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时刻谨防金融诈骗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却打着“疫情”的旗号,实施金融诈骗侵害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疫情期间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请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擦亮双眼谨防被骗。
手法一:低息贷款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疫情,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随着疫情蔓延,部分公众收入减少、资金紧张,一些诈骗团伙趁火打劫,冒充知名金融平台给用户发送短信,谎称给用户数万元的授信,申请后资金能马上到账,但需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费用,致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手法二:谎称政府疫情专项贷款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手法三:以高息理财为诱饵诈骗
诈骗分子宣称“宅在家里也能理财”,利用社会公众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股票、期货、私募基金,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手法四:利用“区块链”概念诈骗
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来骗取受害人钱财。
手法五: 利用“退改签”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首先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再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声称航班、高铁、酒店预订、旅行计划等“受疫情影响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
手法六:利用购买防疫物资诈骗
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以售卖口罩等防护物资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受损。
手法七:利用爱心捐款诈骗
不法分子假冒慈善机构或爱心人士,利用社会公众同情心,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献爱心捐款”等名义,向公众发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献爱心”的虚假捐款信息,消费者信以为真转账后,导致账户资金受损。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北京人寿提醒您
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办理理财业务,切勿轻信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布的虚假信息,如有预先缴费的贷款业务要格外小心。
拒绝高息诱惑,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
注意信息核实,在收到“退改签”类的信息后,应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查询确认,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
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等情况时,切勿盲目听信,透露个人敏感金融信息。
爱心捐赠认准正规渠道。为疫情捐款捐物时,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认准正规捐赠渠道。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