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談電視劇《清平樂》——《中國經學》第28輯編後記(節選)
彭林:談電視劇《清平樂》——《中國經學》第28輯編後記(節選)
彭林先生
……
庚子疫情期間,偶然發現一部名為《清平樂》的歷史劇,一掃以往電視片的上述種種戾氣,以淡雅清新的畫面,重現了北宋仁宗朝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平和高貴,文化內涵厚重,令人對儒家的治平之道有了全新的認識。
……
……《清平樂》中,趙禎與曹皇后閒談時感慨系之:“普天之下,最胡鬧不得的,便是你我二人。”自奉之嚴若此。
……
……《清平樂》中,仁宗稱贊范仲淹在朝議政,“從不揣摩上意,只說自己該說的話”,哪怕由此會觸犯小人、罷貶出京,亦義無反顧,“他的理想是要做無瑕君子”。……
《清平樂》展現的是“君臣共治”的治國氣象,絕非“封建專制”。王夫之《宋論》說:“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台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君臣共治”的理念,並非北宋獨創,其源蓋出自《尚書》。舜、禹即已悟出聖人不能獨理天下,必待賢臣輔佐乃成的道理。若以聖王為元首,則輔臣為股肱耳目,兩者一體,缺一不可。……
……
《清平樂》由“正午陽光”影視公司出品,近年佳作疊出,獲得社會廣泛好評,坊間有“正午出品,必屬精品”之說。可惜,我很少追劇,包括“正午陽光”的作品在內很少看過,這些評價是否屬實,無從置喙。但就我認真看過的《清平樂》而言,可以說是罕見的好劇。編劇對仁宗朝的歷史、人物、社會風情等都下過功夫,劇情與史書大體吻合,連太監張懷吉都是見諸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的人物。片頭的背景圖畫不落窠臼,大有耳目一新之感。仁宗龍椅背後插滿線裝書的鄴架,大殿內的隔扇、窗櫺、桌椅、擺件、茶點、庭院等,設計都很講究。服裝精美,祭服、朝服、燕服,皇后與嬪妃的服飾,復原度都很高,連小太監的衣帽都很得體。市井的點心,路邊的雜耍,酒肆的營生,都細緻復原;畫面很是賞心悅目,大宋文化氣象當如此!
佈景的文化意蘊濃厚,全劇匾額甚夥,而多能與劇情呼應,如“正身明法”“緯武經文”“懷瑾握瑜”“明德惟馨”“日乾夕惕”“藏修游息”“遠至邇安”“志誠高潔”“篤行致遠”“三省吾身”“垂拱而治”“東風入律”“沂水弦歌”“春誦夏弦”等,多與正德明志、禮樂修身相關,深獲我心。
劇中若干類似於“說教”的情節,水平之高,令人拍案叫絕。最精彩的一段是,范仲淹遭貶,外放到睦州,遇見一位原本在宮中掌管花木的官吏,因獲罪放逐至此,范仲淹感慨而作《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仁宗讀後贊美范詩,隨後指出,白居易是偶逢歌女,范仲淹則巧遇花匠,兩人都不免感慨橫生,情景雷同,而《琵琶行》在先,范詩在後,不免有模仿白詩之嫌;仁宗一語中的,其識見令人驚嘆。不料,韓琦一番評論,使詩評隨之顛覆:范詩看似模仿白詩,但境界則是大相徑庭:白氏聽歌女泣訴,青衫盡濕,悲嘆“同是天涯淪落人”,如此而已。范氏際遇雖與白氏相似,卻並不傷感,“謫官卻得神仙境”,豁達灑脫,而“不學爾曹向隅泣”一句,則是全詩點睛之筆,范氏愈挫愈勇,志氣更勝一籌。如此先揚、後抑、再揚的論詩,令人拍案叫絕,韓琦真乃范詩的知音!論詩名,范希文不及白樂天,而論品性情懷,則范希文遠勝白樂天,品評人物當如此。看劇而能得到學問的長進,這是其它影視難以企及的。
再如,后妃之德是儒家思想的要點之一。君王治國,需有安定的後宮,《史記•外戚列傳》亟言后妃之德與明君匹配之義,“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所謂“盛德”之君,是夫婦和合,內外兼治,陰陽匹配,相須相成。《清平樂》中的曹丹姝,出身名門望族,自幼飽讀詩書,賢良淑德,一朝選在君王側,而處處約之以禮,貴為國母,言談舉止,雍容雅致,為天下人垂範。因性格矜持,且無子無寵,久為官家冷落,但胸有大局,始終保持君后的尊嚴,與仁宗關係介於君臣與夫妻之間,而以忠君大臣為先。是古裝戲中難得一見的具備后妃之德的皇后,《毛詩序》說:“《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鄙見,編劇與演員對於后妃之德當有較深的探討與理解。
……
我建議研究生們看看《清平樂》,不是為消遣或追星,希望把它當作正劇與鏡鑒審視自己:你比較像片子中的哪一位?平素以士大夫自命者,尤其當內省反觀,儒學之於己,是否內化於心、外溢於形?如此,方不負編導的一番苦心。
……
【相關閱覽】
电视剧《清平乐》名字解诂及其他(27)
电视剧《清平乐》名字解诂及其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