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国家的毕业证:宪法是传统与现代的根本区别

新少数派 2023-02-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 荐读 -
陈徒手:人间忧患诚如海(沁入心脾的凉意)
这本书大陆敢出版,算蛮勇敢的(每一字都带着血泪的真诚)


国家的毕业证:
宪法是传统与现代的根本区别

编:先知书店

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中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回首百年中国,宪治之路可谓曲折又漫长。一百多年困扰中国人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宪法何以中国?

传统与现代的根本区别,不是科学,不是技术,也不是市场,甚至不是政治制度,而是有没有以立宪的形式,约定权力的来源、归属、边界,以及从这一核心命题为原点,来构建法律与制度体系。

一句话,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决定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的根本标志。能不能真正搞清楚宪法,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停留在哪一个阶段。

人人都知道“法治”是现代性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提起现代文明,人们关注更多的,依然是政治、经济等领域。即便提及司法,一般都以为是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具体实践活动。
而另一方面,在有关中国社会转型的作品中,以“宪治”“法治”为切入点的书十分少,而从司法视角串联“现代化进程”的,就更少了。为此,我们诚荐“中国百年宪治转型”三书,重新认识“法治”视角下的中国:


-1-

《1840年以来的中国》

法学家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

184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把中国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从“大变局”开始反思,以宪法为线索,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真问题,一直讲到1982年。可以说抓牛就抓牛鼻子,而且写得在同类型书中是少有的扎实。
王人博老师以史学家的洞察、法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智慧为我们呈现的,是“法治”视角下的中国。他说:“宪法,是现代国家的格林威治时间,有了宪法,人类历史汇入了同一条时间流。”

为何中国的宪法之路异常坎坷?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法治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本书从法学视角,再看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冲突与融合。宪法问题,并非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法治”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最后,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又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它们又是如何不断塑造新的“法治时刻”?

以上问题,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贯穿的另一条线索。通过对“法治演化”背后的中西观念冲突的分析,王人博老师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叙述,上升到了历史哲学的高度。书友感叹:“每读几页,总能受启发”。


-2-

《现代性的磨难》

从司法视角串联中国“现代化进程”

这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开创性作品,也是弥补空缺之作。

托克维尔更认为:“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最后都会变为司法问题”。然而,市面上的这类著作却少之又少。本书问世之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研究1901-1937年这段时间中国司法改革历程的书。 

从1901-1937年,横跨晚清、北洋、中华民国三个时代,长达37年的司法改革,虽然波澜壮阔,但却命运多舛,最终被内忧外患中断。之所以是“磨难”,不仅因为司法改革本身需要彼时当政者的决心,以及匹配的民情条件,更受制于20世纪的国际环境,尤其受制于苏联、日本两大强邻的崛起这一现实。

本书主题虽是20世纪初的司法改革,但却不只是“历史学”,更具有“未来学”的价值。重要的问题,不可能被一直搁置下去。事实上,现实中很多看似“立法、执法”的问题,本质上却是司法改革的问题,今年引发了海啸般舆情的徐州、唐山等恶劣法治事件,归根结底都是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司法等视角的书籍,都有一个“通病”:理论、思辨、概念太多,但重史实、重实践的书太少。本书做到了“以史统论”,因此,不仅适合所有关心中国社会转型的读者,也是所有法律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案头书。 


-3-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

探百年难题“宪法何以中国”

优秀的公法学研究一定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作为支撑。本书从司法概念规则体系的提炼转向现代国家的法理建构。
本书作者翟志勇认为:“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整个中国宪法史本身呈现为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但尚未形成一种演进机制,因此,宪法史研究要通过描述演进过程,来探讨演进机制,最终实现人民的自我立宪。”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宪法的曲折历程,不仅有对49年之后的宪法文本及宪法序言的详细考察,还对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借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宪法建构路径。透过文本的变化,观察出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作者对于宪法文本(包括宪法序言)进行了手术刀似的精确剖析。这不仅是一本适合法律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也适合每一关心中国法治和前途命运的人去阅读。本书含翟志勇老师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十分难得。
宪法像一个国家的毕业证,它记载了学业的结果。一个民族有了一部健全、完善、并得到尊重和执行的符合现代文明的宪法,那这个民族就毕业了。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法治”就是它的操作系统。“法治”如果混乱,这台机器不可能正常地运行。而一个国家不仅由政府组成,更由每个人组成,因此让“法治”这套系统正常运行不能仅靠政府的自觉,人们知法、懂法、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监督权力,才是“法治”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
可惜的是,市面上大部分与“宪法”和“法治”相关的书籍大多冗长繁杂、晦涩难懂,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有耐心读下去。而以上三本书,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因此即使并无相关知识基础,读起来也不会太吃力。
读书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用思想改变自己,改善社会。这不仅是一套适合法律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也适合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美国制宪会议六书”)


▍延伸阅读

学生的回答,让他感到“深入骨髓的绝望”

张维迎振聋发聩的10个观点(针针见血)

王鼎钧:那些书里有天下,无苍生

当年邓小平追悼大会,江泽民致悼词泣不成声

秦晖:与黑暗擦肩而过(珍惜秦晖,就是珍惜我们自己)

这本书大陆敢出版,算蛮勇敢的(每一字都带着血泪的真诚)

陈丹青:那些失去的教养

读史求实:研究革命史的人为什么会怕杨奎松?

张维迎四十年集大成之作: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寻根

阿城:文学界的“扫地僧”,作家中的作家

张维迎新书披露北大改革内幕

周其仁|这本“21世纪的《国富论》”,揭示了“资本的秘密”

周其仁:人最怕的就是被命运支配

不避敏感,惊心动魄:台湾问题的三个认知缺憾

陈志武:为什么说只用生产率标尺度量人类文明进步是错误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