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时评范本,写好议论文:贫困县花2亿建高中,值不值?(思路点评)

光明日报 @ 李攀 湘语文 2022-04-30
点蓝字关注我 满满都是干货

贫困县花2亿建高中,值不值?

来源:光明网  点评:湘语文  

 

视频来源:梨视频


日前,云南省绿春县砸了2个亿建高中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该县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亿元。【点评:引新闻事实,文题相对应】


绿春县是穷县办富教育的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媒体曝光,可能很少人会知道这个地方。作为深度贫困县,这里不仅教育基础设施差,此番建校之前初高中共用校区,而且其他一些基础设施同样相当薄弱,比如没有出租车,道路狭窄到公交车都需要单独定制。因此,在教育上的重金投入,决心更值得称赞【点评:正面评价这一做法——重金投入教育,决心可嘉】


当然,一个贫困县砸2亿建高中,也引发关于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的质疑。绿春县在回应中表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原因,加上一些建材的运输成本很高,所以学校的造价提升了很多。逻辑上这一解释可以理解,不过要平息质疑,还是不妨用更加透明的账本回应外界。【点评:紧承上文,理性辩证对待,从反面指出这一做法面临的质疑(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和官方的回应】


抛开资金使用问题,在教育上倾尽全力,“再穷不能穷教育”才不至于是嘴上说说而已。事实上尽管绿春县建高中的钱,并不都是自掏腰包,大部分还是靠国家转移支付,不过考虑到当地财政的积贫积弱,加上争取来的资金都是义无反顾地投向教育,说明当地很清楚,提升教育水平是关乎长远发展,且值得砸锅卖铁去做的。【点评:再回到对事件的正面评价,在教育上投入,值得砸锅卖铁】


其实从投入效果看,穷县办富教育也很快收到了回报。今年夏天,第一批新校区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创下了绿春县史上前所未有的记录。【点评:承接上文,摆事实,做佐证】


贫困地区在教育投资上适度超前,值得嘉许也值得推广。不过话说回来,在学校建起来之后还是得考虑到高水平投入的持续性问题。此前像陕西省宁陕县、江西省铜鼓县等一些并不发达的地区,超前推行幼儿园或者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就引发了相关的争议与问题。【点评:继续理性分析,段首提出“适度超前”的观点】


其实对绿春县来说,建学校所代表的硬件建设,远远不是最核心的。比如报道就提到,绿春县长期面临着被周边地区“掐尖”的局面,往往是外省和昆明的民族班、州一中、教学水平更高的北部县市中学依次“掐尖”完,剩下的生源才留在本地了。【点评:从“掐尖”的层面,谈“硬件建设”(建学校)之外的问题,指出“软”“硬”要兼顾】


相对于硬件投入,教学理念、教育资源比如师资等,是很难短期内提升的。本质上这种现象是教育资源地域分化的结果,而这种分化,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经济水平的差距上。尤其是绿春县本身财力不足,如果后期的软件建设,跟不上这2个亿高中的硬件环境,那么穷县办富教育的积极效果也会被打折扣。【点评:从“软件建设”层面,继续谈“硬件建设”之外的问题】


面对这种局面,站在教育部门的角度看,必须更加兼顾公平。像绿春县这种被“掐尖”的贫困地区,很难有良好的高考成绩,在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出不了教育政绩,自然很难像名校那样受到优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同时,对于“掐尖”也得有进一步的规范,不能让砸锅卖铁办教育的落后地区寒心。【点评:给教育部门支招,规范“掐尖”,保护“砸锅卖铁办教育”的地区】


对当地来说,不应将穷县办富教育理解为建一所学校这么简单,它仍然得平衡经济实力和教育投资之间的账本,毕竟这是一场长跑,更值得投资的地方还在后面。能不能留住优质的生源,留住优秀的教师,仅仅靠富丽堂皇的硬件是远远不够的。【点评:继续指出“软”“硬”兼顾的办教育理念】


总 评



对“贫困县花2亿建高中”这一事件,作者既没有妄加指责,也没有一味叫好,一分为二,辩证对待,理性分析,富有卓见。对缺乏理性思考和严谨论述的数量众多的中学生来说,此文是一个极佳范本。


其它观点



砸2亿元修高中,有这个必要吗?

作者:李攀  来源:浙江日报弄潮·锐评

 
  投入2个亿去修建学校,也未必能建起知识的殿堂,更不能让孩子们从此就爱上读书。
  一个连出租车都没有的深度贫困县,却花了2亿元,修建了一所中学。于是,它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个县是云南省绿春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砸锅卖铁办教育”,有这个必要吗?
  笔者出生于湖北省西北部一个贫困县,从一个偏远乡村的中学毕业。十多年前,学生冬天在学校,手冻到长疮,一桶飘着萝卜丝的清汤也能充饥,一个宿舍能挤二三十个人;十多年来,学校改建了食堂和宿舍,孩子们吃得好住得好,但教育成果却大不如前。
  因此,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乡村学校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反而变差了?
  原因或许在于,只有从骨子里重视读书、重视教育,才能真正地搞好教育,而这跟物质条件的改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记得小时候,村里一些民居的墙上都刷满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的标语,大家都重视读书,家里条件再不好,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去上学。因此,尽管学校简陋,有时候都是坐在塑料棚底上课,但是孩子们热爱学习、勤奋读书。
  可是近些年来,经济改善了,一些学校的条件变好了,风气却不如过去。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地区,很多父母都在外务工,有了不错的收入,觉得孩子在家可怜,孩子有什么需求,都尽量予以满足。于是,许多孩子有了手机,在手机上看到了外面大千世界的繁华与热闹,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比如,有的孩子追星,有的孩子一心想到大城市闯荡,有的孩子觉得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加上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大部分乡村学校管理和教学负担过重,使老师无法分心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智,长久以来“用知识改变人生”的观念被动摇了。
  适当地投入资金改善教育条件,这是好事。但乡村教育真正的痛处不在于物质条件的短板。投入2个亿去修建学校,也未必能建起知识的殿堂,更不能让孩子们从此就爱上读书。
  对贫困县来说,2个亿的财政资金大有用处。把这2个亿都用于教育,足见对教育的重视,也说明县里有长远的眼光。但不妨“节俭”一些,有所偏重,孩子们的上学条件不需要多么好,但是孩子们的心理辅导、情感疏通等越充分越好,孩子们上学的方便程度、学校课程的多元性、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去改善。
  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学也是如此。砸2亿元修高中,没这个必要。

新闻链接


以下内容来源于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昆明信息港直播云南、梨视频、微博、新广网


云南绿春县

是国家级贫困县

一条街就是一座城




没有出租车

也没有红绿灯




老百姓一般都是骑摩托车



县城和村镇之间的交通

主要是靠坐农村客运车

因为没有出租车

县城的学生出行选择步行或公交车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困县

却很重视教育

在脱贫攻坚的同时

斥资2亿元新建了绿春县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163亩 

可容纳3200名学生

拥有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等设施

还规划了足球场



以前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别的县城读书

如今,一些外县家长

选择将孩子送到了该学校就读



甚至有370公里外的家长

不惜路途遥远

慕名而来

将孩子送来求学



校园环境  来源:南风窗



绿春县高级中学航拍图  来源:南风窗


关于云南绿春重视教育

在脱贫攻坚的同时

斥资2亿新建了绿春县高级中学的话题

#没的士没红绿灯的县城2亿建学校#
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近6000万


时评精读:竁、杲、羙、轟,你的名字怎么念?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为奔跑的人喝彩(思路点评

人民网三问“国民素质”,时评范本!

人民网连发五篇千字文评香港局势,时评范本!

时评范文点评: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最顶级的时评范本!

时评精评: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热点时评:让城市和乡村互鉴共进

时评范本:挂“勿需让座”胸牌“硬核老头”

“精准扶贫”主题时评六篇(点评版)

时评精读:带学生包场网吧后,他又包场电影院

时评精读:网络安全,既是防线又是底线

人民时评精读: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光明网,由湘语文点评制作,如需转载,请务必保留作者和点评者(湘语文),否则视为侵权。有问题请联系微信1300091194,我们会立即处理。




“湘语文”姊妹号,资源共享平台“语文好”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