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理解当下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读周其仁?

徐琳玲 新少数派 2022-12-28

- 荐读 -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他打算一年睡365个日本女子,自称民族英雄





理解当下中国
为什么一定要读周其仁?
文:徐琳玲  编:先知书店


1978年早春,在北大荒农场的一只高音喇叭下,一名28岁的下乡知青一边听着恢复高考的消息,一边盘算着自己如何填写志愿。

因为年龄偏大,他不得不放弃了北大,在第一志愿上填了历来招大龄学生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此时,他已在中俄边界农村整整10年,其中在山中狩猎7年半。

他就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仁。




一个经验主义者的成长轨迹

在农村的10年,基本奠定了周其仁的学术风格和“气味”——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研究路子,以及在各种现实的约束条件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数。

他说自己特别喜欢顾准在1972到1973年间写的一本文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这反映了我们那一代人思想方式的转变。”

顾准这位少年时即投身革命运动的思想家仍对自身和国家进行反思,提出一个类似“娜拉出走”的问题——革命取得权力以后怎么办?

顾准认为,最要紧的是“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知道我们已经解决了什么,哪些没有解决,哪些是走过了头,实事求是,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客观实际”。

周其仁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后来和他们这些年轻人讲: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主义,理想还得要跟经验结合,跟你所处的时代、跟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

1990年,当时在英国访问的周其仁折道去了美国,随身只带了一套西服。他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经济史的博士学位。

在海外,牵动他的仍是中国问题。他对美国经济学界盛行的“黑板经济学”兴趣寥寥。泡在大学图书馆的日子里,他读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读巴泽尔“关于主动资产”的分析,读阿尔钦的产权理论,心目要解释的现象,还是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制度变迁的路径。

汪丁丁视周其仁为兄长。除私谊外,他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从其仁的感受中感受了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周其仁总是比任何人都更贴近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周其仁



“微妙”的逻辑与艺术

在和庙堂咫尺之遥的中国经济学术圈里,周其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譬如,他是一个较少挨公众骂的市场派经济学家;

譬如,他多年来一以贯之地反对“权威”干预市场,却依然是被中央到地方很多政府部门所倚重的学者,陆续担任过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证监会发申委委员等“显赫”要职;

譬如,他和权力一直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尽管人们都认为他和新一代的“他们”之间有某种历史渊源。

人们习惯拿他和动则犯“众怒”的自由派学者们相比。他和这些人都是好朋友,只是讲起话来有所不同。而与一些曾为政府政策“背书”的“高参”学者相比,他又以自己的独立而赢得了认可。

财经作家苏小和曾用《圣经》中“灵巧像蛇,驯良如鸽子”来形容他的分寸感。比喻出自《马太福音》,耶稣在打发门徒外出传道、治病赶鬼前,勉励他们要像鸽子一样良善温柔,又要像蛇一样讲究策略。

听过周其仁讲座的人,多少领略到其话锋的犀利。他也承认,自己的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差别很大,“经常自己的一篇讲话稿也会改上一整天,可能这也是个坏毛病。”

在他不温不火的文字中,你也清楚地明白,那些“商榷”针对的是哪一类观点、哪一些人。

周其仁说,自己只追求“把话说准”。

“什么叫分寸感好?”,他略有几分抵触:“所谓分寸感好,一个是说你政治上的谨慎,一个是把话说准确。现在很多人认为不把意见讲过头,就不会引起注意,我认为这有点偏颇的。问题是你说话到底准不准?”

和周其仁共事4年的学者薛兆丰用“subtle”(义为“微妙”)来形容他的语言风格。


▲薛兆丰

“为什么各方面都会买他的账呢。一是因为他的观点都是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的,这是最强大的。第二个,就是他的微妙。”


“他不是好好先生,他不中庸,他只是subtle(微妙)。”薛兆丰笑着分析:“他知道自己的方向,但他要‘说得通’。而且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方的力量在博弈,这些你都不能忽略,你怎么去说服他们,所以,他会表达得很微妙。”

这样的微妙,自然不会让媒体觉得“过瘾”,因为“不够刺激、不够非黑即白”。

如果把这种“微妙”,仅仅理解为一种语言层面的修辞,那可能是对周其仁的一种误读。

一位要求隐去姓名的自由派学者告诉记者,周的特点是不说“正确而无用的话”。

“就是没有现实操作性的。大家都知道正确的方向该是什么,问题是怎么去做到?”

“譬如谈土地私有制问题。几十年过去了,公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已经这么久了,把已经公有化的土地再长期承包给个人或家庭。这中间的过程太复杂了,涉及到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

 “很多学者,包括我,都没有这个耐心,什么增减挂钩等等,光这些名词已多得让人头晕,算了,我就登高一呼:就是要搞私有化或者私有制。反正,方向是对的。”这位学者说:“只有周其仁有这个耐心,具体地去看怎么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做。”

关于渐进路线,曾有过一次关于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的采访。

三十多年前的“包产到户”,是把耕作权给农民;接着,是把经营权、卖粮食的权利还给农民;然后再是土地承包的转让权。最后,一套日渐完整的土地权利就还权赋能了。“眼下这一环节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问题。慢慢来,不要着急。”

采访中,汪丁丁说自己更愿意用“判断力”来定义这种“分寸感”,“就是康德反复强调的判断力。”

“周其仁对中国政治有极好的判断力。在康德-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传统里,可称为实践智慧。既不是单纯的实践能力,也不是单纯的思辨能力,而是两者的适度结合。其仁在人民大学读书期间已表现出这方面的特质。”

在汪丁丁眼中,周其仁是他认为具有出色“实践智慧”的两位友人之一。




猎人的枪声

然而,不温不火的周其仁也有擦枪走火的时候——那是10年前引发巨大舆论风暴的“顾郎之争”。

当时,媒体以“国内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之说法极力渲染、推动这场风波。

在《经济观察报》上,一向以“不爱赶热闹”婉拒媒体的周其仁以《我为什么要回应郎咸平》为题,用自己从1996年起对三十多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调查为经验依据,对郎质疑几家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的研究方法、数据、逻辑等等漏洞进行了全面的批驳。言辞之尖锐犀利,令许多熟悉他的风格的人大感意外。

“太精彩!其仁那篇是那场论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说:“大概是他这辈子火气最大的一篇。”

一位接近主流经济学圈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噤若寒蝉,因为“谁敢批郎咸平一句,不管你说什么,都会被网上的愤青们骂臭、骂死。张维迎素来是这样的脾气,周其仁火气这么大,倒有点意料之中的意外。”

周其仁后来几次反省,说自己那回写得太冲了,“没控制好”,“情商有问题。”

一位熟悉他的北大学生说:“看似温和的周老师‘骨子里是一个很孤高的人’,对自己认定的理念相当坚持,其实从来不怕得罪人。”




在两种力量之间

2008年7月,98岁高龄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芝加哥大学发起并主持了“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会前,他让助手写信邀请周其仁写一篇关于邓小平的论文,缘由是——“你可能是提供这样一篇论文最合适的人选”。

在这篇后来影响广泛的《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中,周其仁提到产权理论在中国情景中的应用——“广义的交易费用决定着制度的存在及其变迁。”

尽管科斯的理论在1959年说,清楚界定的权利才是市场交易的关键前提。周其仁说:“中国的经验表明,农民和基层自发的产权界定,加上地方和中央给予的合法化承认,共同成就了产权的重新界定。”

“这个经验非常有意义,我甚至认为对整个人类都有意义,因为将来再走错也不怕,中国的改革已经预备下一贴可用的解药。”

“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讲到底,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企业、基层和地方,总有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因此总有人出头来面对困难、抓新的机会。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这是周其仁所理解的“顶层设计”——国家机器对底层的、地方的自发改进、改革的做法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成为国家制度。仅此而已。

这也是他最为推崇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对“中国经验”的理解。

在为“中国往何处去”忧思一片的中国思想界里,这也多少解释了周其仁对未来的乐观——一旦现有的游戏规则“摆不平”,底下自然会冒出来各种求生、求变、求发展的办法和创新。

“我们能做什么事?生活天天在冒东西,无非做点甄别——哪些冒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性,再给它加点减点什么,它可能就起来了。在调查研究当中,做选择、梳理,使得杂乱无章的现象变得比较有条理,让信息传输的成本降低。”

对知识分子们设计改革蓝图的热情,他至始至终抱有怀疑。“我们写文章、做调查、做呼吁、进行学术辩论有用。但是,你要搞清楚一点:我们只是起辅助的功能,敲敲边鼓的。”

“就像两种化学元素相遇,我们的力量加上这个力量,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为什么说理解当下中国,一定要读周其仁?理由有三:

◎读得懂:在北大,周其仁是曾被学生评选的“最受欢迎教授”之一。每逢上课,能容纳三四百人的教室都被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于要靠放座号来维护选了课的学生的“权利”。而这些,都得益于他学术严谨又深入浅出的治学、行文风格。

◎看得真:在中国经济学人的圈内,他被认为是“学也学不来”的学界楷模。几十年来,他奔走、扎根经济调查研究的第一线,用脚力、头脑和心来观察、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问题和变革。

他往来穿梭于“江湖”和“庙堂”之间,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步。致使他面对一系列问题,总能看得深,更看得真。

◎离不开:复旦大学经济学学院教授,韦森曾说:“周其仁为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尤其重要的贡献。”

“理性,激情,雄辩,治学仍不忘忧国。”财经传媒集团总裁戴小京用12个字来概括这位80年代的老同事。

他是少有的注重实践、有思想深刻,具有“实践智慧”的学者,无论是面对种种社会问题,还是预测未来经济走向,都离不开周其仁的非凡洞见。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周其仁解读中国改革六书”;包含周其仁老师代表作《城乡中国》《改革的逻辑》《货币的教训》《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突围集》《产权与中国变革》:

在本套书中,周其仁借城乡之分野,把脉中国经济;回望改革,解读中国当下经济的未来;在新形势下看懂中国的汇率与货币问题;并揭示“与常理不合”的真实,及其背后的逻辑;同时带我们理解产权如何制约中国变革。

种种思考与洞见,可以说都是“当下问题的核心”!

更可贵的是,他长期孜孜不倦探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在他的著作里,我们几乎看不到数学公式和模型,他努力把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形象化,解释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本套装+“张维迎作品集”,公认的自由市场捍卫者,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权威;含独家好书。)



本文来源:徐琳玲《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编辑需要有节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时,他是为数不多站出来的人

周其仁讲经济:“没有遭不了的罪,有你享不了的福”

周其仁: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周其仁:改革的真正逻辑

周其仁:不要让疫情把我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都挡在了狭小的空间里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吴敬琏:市场经济,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

洞悉当下中国经济,没有人比他更深刻!

张维迎: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哪个地方道德水平就比较高

张维迎: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