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晓敏先生:中小学语文应有“大教材”观

唐曉敏先生​ 文字研究 2021-10-27

唐曉敏先生

中小學語文應有“大教材”觀

要借鑒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編寫經驗,使語文教材內容經典、結構有機、知識豐富(包含文史哲),形成一個整體,建構一種“大教材”觀。

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近年來廣受關注,中華傳統文化作爲國之精髓,在語文教育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其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指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分量,同樣指有選擇性地吸收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中國歷史上一直非常重視語文教育,在數千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傳統語文教材有一個“潛體系”,是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爲起點,繼之以經典的閱讀與背誦,再加上《唐宋八大家文鈔》《古文觀止》,三個方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三個方面各有其明確的功能而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著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作用。

“三百千”是識字教材。兒童通過閱讀背誦“三百千”,能夠認識2000多個漢字,就有能力讀其他書籍了。“三百千”特別是《三字經》《千字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三字經》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百科全書,敘述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兒童讀這樣的讀物,心中就有一個中國歷史文化總的輪廓。在此基礎上再選入《唐宋八大家文鈔》《古文觀止》中的文章,意在爲少年兒童提供優秀的文章範本,培養他們的文章寫作能力。

傳統語文教材的“互滲性”同樣值得借鑒。在這方面,清末民初的某些語文教材,如張元濟、高夢旦所編的《最新國文教科書》就做得很好。錢穆曾說,這套教材“有許多課文,深入腦中,久而不忘。稍後漸知讀書,乃知往年某一課文出《戰國策》,某一課文出劉向《新語》,或出東漢書,或出宋人筆記等。每讀一書,如還故家,如晤親友”。這套教材文字相對簡單易懂,學生初讀這些文字時易於誦習,而後讀書漸多,就知道這些課文出自古代一些重要典籍,因此“每讀一書”有“如還故家,如晤親友”的感覺。

相比之下,現在一些語文教材尚不具備傳統語文“潛體系”特點。目前小學與中學的語文教材彼此沒有什麼聯繫照應,既不是層層遞進,也沒有溫故知新。每冊教材選哪些文章基本是任意的,整個教材沒有很好地體現出識字(包括擴充文化常識)、經典(提升思維能力)與文選(包含寫作技巧的範例)三方面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材編寫應該有一個根本的改革。不單單是選擇哪些文章做課文的問題,更需要的是借鑒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編寫經驗,使語文教材內容經典、結構有機、知識豐富(包含文史哲),形成一個整體,建構一種“大教材”觀。

一是小學與中學的語文教材應有統一的考慮,形成一個整體。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方面應增加難度,而在教學上應降低要求。

二是課內的語文學習與課外閱讀密切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基礎語文教育的課外必讀書,應著眼于書籍的文化內涵,至少應該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詩經》《楚辭》《左傳》《史記》《世說新語》《唐詩三百首》《宋詞選》《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

這些必讀書應與課內教學結合起來,某些內容可以簡略的形式編入課文,如《論語》《老子》可以選若干段落編入小學語文課文,而《孟子》《莊子》和《世說新語》則可選其白話文的故事入教材。這樣不僅增加了語文教材的中國文化內涵,而且也使學生對經典著作有了初步認識,給日後閱讀經典原著打下知識基礎。

【相關閱覽】

【】周胜鸿先生: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杨希枚先生:语文与文明

【】徐德江先生:认识汉字的科学性对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