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在不确定的时代中,节制审慎如何可能?

新少数派 2022-03-19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年纪轻轻就继承了世袭的法院庭长职位、家族的葡萄酒产业,拥有男爵封号,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他既是旅行家,还是巴黎沙龙常客,更是声名显赫的作家。其巨著《论法的精神》涵盖政治、法律、宗教等诸多问题,这部雄论于一百年前由严复译入国内,也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孟德斯鸠的研究。
今天,无论中外、个人还是集体都面对着一个极端化的、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亟需能够解决这些时代问题的思想资源,于是思想界开始重新关注孟德斯鸠,试图从一个更加整体性的角度理解他的学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崇明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黄涛,一起为我们阐释孟德斯鸠思想中的审慎与节制。
▍对极端化趋势的反思
 
孟德斯鸠像

近年来,西方世界的政治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极端化与对立化的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时代强烈的不确定性,这与孟德斯鸠所面对的18世纪的时代状况类似。面对这样的状况,孟德斯鸠选择了温和与节制的处世态度,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

所谓西方政治的极端化,有两极走向: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激进人权政治,强调个人天生所具有的权利不可侵犯;二是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个人生活于族群之中,首要的是特定的文化、宗教、传统的身份。前者的思想源头是近代自然权利观念,后者则是近代以来历史主义的发展。

 

孟德斯鸠思想的独特性在于,他既强调自然权利的正当性,也提醒我们人类是在历史中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同样不能忽略人的历史的维度。在《论法的精神》中,他大量使用“自然”概念来强调政治应该注重保护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利益。同时他也指出,与由漫长的历史所构成的文化与民族传统相比,自然显得太过脆弱。由传统所塑造的不同民族的一般精神,往往对自然情感和自然利益构成挑战。因此,他一方面阐释了自然法,另一方面也深入考察了人类历史当中形成的不同的政治、政体与文化。

▍认识政体

要寻找何为良好的政体,就要对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政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孟德斯鸠在他的政体学说中区分了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
共和政体的代表:古希腊与古罗马城邦遗迹

共和政体指由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掌握权力的政体,具体包括民主共和国和贵族共和国。在历史上,这种政体多存在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邦之中。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要求公民具有爱祖国的德性,要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后。这种政治原则压抑了个人的自然情感与自然利益。要维持这样一个政体的运转,必须采制定各种严格的制度并确保平等分配。孟德斯鸠认为这种德性或公民精神可能是伟大的,但由于悖逆人的自然情感,不可能保持长久。
法国画家Henri Testelin画笔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君主政体是18世纪欧洲普遍采用的政体,它的特点是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但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贵族与法院、议会等法律机构共同构成现实中对君主的约束。这种政体要求的是荣誉,各个阶层的人民出于荣誉感而自发地约束国王的权力。这种政体使得欧洲在告别古典时代之后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自由而没有堕落到专制。
描绘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盛大出巡的《出警入跸图》

专制政体与君主政体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皇帝权力不受限制,没有法律的约束也缺乏有力的贵族力量与之抗衡。孟德斯鸠认为专制背后的精神主体是恐惧,统治者用暴力控制社会,并对不服从统治的人进行惩罚,这是对人性的践踏。孟德斯鸠对这种专制持批判态度并竭力避免当时的法国滑向这种政体。
正在戴王冠的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根据孟德斯鸠的观察,在当时的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政体,即英格兰的政体。它在表面上是君主制,实际上则是共和制。这种政体具有自由的特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英格兰人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自由政体培育出了一个商业社会,创造了宪政体制,最终造就了一个自由的商业共和国。孟德斯鸠认为这种政体才应当是现代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但孟德斯鸠的审慎之处在于,他并不认为其他国家要马上追随英格兰的足迹。在他看来,英格兰式的极端自由并不一定立刻适合所有民族。每个国家都应当在它的传统基础之上,通过渐进式的制度革新以达到更大的自由。

 

▍走向另一个极端

古典时代认为审慎和节制是灵魂的德性,需要修炼和修为,以及个人的体会。但在孟德斯鸠的哲学观念中,节制和审慎除了指导个人的生存,还指向了整个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结构。
在孟德斯鸠笔下,对制度的过分强调偏离了人性的内在需求,制度越来越与德性的内在要求没有关系。孟德斯鸠崇尚的制度,他的节制审慎的政治是与其描述的“自然人”的特征相关联的,通过他对于自然人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德斯鸠所向往的政体的内在品质。在孟德斯鸠看来,人是懦弱、简单、性别驱动的,他们对安全有着强烈的需求,满足于填饱肚子,并对爱情极为渴望。他对自然的情感与情欲的丰富描写,对人类向往温情脉脉的生活的描述,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柔和之风。但也正是这一点,使我们看到,孟德斯鸠笔下对于欲望的重视与古典时代对美德和禁欲的崇尚背道而驰,从而使我们产生了他的节制和审慎是否真正节制和审慎的疑问。
当然,当下的西方社会或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个人的反面,孟德斯鸠提倡的节制审慎的政治对当下依然具有参考意义。最终,人与制度如何关联,个人如何把握自然欲望和理性约束之间的度,这些问题永远都难有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中,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个抉择的权力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源:陆家嘴读书会原题:节制与审慎——孟德斯鸠的哲学





相关图书


《孟德斯鸠评传》[英]罗伯特·夏克尔顿 著沈永兴 许明龙 刘明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延伸阅读

被误读的“孟德斯鸠定律”

孟德斯鸠:原则的力量带动一切

孟德斯鸠:论十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摘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