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王鼎钧何许人也?
王鼎钧何许人也?他是著名的华人作家。虽然他在海外很有名气,但在他的《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在大陆出版之前,绝大多数的读者不知道海外华人圏还有这么一位著名的作家。
王鼎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14岁开始写诗,16岁尝试评论“聊斋志异”,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评红豆村人的诗》。1949年随军入台后,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
1950年代初期,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写了许多广播剧本;后来又进入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参与电视剧写作。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1963年至1966年),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
在工作的同时,王鼎钧从来没有停下写作的笔,他用本名和“方以直”的笔名,在台湾各报纸副刊写了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1978年到美国定居后,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成为台湾和海外华人圏公认的散文大家。
王鼎钧1925年出生,到1978年定居美国,在加入GMD后近40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份经过了多次转变,最后到台湾办刊,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其个人遭遇的曲折坎坷也尽在其中。所以,他的这部回忆录写的是自己,但展现的却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写了大半辈子,晚年的王鼎钧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回忆录的写作上。写作这部回忆录,花费了他17年的时间。他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还就一个个细节而向老友核实。该书从三十年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1978年从台湾去美国。分为四册:第一册《昨天的云》,写他的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第二册《怒目少年》,写抗战后期到大后方做流亡学生的情形。第三册《关山夺路》,写内战时跋涉六千七百里路的坎坷。最后一册,《文学江湖》,写他在台湾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和付出了什么。
(晚年王鼎钧)
王鼎钧回忆录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将他的作品与《黄河青山》(黄仁宇)、《巨流河》(齐邦媛)对比,王鼎钧不买账。他说:《黄河青山》没有文学的野心,《巨流河》没有史学的野心,而他自己追求的是历史的认可。一般说来,史学家写史重实不重文,文学家写史重文不重实,而《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难得地兼顾了实与文,他有理由这样自傲。
因为追求“历史的认可”,王鼎钧回忆录完全可以作为史书来读,而他看问题的视角,又能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个考察问题的维度。譬如他对1945年至1949年国共大较量的看法,体现在第三册《关山夺路》之中(第三册188页)。
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不能写出来,请看下图:
关于国共较量的历史,我们所读的书和所看的影视作品,大都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展现高层领导如何指挥若定,很少有人去考察决定这场较量胜负的社会层面的因素,也少有人去考察“民心所向”在社会层面是如何来的。王鼎钧作为一名宪兵,以自己的经历总结的上面几条,看起来平平淡淡,却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常常有意或者无意忽略的,值得研究者引起重视。
因历经内战,王鼎钧看到了人性最可怕、最丑恶的一面,可以说识尽人间愁滋味。他洞彻人生和人性,但不否定人生和人性,他永远坚持纯洁,但绝不是天真,真乃智者。
抗战八年一本书,内战四年一本书,台湾三十年一本书,移民出国也是一本书,这就是这套“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由来。王鼎钧现97岁高龄,人到晚年,耗尽17年,完成四册大书:《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其中《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这段堪称20世纪中国百年史的博大题材,能真实呈现,就殊为不易,而王鼎钧的文笔,以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著称,以格局和气象见长,更让这部书洛阳纸贵。
三联编辑李昕说:“这部书,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当即决定加入版权竞争。同时,我承诺,尽最大努力保持作品原貌不变。”这才有了这套书的大陆版。幸!
为此,新少数派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这套书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写透王鼎钧的人生哲学,别的地方,看不到!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