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周勋初:孔子的“兴、观、群、怨”究竟何意
周勳初:孔子的“興、觀、群、怨”究竟何意
周勋初:孔子的“兴、观、群、怨”究竟何意
原编者按
“兴、观、群、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兴、观、群、怨”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提出“兴、观、群、怨”的诗学命题?历来解析的人,往往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与下文“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分裂开来解释,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
作者指出,孔子是一个热心参加政治活动的人,在仕途不得意以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他虽以“诗”为主要教材,但并不把它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而是通过对“诗”的教学,培养政治活动家。基于这样的要求,孔子是以“诗”对政治活动所起作用等方面为出发点的。这种把孔子政治文化思想,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的结果,就能得出更接近真理的结论。
本文作者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方面国内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他提出“兴、观、群、怨”的“古解”,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左传》襄公十六年)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