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民:试译“稠”“狐”“金”字的甲骨文
陳亦民:試譯“稠”“狐”“金”字的甲骨文
陈亦民:试译“稠”“狐”“金”字的甲骨文
120多年前出土的甲骨文,震驚了全世界,也讓我們中國人倍感自豪!以漢文字爲載體、數千年綿亙不絕的中華文化,向全人類展示了她問世時的風采;她從重新面世開始,就讓人們認識了她。她就像攝於幾千年前的照片,容貌、體態,都有著子孫後代的影子。她讓近現代人看到了祖先的生存、生產和生活狀態。她讓典籍中的神話和傳說變成信史。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行穩致遠,她讓所有的“拼音文字”都相形見絀!
甲骨文的破譯遇到了瓶頸。據《甲骨文字編》(李宗焜編著,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12年3月第1版)統計,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字,單字共計4378個,其中可釋者1682個,僅占38%強。
中國文字博物館於2016年10月28日發佈公告,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給予重獎。
我是一位做了40年教師的漢文字業餘研究者。自1993年以來,結合教學探索漢文字體系的認知規律,編著出一部《漢文字干支》,2013年由語文出版社出版發行。2015年5月捐贈給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發文說,該圖書是陳亦民先生潛心研究漢文字規律20餘年的學術成果,在漢文字研究領域觀點獨到,自成體系,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漢文字干支》一書是集漢文字應用與科研於一體,融漢文字傳承與創新爲一身的現代版《說文解字》。該書以常用3500個文字爲研究對象,提出了“漢文字”概念。
在編著《漢文字干支》的過程中,我盡可能地多讀一些漢文字學方面的書,參照《漢語大字典》和能看到的資料,對每一個常用字的字體,從甲骨文、金文,到篆、隸、楷、草,都依次開列在字頭後,以期讀者瞭解漢字形體演化的源流,更全面地認識漢文字的產生和發展。
看到李宗焜先生的《甲骨文字編》,知道了未被釋讀的甲骨文還有哪些。調動我的知識積累,試著對以下三個字做出釋讀。
圖1
1、稠
《甲骨文字編》第528頁,第1803號甲骨文10056(AB)(圖1)。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它的下部是“田”字中加四個點,應是“周”字;上部是“禾”字。這兩個字,在我編著的《漢文字干支》都已列入。下“周”上“禾”,組合在一起,應該是個“稠”字。
“稠”在《說文解字》的小篆字體中,就已是左右結構了。許慎的解釋是:“稠,多也。從禾,周聲。”當作了形聲字。這個甲骨文卻是上下結構的,田中長出稠密的禾苗,更直觀、更形象、更合理。它應該是個會義兼形聲字。
圖2
圖3
《甲骨文字編》第825頁,第2760號,並列3個甲骨文(04735(A7)、04736(A7)、04738(A7))(圖2),下部也是“周”,上部是結著籽實的莊稼。作者沒注明是什麼字。《甲骨文字典》(王本興編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第20頁有同樣的這個字:釋作“稠”(圖3)。這兩個甲骨文,哪個譯作“稠”更準確呢?我認爲是長禾苗的那個。農民只有在禾苗剛長出來的時候,才會關注它的“稠”或“稀”,加以調整。到了結出果實的時候,農民關注的該是“豐”或“歉”了。結籽實的表示的是什麼呢?用“周”做偏旁的字還有綢、調、雕、碉等,同籽實都搭不上邊。把它譯作“稠”也說得過去。有的字,甲骨文是有多種寫法的。
圖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著的《漢語大字典》,“稠”字頭後只有小篆體,沒有甲骨文、金文(圖4)。
2、狐
圖5
《甲骨文字編》556頁第1866號甲骨文(圖5),像犬拖著一條毛茸茸的長尾巴,這應該就是“狐”字。
這麼一個形象逼真的“狐”字,爲什麼前人沒破譯出來?
一是這個甲骨文只出現在22075(C3)這一片甲骨上,沒被人注意到;
圖6
圖7
圖8
二是甲骨文中已有 “狐”字,由“亡犬”二字組合而成。《漢語大字典》“狐”字後,有“存下三五九”和“前二·二七·五”,都是“亡犬”組成的甲骨文(圖6)。《甲骨文字編》560頁第1884號列出17個甲骨文(圖7)(10198正(A6)、10253(AB)、10254(AB)、10258(AB)、37362(A13)、37363(A13)、37471(A13)、37502(A13)、27901(B6)、28314(B6)、28316(B6)、28317(B6)、28318(B6)、28323(B6)、33364(B6)、屯0086(B6)、屯3074(B6)),也都由“亡犬”組成。《甲骨文字典》第64頁,有6個“亡犬”組成的甲骨文。(圖8)“犬亡”二字組合的“狐”字,應該是會意字,表示狐善於逃亡。與形聲的“狐”和會意的“狐”相比較,象形的“狐”應該出現得更早。但是,象形的“狐”,難寫;會意的“狐”,難認讀,都被淘汰了。
中國人信奉“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漢文字元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首先都來自於描摹實物,象形文抓住物體的最明顯特徵,用最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來,讓人們一目了然。所以漢文字的根基是象形文,它的最初形體多是甲骨文。有好多物體的名稱,都用形聲字了,這些字當初很可能是甲骨文。
圖9
《甲骨文字編》599頁第2016號就有14只金錢豹(圖9)(不一一列出其甲骨序號了),它們應該都是“豹”的初文。也許是太難以符號化了,後來才寫成了“從豸,勺聲”的“豹”字。
圖10
狗,古稱“犬”,“犬”(見於《甲骨文字典》138頁)(圖10),還做部首“犬”。“狗”字從犬,句(gōu)聲,句兼表義,是說狗尾巴上勾。狗是從狼馴化而來,狼和狗的形體很難區分,區別只在尾巴上,狗尾上勾,狼尾下垂。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犬”的尾巴有的下垂,有的上勾,難分是狼、是狗。蒙古語稱狼爲“犬”,只是聲調近乎去聲。這都透露出狼與狗的近親關係。“犬”是狗,也可能是狼。
3、金
“金”字的甲骨文,在《漢語大字典》《甲骨文字編》《甲骨文字典》中都找不到,這是有悖常理的。
“五行”學說是古代重要的觀念,:木、火、土、金、水,被解釋成是構成萬物的元素、其相生相剋被解釋成事物變化的本源。這五個字當然也就被選爲漢字的部首偏旁。這麼重要的五個字,甲骨文中應該是有它們的地位的。木、火、土、水,甲骨文中都有了。“金”也應該有,只是沒認出來。
當然,在“五行”中,金和金屬是最晚被發現的。但是,在甲骨文時代,中國人已經有了禮器、兵器在內的青銅器。
最早的“金”字,見於西周的“麥鼎”銘文。在《說文》中是這樣解析“金”字的:“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對字形的解析,爲在甲骨文中找到“金”字提供了線索。
圖11
圖12
《甲骨文字編》第439頁有第1430號“土”(圖11),1、羅列了27個甲骨文,都是地面上有一大土塊。2、第440頁又有10個甲骨文(09735(A6)、09741正(A6)、10344正(A6)、03298(A7)、06128(A7)、06413(A7)、06447(A7)、08776(A7)、09744(A7)、22048(乙4925,C3)。(圖12)不同的是,在“土”的左、右、上,多出二、三、四個“丶”。
圖13
圖14
《漢語大字典》把這兩個甲骨文都列在“土”字後。“前五·一〇·二”是地面上一個大土塊,“前七·三六·一”是大土塊旁有三丶(圖13)。《漢語大字典》的“金”沒有甲骨文,形體是從金文開始的(圖14)。
這些“丶”表示什麼呢?是小土塊嗎?不是,應該是同“土”有關系的、“土”以外的東西。“五行相生”,“土生金”。這些“土”以外的“丶”,應該是土裏發現的渾金,或是金屬礦石。這10個“土”加了“丶”的甲骨文,就應該是“金”字。
麥鼎銘文的“金”字,像兩丶邊有錘頭,表示采到了金屬礦石。
小篆的“金”字,在“土”字左右加丶,上邊加“今”字,表示讀音。
第1430號2部分的10個甲骨文都是“金”字,應獨立編號。
這三個字的釋讀,對不對呢?只有把它們放到刻有它們的甲骨中,與上下文聯繫解讀,才能驗證。這卻是我不能完成的工作。因爲我看不到刻有這三個字的甲骨。所以,我的這篇文章也不可能是《甲骨文釋讀成果科學論證報告》。這篇文章也沒有兩名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的推薦。
我並不不認爲,我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主觀臆測。
我把我試釋的幾點思考提寫出來,就是想爲釋讀甲骨文盡些微薄之力。我希望能遇到對釋讀甲骨文感興趣的同仁,能同我合作,能找到刻有這幾個字的甲骨或拓片;與我共同釋讀的這幾個字,帶入上下文加以驗證。如果驗證得以確認,也請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給予推薦。我願意同合作的每一個人分享成果,分享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悅。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