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人大教授何光沪: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新少数派 2022-03-19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文 |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其结果,是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

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在我们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是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有毛病!”


——交通的状况是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

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身后房子里也许有一个小孩”、“看不见的警察或监视器”之类当然不予考虑)。

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将来那个小孩有可能出事”、“闯红灯会增加交通混乱,最终使自己的车速和安全也受影响”之类当然也不予考虑)。

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那个小孩与我无关”、“交通混乱我管不着”之类心态,才是思考的真实基础)。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而就那个清洁工人来说,我想,她不会缺少那些亲友视为“正常”之惟一标准的“理智”,但她没有忽略“正常”人还不能缺少的良心,因为她相信一个很实在的道理: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

就梁晓声或他开车的朋友来说,我想,他当然知道这一次闯红灯有利无弊,但他虽招致辱骂而安然不动,因为他相信遵守这项规则,有利于大家长远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乎正义。

就那位美国老太太来说,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小孩,小孩会不会看见她闯红灯,将来会不会出事,全都是未知的。但她相信,因果法则(佛教称之为“因缘”)要求我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因,博爱原则(基督教称之为“爱邻人”)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存。

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梳理、批判的讨论、自由的选择。但是,如果考虑到先贤相信“天生民,有物有则”已经涉及人与他人、社会、世界及其本源的关系,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

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

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原载浙江在线 2008年11月17日)





现代文明以来,人类最大的危机,早已不是物质的危机,而是信仰的危机,而这种情况在缺乏信仰的中国尤为明显。

时至今日,在一切思想体系中,能对生命中最重大问题做最深刻思考的,依然是信仰。在我们被焦虑困扰的现代社会,信仰不仅不会过时,其价值反而更加凸显。一个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

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认为,人是意义的动物,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部分,宗教都是生产意义最强大的机制。信仰什么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各大宗教,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信仰。可见,宗教对人类文明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休斯顿·史密斯的《人的宗教》,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公认的宗教史权威,本书汇集作者三十年教学与研究的成果,深入分析了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世界级宗教的关键智慧,被称为“世界宗教的教科书”。


其实,许多现代国家的形成,宗教都曾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是西方,还是中东,宗教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不理解宗教,不仅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世界,也无法真正理解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精神结构和行为的逻辑。


在整个世界被技术重塑,“意义”被现代性解构殆尽的今天,阅读这本《人的宗教》,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教义与历史,更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何为信仰,以及从何处寻找信仰。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寻找信仰,探寻人生奥秘。


▍延伸阅读

任剑涛:决定历史走向的五个终极目标

一切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信仰、道德问题

《人的宗教》: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

周国平:狂妄者最无信仰

信仰是一切规则和制度的基础

罗振宇:为何那么多科学家信仰上帝?

哈维尔:请你坚持信仰,不要失去希望

看得见的科学,看不见的信仰

邓晓芒:不能以“纯学术”来掩饰思想的贫乏和信仰的丧失

人为什么需要有点信仰?

杨小凯: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

信仰:人类道德底线的维系者|葛剑雄

阿克顿:信仰与经验间的智慧|冯克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