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只:给康震教授上一课
樂只:給康震教授上一課
乐只:给康震教授上一课
我斷言“絕大多數語文老師、大學文學教授漢語文根本沒有入門,完全不合格”,居於兩個事實:第一,他們不懂創作詩詞文賦,不懂漢語文聲律。不會寫就不會教,只能紙上談兵;第二,他們不懂樂理,而獨體單音的漢語文跟音樂密不可分。
……我以康震教授講授李清照《夏日絕句》不合格爲例,附上我給孩子輔導這首詩的實錄,看看他們究竟缺少了什麼?
……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這首詩的詩體
這是一首失粘的格律詩五絕,首句平起不押韻,不是網上普遍認爲的古體詩。首聯其實是一副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平仄相反的對聯,類似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平仄律動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這是格律詩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二變格:平平仄仄平(正格)→平平平仄仄(第一變格)→平平仄平仄(第二變格)。第一變格常見,第二變格少見,且一般出現在首聯和尾聯的出句(上聯),如杜甫《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而李清照對句(下聯)也用了第二變格。
二、平仄如何“變格”
正常的平仄律動,就像西洋音樂的強弱律動一樣,永遠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兩個字一個音步、重音靠後,所以也可簡稱爲“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好像音樂的“嘭嚓嘭嚓嘭嚓……”已故北師大國學大師啟功先生形象比喻爲“竹竿理論”。打亂了這個律動,就是“變格”,如“平平仄仄平”變爲“平平仄平仄”,這種情況,跟音樂 “切分音”、“切分節奏”非常相像,這是漢語文跟音樂天然關係的又一體現。(略)
三、何謂“折腰體”
格律詩的平仄律動要求“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所謂“聯間相粘”,就是兩聯之間的第一音步必須平仄相同,否則就叫“失粘”,也叫“折腰體”。如李清照這首詩首聯對句“死亦”(仄仄),下一聯出句必須也是“仄仄”,而李詩是“至今”(平平),所以失粘。失粘不是什麼毛病,是格律詩一種詩體,王維、韋應物等等大詩人同樣出現。“失粘”其實是音樂的一種旋律進行結構,類似“起承、起合”,而不是“起承轉合”,A→B;A→C。李叔同歌曲《送別》A段,就是這個結構,大量通俗歌曲也是採用這個結構,這又是漢語文跟音樂天然關係的體現。
四、如何押韻
……
五、如何吟誦
……
六、步韻和譜曲
……
……
【相關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