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明先生:“萧”姓不应写作“肖”
金文明先生
“蕭”姓不應寫作“肖”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萧、肖两个姓氏用字混而不分的现象。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從報刊、電視等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蕭、肖兩個姓氏用字混而不分的現象。
如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被印成“肖一山”,著名作家萧军、萧红被印成“肖军”、“肖红”,解放军将领萧克、萧劲光被印成“肖克”、“肖劲光”,等等。
他们的姓氏究竟应当是“萧”呢还是“肖”?
其实,“萧”和“肖”是两个古已有之的姓氏。
萧姓出现得很早,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广韵》、《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记载,殷商贵族微子启本为子姓。
周灭商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南),是为宋国。春秋前期,其支系裔孙大心平叛有功,被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因以萧为氏。
萧叔大心之名,见于《左传•庄公十二年》。
后世萧姓名人,有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御史大夫萧望之,南朝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唐初做过宰相并被图形于凌烟阁的萧瑀,等等。
萧姓在全国分布甚广,人口众多,现为中国人数最多的50个姓之一。
此“萧”《广韵》音苏彫切,今读xiāo。
肖姓出现较晚,最早的人名见于汉代。
肖姓出現較晚,最早的人名見於漢代。
据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所举有6人,其中汉代为肖安国、肖?、肖玉、肖雩、肖同5人,注云:“俱陈留人,见《印薮》。”
又明代1人,名肖靖,注云:“褒城人,宣德中解元。”
以上6人不见于其他史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也没有收录,故其生平事迹无可考。
此“肖”《万姓统谱》列于《去声•十八啸》中,今音读xiào。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萧和肖都是汉族的姓,虽然古已有之,但并不同源。而且字形和读音也不一样,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根據上述論證可知,蕭和肖都是漢族的姓,雖然古已有之,但並不同源。而且字形和讀音也不一樣,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姓氏。
此外,据当代学者的调査研究,发现满、蒙、回、土家等族中也有肖姓,但其源流无法弄清,读音为xiāo(平声),与汉族中读xiào(去声)的肖姓显然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汉族中的萧(xiāo)肖(xiào)二姓,从古代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两三千年,它们现在的情况怎样了呢?
我们不妨通过几部有关人名的工具书来作一番比较和考辨:
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共收明、清两代进士51624人,其中萧姓进士245人,肖姓进士无1人;
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共收辛亥革命前人名54500人,其中萧姓人名517人,肖姓人名无1人;
3.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共收公元1840年至今的人物10112人,其中萧姓人名52人,肖姓人名无1人。
4. 《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领导人物卷》,共收公元1988年在任的党政军高级领导2185人,其中萧姓人名13人,肖姓人名无1人。
通过以上四部工具书的比较可以看出,大约从明、清以来直到今天,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人士中,萧姓人物占有相当的数量,而肖姓则微乎其微,竟然举不出一个具体的人名来。
通過以上四部工具書的比較可以看出,大約從明、清以來直到今天,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會人士中,蕭姓人物佔有相當的數量,而肖姓則微乎其微,竟然舉不出一個具體的人名來。
这种情况反映到字、词典中,从明代的《字彙》、清代的《康熙字典》,直到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国语辞典》,它们在“萧”字条下全都收列了“姓”的义项,而在“肖”字条下竟然无一提及。
这就充分表明,在汉族人民中,肖(xiào)姓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這就充分表明,在漢族人民中,肖(xiào)姓實際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肖”作为姓氏用字的重新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但它并不是古代那个去声“肖”姓的复活。
“肖”作爲姓氏用字的重新出現,大約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但它並不是古代那個去聲“肖”姓的復活。
解放以后,随着《汉字简化方案》的逐步推广,不少人的心里滋长了避繁趋简的思想,写起字来总希望笔画越少越好,如写“傅”为“付”、写“停”为“仃”等。
作为姓氏用字的“蕭”,本来有17画,已经简化成了11画的“萧”,可有些人还要进一步把它简化成7画的“肖”。其实,“肖”(平声)开始作为“萧”姓的代用字出现时,应当是个错字,但写的人多了,也就被当作“萧”姓的俗体字接受了下来。
作爲姓氏用字的“蕭”,本來有17畫,已經簡化成了11畫的“萧”,可有些人還要進一步把它簡化成7畫的“肖”。其實,“肖”(平聲)開始作爲“蕭”姓的代用字出現時,應當是個錯字,但寫的人多了,也就被當作“蕭”姓的俗體字接受了下來。
再进一步,它又被收入某些通用的字、词典,如196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xiāo音下就分别收列了“肖”“萧”二字,其释文为:
肖姓(“萧”俗作肖)。
萧 ②(xiāo)姓。
这样的解释,等于确定了“肖”作为“萧”姓代用字的合法地位。到了《新华字典》那里,它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干脆去掉了“萧”的在姓氏义项,只在“肖”字xiāo音下注道:“‘萧’(姓)俗作‘肖’这就等于向所有的读者宣告:作为姓氏的“萧”已不复存在,以后应当一律写成“肖”。
难怪有学者指出,公开、大量地用“肖”姓代替“萧”姓,可能就是由《新华字典》引发的,它是这一乱象的始作俑者。
難怪有學者指出,公開、大量地用“肖”姓代替“蕭”姓,可能就是由《新華字典》引發的,它是這一亂象的始作俑者。
面对如此现状,1999年修订版《辞海》能够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在“肖”字条下收入作为“萧”姓俗体的义项。这种拨乱反正的立场无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
面對如此現狀,1999年修訂版《辭海》能夠不爲所動,堅決拒絕在“肖”字條下收入作爲“蕭”姓俗體的義項。這種撥亂反正的立場無疑是正確的,值得肯定。
今天,萧、肖两个姓氏用字混而为一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
例如在1989年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领导人物卷》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萧扬正作“萧扬”,可是现在的媒沐上几乎都印成了“肖扬”。
还有,陕西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萧云儒,电脑互联网上,“萧”字也被写作“肖”。他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坛百人》一书中,其封面署名和“作者简介”竟然都印成了“肖云儒”。
现代著名的政界人物和学者,都是一人两姓,岂非咄咄怪事?这样的混乱现象,不能再任其继续下去了!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由国家职能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具体规定,公布施行。
在此之前,我先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古代的萧、肖二姓,萧音xiāo,肖音xiào,属于两个不同的姓氏,绝对不能混淆。(一)古代的蕭、肖二姓,蕭音xiāo,肖音xiào,屬於兩個不同的姓氏,絕對不能混淆。由于肖姓之人极少,仅见于明代《万姓统谱》及其以后的某些地方志,其他的一般史籍及人名工具书均只有萧姓而未见肖姓。因此凡见到肖姓人名的,必须认真查检有关文献,原作“萧”者一律予以纠正。
(二) 在现代人名中,除某些少数民族存在肖姓(平声)外,汉族已基本上只有萧姓而没有肖姓(去声)了。(二) 在現代人名中,除某些少數民族存在肖姓(平聲)外,漢族已基本上只有蕭姓而沒有肖姓(去聲)了。因此凡媒体及书稿中发现肖姓人名时,都必须查核其是否为萧姓之误。原姓确为“萧”者,应一律予以纠正,不能再以“肖”代“萧”。文稿的作者自己必须搞清究竟姓“萧”还是姓“肖”,不应再模棱两可,长作糊涂人。作家在创作小说虚构人物时,也请一律取萧姓而不取肖姓。
(三) 对于历史上外国人译名中的肖、萧二字(一般在首位),一律根据权威人名工具书的规定,维持原状不变。(三) 對於歷史上外國人譯名中的肖、蕭二字(一般在首位),一律根據權威人名工具書的規定,維持原狀不變。如:肖邦、肖洛霍夫、萧伯纳等。而对现在或以后新出现的译名,则建议一般都译作“肖”,以便从形式上与汉族姓氏中的“萧”分流。
——原载《咬文嚼字》2008年第3期,署笔名曾史
【相關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