如著名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另外一个,通史的写法通常比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一朝一朝地讲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块一块地码豆腐一样地码上去。往往看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


特别是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历史背后的规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花样翻新的权谋斗争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打个比方,通史像是一个人的年谱,每一年都要写到。而我的“简读”,更像是一些对这个人的点评或者考察结论,只谈几个重点,但是希望谈深、谈透



05


第二个原因是,通史很难进行中外比较,或者说难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史。

 

有的时候,历史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地去看,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比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会看清地球是圆的。或者说,只有跳出庐山之外,你才能发现庐山的真面目。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不读世界史,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所以我写作《简读中国史》,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

 

一般来讲,中国人写中国史,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局限于中国自身,不注意影响中国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实上,在中国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时候起了关键作用。比如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对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当然,这些外来因素并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中国的文化个性。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点,是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


事实上,中国历史有很多与欧洲历史相似的阶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贵族社会,与西方的“封建时代”(也就是中世纪),有着非常相似的贵族精神和游戏规则。


中国的秦汉帝国,更是与欧洲的罗马帝国也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汉帝国崩溃后的“蛮族入侵”(或者说所谓的“五胡乱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罗马帝国也是在同一波“蛮族入侵”中崩溃的。


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神同步”的阶段,比如晚清中国面对外来侵略的反应,与东南亚的邻国缅甸几乎一模一样。

 

当然,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更多的是本质上的不同。比如罗马帝国虽称帝国,却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正是这种不同的历史本质,导致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崩溃后,中国和欧洲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会在这本书中对比在地理因素影响下的先秦和希腊文明,对比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比清代中国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财政能力,对比中国、日本和缅甸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时的反应,这样才能凸显出中国历史的独特规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史也都会总结出不同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性质是普及读物,并非对历史知识的均衡叙述。


更为重要的是,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历史学家”。因此我的这本书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颇之处。


但是如果这本小书能刺激你更主动、更积极地思考历史,或者说,你能把这本书当成我手绘的中国历史导游图,拿着它去漫游,探索更深入、更广阔的历史,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简读中国史》自序)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



学者张宏杰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他的历史写作,被坊间誉为“合金体”:避开繁琐的细节考证,融人性、性格、事件、命运为一体,在历史线索中展示人物的挣扎。被很多人推崇,如:


莫言:张宏杰以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张越:我看过的中国历史书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所谓“严肃的”:相当学术化,无个性无情感无生命力。一是所谓“通俗的”:相当野狐禅,特爱讲政治阴谋宫廷秽闻,成全中国人民崇尚“厚黑”的阴暗心理。极少数历史书属于第三类: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张宏杰的书属于这一类。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到《坐天下很累》,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


当年明月:我最早读的张宏杰的作品,是他2003年出的那本《另一面》。那本书让我觉得震惊。和那些传统的历史书籍截然不同,在这本书中,除了史实之外,吸引我读得欲罢不能的是人物以及人性。……历史是有人性的,也是可以为人所理解的,这一切,我在张宏杰的笔下看到了。



张宏杰老师是为数不多既有深厚历史功底,又善于删繁就简,妙笔生花的历史学家。



这源于他的传奇经历。张宏杰年轻时在辽宁葫芦岛当银行职员,因偶然机会,痴迷于历史。由于历史材料繁杂,他立志写出雅俗共赏,不失深刻的中国史。为完成心愿,冒险辞职去考复旦的博士。当然,不仅考上而且还读了博士后。如今,他的历史书风靡全国。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要么被戏说历史和穿越剧扭曲了历史认知,要么被枯燥繁琐的历史考据消磨了历史兴趣,难得遇上张宏杰老师这样通俗而深刻的历史研究者。


为此,先知书店特地齐集4本张宏杰老师的亲笔签名书,包括《简读中国史》和《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个谈中国,一个谈中国人的性格,两者交织数千年;还有《陋规:明清的腐败和反腐败》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追寻王朝衰落的线索,令人扼腕。感兴趣的读者,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领会历史智慧,为过往惆怅一番。


▍延伸阅读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高考夺了河北省魁元,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

历史的回声:未来的路,比想象中更窄

历史的窘境:“越吸取教训,越深陷怪圈”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葛兆光:历史很难有是或非,它往往是一个“时势”

张鸣:历史是面没人照的镜子

史学闲思录:历史是国人的宗教

秦晖:历史与现实并没有隔着一堵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