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趙子:吴梅村是《石头记》的原创作者
壹趙子:以茶爲鑰:大苦人吳梅村是《石頭記》的原創作者——在太倉「紀念吳梅村誕辰四百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壹趙子:以茶为钥:大苦人吴梅村是《石头记》的原创作者——在太仓「纪念吴梅村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引言:水落石出,吴梅村是原创作者
今天,在这里,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是时候了,是水落石出的时候了!
时间是保密的大师,小说是隐藏的艺术,但时间也是揭秘(解谜)的大师。今天,我要在这里宣布我的研究结论:我坚定相信,吴太史梅村先生是《石头记》的原创作者,或者说是主创作者,就是这位不断在自己的文章作品中,强调自己是史官,“伟业忝为史官”,自称国史氏、旧史氏、异史氏,被称作梅村太史的娄东吴梅村先生。
我们知道吴梅村是遗民,那么,遗民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或群体呢?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黄宗羲有过这样一个简短的定义,他说:“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我们的吴梅村太史也有一个定义,翻译过来就是,“遗民这一群体,是上天留下来的,记载历史传给当时,留给后人的,这样一批负责任的读书人。”
我归纳了二十一个成为《石头记》原创作者的必要条件,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先说一个。
作家要有生活的经历,自己的经验。这里,我先讲个故事,大家知道,老舍算是个大作家吧?据他的夫人胡絜青女士向一位记者介绍,大约在一九六零年代初,有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两会,会间毛泽东跟老舍聊天,毛泽东就说:老舍先生,我很佩服康熙皇帝,你看,他懂好几国外语,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而且执政时间最长,是难得的一代明君,你能不能写个关于康熙皇帝的剧本呀?老舍就回答了,说:“主席,您的好意我知道,但我没有进过皇宫,不知大臣们怎样接触皇帝,没有生活的体验,我写不了。”你看,老舍还是满族作家,他都不敢写清宫的东西。
作家的写作,来自生活的经验,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平民阶层,那怕是一般的大户人家,生活都差不多,是可以想象的,但要写皇宫可就不行了,就不能随便想象了。皇宫,那是什么地方啊?是大内禁苑,是禁地,是国家规章、皇家规矩集大成之地,如果不是在皇帝身边生活过,跟皇子皇孙交过朋友,不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凭想象写皇宫里的事情的。
读过《石头记》的读者,都可读出书里的皇家风貌,帝王气派,书中仔细描写了许多来自宫廷禁苑的礼仪规矩,如果不是有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这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们的吴太史梅村先生恰好正是一位进过皇宫,在皇帝身边生活过,又跟皇子皇孙交过朋友,又当的是史官。吴梅村先后在明崇祯朝、南明弘光朝、满清顺治朝为官,其官职基本上都是宫廷教师。有意思的是,他不仅为崇祯帝所赏识偏爱,也为顺治所看重与优待。所以,吴梅村对皇宫是极熟悉的,对正伪两朝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一、 宝黛的姓与槚
接下来,我要问各位,贾宝玉姓什么?姓贾;林黛玉姓什么?姓林。好了,看过《石头记》的朋友,都知道,宝玉黛玉俩是形影不离,俩一刻不能分离,还经常同床共眠。他们俩也不止是一见钟情,而是早就认识啦!这样,我们来做一个合并公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姓名相合相加,会成为什么呢?先看姓氏,贾和林合起来,成为了一个字:槚。这个“槚”是什么?在坐的诸位中,有做园林的吧?古时,我们鲁国王宫前,要树六槚。其实,槚就是茶树!这里,我要请大家看《茶经》。
在看《茶经》之前,我先要告诉大家,其实《石头记》就是一部茶书,可以说,无“茶”不成《石头记》。这些年,我们中国大陆,茶文化流行,进了茶艺馆,我们附庸风雅,就说,牛饮驴饮的,这可都是从《石头记》里来的啊!也就是说,自《石头记》公开面世以来,它就在传播茶文化呀!
我们还知道,日本有茶道,韩国有茶礼,它们都是从中国的唐宋时期先后传过去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三茶六礼;客来敬茶;一女不吃两家茶;茶至性不移,等等。说中国就是个“茶国”,也并不为过,而且十分恰当。早在二十世纪民国初期,就有有心者,如蒋介石的幕僚、深爱文史的陈布雷先生,还有古史学者任乃强先生,他们都考证认为,西方人称呼的“中国(China)”的最早本意,正是来自“槚”,是从藏人对“中国”的“甲拉”称呼而来的。藏人说的“甲拉”,本意即是“产茶之地”,而其对茶的“甲”的叫法,又显然是来自“槚”。数年前,云南藏学研究所所长王晓松先生,在深入汉藏茶马古道,实地考察研究之后,也认可这个说法。本人研究茶文化二十年,也深入西南各个原始茶区实地考察,结合语言、考古以及民族学,与杭州茶文化学者陈珲老师,共同提出了“原始茶文化”概念。以原始茶文化来辨析,我们的先人,在发明制陶之前,已经在吃包括可食的各种树叶在内的“原始茶”啦,所以,这“中国(China)”的本意,必应是“原始茶”无疑!也即,“中国”者,“茶国”也!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从朝廷的帝王,比如宋代徽宗,到民间的嗜茶者,比如明末清初的遗民杜濬,他们都曾经以“茶”来代指或暗指“中华”。自号“茶村”的杜濬,他还是吴梅村的密友,也所以,《石头记》的原创作者,其以“茶”来设谜并以“茶”来作留给后人“解谜”的线索,可知其必为深谙中华文化之真谛者。
《石头记》里,茶事多,茶字多,连贾宝玉的小厮都有两个茶名字:茗烟、焙茗。“茗烟”,茶气袅袅,馨香沁人;“焙茗”,用木炭竹笼或在地炕中烘干茶饼,全是古代中国的文化意象啦!有个统计,《石头记》一书,有二百六十余处写到茶,所以,打开《石头记》,是扑面而来的茶香,但这只是表面的,茶香之下是苦涩。所以,我说,一部《石头记》,页页苦茶味。《石头记》的作者,在其书里,提醒读者诸君要仔细品味儿,什么味儿?是茶味儿,是苦茶味儿。
我说《石头记》里的真味是“苦茶味儿”,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在《石头记》里,作者一共写了七种茶品名目。前八回中,是两个虚拟杜撰的“茶”名:千红一窟茶(第五回),枫露茶(第八回);后面是五个实有的茶名:暹罗茶(第二十四回至二十六回),同一回(第四十一回)中出现的六安茶和老君眉,接着是普洱茶也即女儿茶(第六十三回),最后出现的是龙井茶(第八十四回)。说明一下,第八回中出现的“枫露茶”,在第七十八回中又出现了一次。
你看,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茶”名,叫“千红一窟茶”,在它后面又跟了个“万艳同悲酒”。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对一位不识字的老百姓,就这么念,“千红一窟”,他必听成“千红一哭”。什么事情会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呢?《石头记》的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谐音加字义又含寓意的手法。
想一想,在古代的中国,是不是只有国家灭亡了,天下亡了,才会是举国共哭万民同辈呢!这里的“红”、“艳”,显然是影射中原的朱明皇朝。照顾炎武的说法,满清灭明是天下彻底地亡了,道德彻底的沦丧了。用吴梅村的话说,是维系天下社会正常运行的伦理与规范给全部颠覆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正人君子会被耻笑,当个贪官奸商能得尊敬。所以,是满清灭了南明,亡了天下,那做了奴隶的华夏儿女们,才会举国同哭万民同悲呀!做了奴隶,衣食不保,常常是风餐露宿,这又是一杯苦苦的“枫露茶”了。
当年金人金国(满清的祖先)灭了北宋,这是亡国,即使蒙元灭了南宋,仍然是亡国。章太炎在《讨满洲檄》中就愤言:“胡元虽虐,未有文字之狱。”满清以落后野蛮的原始文明强行要求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中原中华文明向其臣服,向其屈膝,不服就屠杀。这些年,我们中国大陆的影视剧和媒体,经常展示丑陋怪诞的满清的皇帝形象和画像,这哪儿有审美呀!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吧。大家都知道,宋代以文治国,有个不杀文人和朝中大臣的“祖宗家法”,据说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司马光就明确记载道:太祖皇帝不好杀,“(批曰)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沈括在其《梦溪笔谈》里,记载了宋代朝廷大臣的进见屈揖礼。这里的“屈揖”不是下跪,是弯腰作揖。照当时的朝中礼仪,九卿以下百官见宰相时,屈揖而入,宰相也作揖还礼,接着进茶,到上朝时则就坐。此情此景,如果有来自外邦的外宾在场,该是惊叹中华之礼仪之文明之先进啦!我们看宋代的绘画,皇帝和大臣常常是同处共坐,若朋友相会。再看明朝,明朝虽然是中原汉人皇朝中最差最不争气的一朝,但对待文人学子上,仍是后朝所不及。吴梅村的恩师黄道周于天启二年中进士不久,就被任命为经筵展书官,就是当皇帝的老师,讲授经史。按照当时的惯例,他要在皇帝面前用膝盖著地行走,但黄道周坚决不肯,已十七岁的天启皇帝及旁边的大臣、太监等竟容忍了这位书生高傲个性。黄道周这个举动,就是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恐怕也够得上是惊人之举啦!看看满清,到了乾隆时期,竟为了让远道而来的英国女皇的特使在觐见时,是双腿下跪还是单腿下跪,上上下下一争就是几个月,这还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吗?
二、 绛珠草的原型是山茶花
回到《石头记》里,书的开篇,作者写了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草。大概迄今有关“绛珠草”的原型,各种各样的说法十几二十几都有啦!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呢?也是茶啊!山茶花!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的较原始的茶树植物,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朵以红艳为上。在古代,又尤以鹤顶红和宝珠茶两品为文士所赏。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称赞道:“大如莲,红如血,中心塞满如鹤顶。”诗人张新(明代)的《宝珠茶》曰:“胭脂染就绛裙襕,琥珀装成赤玉盘。”可知,《石头记》的作者,以山茶花作林黛玉的原型,乃在寓意民族血泪也!另外,山茶花在中国的名花中,其花期是最长的,达数月之久!故而,山茶花又别称“耐久之花”、“不死之花”;它又是在冬天开花,于是又称其为“凌雪之花”,比如,宋代苏东坡就赞美山茶花为“岁寒姿”;明代沈周称红山茶是“雪中葩”、“冰雪心”,到了清代,人们赞叹山茶花是“与梅战风雪”“千古英雄血”(段琦《山茶花》)。而在中国古代文士的眼中,山茶花还是坚贞不媚与节操正气的象征。明末清初的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他与崇祯帝为叔侄关系,也曾以绘写意茶花画,来抒发其亡国之悲愤的。这里,我们又可知道,吴梅村作《咏拙政园山茶花》,也必有意涵隐其中也!
上面说了,《石头记》里,茶字多,那么,还有什么字儿多?魂字多,魄字多啊!《石头记》开篇的情节,是林黛玉北上贾府投亲,与宝玉相会,其实,作者写的这时的贾府是影射窃夺了明朝国柄的满清宫廷。贾宝玉的基本原型是传国玉玺——国家权柄的象征。关于贾宝玉是“国玺”,这早为石头记研究者,或者说是旧红学的一些学者如清末的孙渠甫、孙静庵等诸先生所解出,但未能明确是中国之玺还是异国之玺,是正朝之玺还是伪朝之玺。其实,这个国玺,是中国华夏的玉玺,其被异族伪朝所夺所有,则功能已伪,但玉玺本身属性则仍为中华。也即,它的外在属满清,它的内在是中华。
宝玉是国玺,黛玉是什么?山茶花,耐久之花,不死之花,血红之花,英雄之花,这是什么呀?这不就是魂魄呀!以魂魄来写人间,这可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不属意外吧。
不过,在《石头记》里,异样的描写还是多多的。比如,有拟人描写;更有大量的,而且是属于全书最多的拟物描写。在《石头记》里,林黛玉也被作为了仙鹤的形象:一摇一晃的来了!当然,还有其他动植物的形象。但作者也多次直接暗示,她是魂。书中描写她去看望宝玉捱打卧床的那段,宝玉是在“半梦半醒,恍恍惚惚”之中,看见黛玉来看他的,而听说凤姐来了,黛玉她是“连忙立起身来”,“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刚出了后院,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这是悄然而来,迅疾而去呀!这是魂呀!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了,贾宝玉是华夏国玺,林黛玉是华夏国魂,她是象征着华夏国亡之后,那些不甘屈服的,那些被迫做了奴隶的,那些为祖国献身的华夏儿女的魂魄呀!这时的宝黛相会,是华夏国玺与华夏国魂的相会,是华夏国魂和那被金人满清窃夺的华夏国玺的相会,是痛苦的相会!
从书中的描写,就是给黛玉安排睡觉的房间这个过程,已经暗示了宝黛相会之初即已同房共眠。这是作者在向读者暗示呀!相反,你看,后来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贾宝玉可是多么不情愿呀!贾宝玉的心是在林黛玉这里啊!
三、 吴梅村暗示读者要读《茶经》
说道这儿,我们是要看唐代陆羽的《茶经》啦。这《茶经》可是茶文化的经典,茶的“圣经”了。它的开头就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这是在唐代,陆羽归纳的当时我们中国人,对茶的五个主要称呼。大家看,这里的“槚”,我们把它拆分一下,不就是林黛玉的“林”,贾宝玉的“贾”吗?当然,这里的“林”,还有“国君”的意思,也跟殷末的比干有关。所以,作者选“林”姓,正是与宝玉的国玺身份的象征相匹配,中华文化之神奇之奇妙,于此又可见矣。
关于“槚”,这里,要从植物学和民族学上稍做解释。《尔雅》释木:“槚,苦荼。”就是苦茶树。用古越音念,“荼”音(sho)类“舒”。槚,这种苦茶树,是山茶科小乔木或乔木型茶树。目前,在中国云贵高原,也就是中国的西南茶区,尚有遗存。
难道《石头记》的原创作者,取这宝玉、黛玉的姓氏,竟会是从陆羽的《茶经》里“槚”取来的吗?或者,大家要问,就算你说的“林”和“贾”也许就是来自《茶经》里的“槚”,但这跟吴梅村有什么关系呀?我告诉各位,是,肯定有关系的。
这里,先要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中国的姓氏有那么多,比如,《百家姓》里,就好几百个。在古代,人们对姓氏极为重视,像武则天篡了大唐改国号为大周,就马上搞姓氏谱,把大周(武氏)列为第一。历史上,往往一改朝换代,就要先篡改历史,尤其是历代伪朝,更是如此。
这样,我就要问了,这么多姓氏,《石头记》的作者凭什么选了“林”和“贾”,作为代表了中国小说最高水平更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结晶的,这部小说里的两个并列第一主人公人物的姓呢?是随手拈来的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是作者精心的设计!
现在,就让我们看吴梅村的诗词吧。在吴梅村现存的约一千一百首诗词中,写到茶或与茶有关的,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有六十余首。当然,这是本人一次性找出来的,肯定实际的数量要超过这个数字。就在这六十多首写到茶的诗词中,直接写到茶神陆羽和他的《茶经》的,则多达十二次之多(如《读史偶述》、《送无锡堵伊令之官历城》、《赠陆孟鳧七十》),如果再加上间接写到的,如写到陆羽好友皇甫曾等,则几乎就是在给陆羽的茶道当解说员啦,这是不同寻常的。此外,吴梅村还在他的诗词文章及作品中,不断写到“荼苦”、“苦荼”,也就是“槚”。他还特别记下,一次在明皇宫中讲课毕,崇祯帝赏他月团贡茶,似乎有意显示他特别在意这“茶”。在他晚年,又在给儿子的临终公开遗嘱中,强调自己是“天下大苦人”,似乎也隐含了“苦茶之意”在里头。
想一想,吴梅村在他的茶诗中,不断地提到陆羽,重复《茶经》,直接间接地暗示“槚”,这是什么意思啊?这不就是在提醒读者要去读读《茶经》吗?作为读书人,是应该博览群书的啊。
显然,吴梅村是在暗示,读了他的诗词,他的茶诗,并且读了《石头记》者,能留下印记,将两者(林、贾与槚)联系起来,从而,让有心研究者找到破解石头记谜团的线索!这是本人找到的一条对应。事实上,自清末迄今,有心的研究者,找到的吴梅村的诗词及作品中,与《石头记》里的人物、情节、事件及描写手法,乃至语言风格、运笔习惯,等等,差不多有上百条这样的对应啦!难道这不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四、 暹罗茶
接下来,我们继续认识《石头记》书中所提到的茶名,暹罗茶是第一个出现在书中的实有的茶名。这里先放一下。后面的是六安茶和老君眉,普洱茶也就是女儿茶,龙井茶。
六安茶,这是从地名上来的。六安这个地方,古时还有个名称叫盛唐县。老君眉,这是从茶的形制上来的,这种茶产自今天的福建北部,就是闽北,这里是北宋的贡茶基地。普洱茶也就是女儿茶,这茶是产自云南的,“普洱茶”这个汉语记音名称,其文字记载始于明末清初。龙井茶,产自杭州。清宫的饮茶习惯是,冬喝普洱,夏喝龙井。原来,这些茶名的后面都是些朝代啊!
在《石头记》里,元春省亲回宫之后,又特别赠送了礼物给她的弟弟妹妹,其中给宝玉的是一只茶筅,这是个茶道用具,现在日本茶道还在使用。为什么要送个茶筅给宝玉?什么意思呢?这是让读者往北宋末年、往宋徽宗上相联系。北宋末年,斗茶兴盛,斗茶,唐代叫茗战。北宋末年的第一斗茶高手就是宋徽宗!徽宗擅长茶艺,自称茶魁,兴致高时经常为大臣们设茶宴演茶艺,他还写了《茶论》,其学术地位仅次于陆羽的《茶经》。斗茶,茶艺,其中使用一个重要的茶道用具正是茶筅!这茶筅,也是由宋徽宗给完善定型的。莲花不可褻玩,茶也不能尽玩。宋徽宗玩茶亡国,这个教训似乎被后来的明朝开国之帝朱元璋所汲取,罢团茶,倡散茶,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啦!
灭北宋亡徽宗者,谁也?正是灭明朝的满清祖先金人大金国!由此,《石头记》的作者,其写作意图已可见矣。
再认识一下暹罗茶吧!暹罗茶是作者在《石头记》书中,首个引入的非虚构的现实中实有的茶名。作为茶的祖国和品茗大国的华夏中国,历朝历代,名茶无数,作者何以要在书的前半部分,将这现实生活中即使在嗜茶懂茶的人中也缺乏“知名度”,且又是“外国”的“暹罗茶”,作为实际存在的茶名而要首先并且是重点作了铺陈,引入他的书中呢?而对于极普通的读者,大约就会对这茶名感到有些古怪啦!显然,这是作者巧作安排,精心设计,他是让读者去了解暹罗国。
这几年,我们大陆老百姓可以尝到水果皇后榴莲了,榴莲产自泰国,泰国原名就叫暹罗。历史上,暹罗国与华夏中国一直关系密切,且从《明史》的记载来看,这“暹罗”和“暹罗国王”之号,还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封。一直到南明覆亡的时候,暹罗国都是支持明朝的。再看“暹罗”(“泰”)这个古泰语的本意,“暹”(“泰”)的本意中,一个是“光明”,还有一个是“自由”。大家知道,与“自由”相反的,正是“囚牢”,作者这是以“自由”相对“囚牢”,以华夏“天堂”相对金人(满清)“地狱”。试想,自己的国家亡了,沦为异族政权下的奴隶,此不正天堂变作地狱了吗?!
不仅如此,在古暹罗国,还有个重要的王室祭祀仪式,就是祭拜先祖先神之灵的仪式,是在五月初三日,当然是暹罗曆,也即古泰曆了。《石头记》是写华夏中国的,那么,夏曆的“五月初三日”,这个日子,又意味着什么呢?《石头记》书中明写薛蟠的生日是“五月初三日”,《石头记》书中的薛蟠,其影射的现实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引满清入关的叛明降清的千古罪人吴三桂!
让我们看看明清之交的明崇祯十七年(也即清顺治元年)的夏曆“五月初三日”这天,都发生了什么?首先,这天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所率清兵正式占据明都北京的日子(《甲申传信录》),而且多尔衮当即令兵部传檄发布薙髪令,不止使华夏中国亡国,且使华夏被以夷变夏,甚而人民的心灵彻底扭曲即由此开始!这一天还是本为明臣,为明朝即华夏中国征战的吴三桂转而为满清效力征战的日子。本来吴三桂打的旗号是借清兵灭贼(李自成),又向北京城的居民发出文告,要重建明朝,但狡猾阴险也很明白时势的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不让吴三桂先入北京,而他亲率清兵抢先了一步,这样明都北京就成了它新主满清的了,否则就是“客兵”。而在此关键时刻,吴三桂不是向清兵发难,而是选择了个人私欲,惦记着陈圆圆,率军追击李自成,于五月初三日这天,在京西南的定州与李自成军决战并大破之,这就使他的身份彻底转变了,由复中国之将,变成灭华夏之帅,性质变了!另外,夏曆“五月初三日”这天,南明福王监国于南京(《弘光实录抄》),但南明是个短命之朝,且所施朝政几无可取,所以,这个日子仍然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
夏曆“五月初三日”的这个日子,可是真不寻常啊!《石头记》的作者如此用心隐写它,强调它,必是因为了它的刻骨铭心!对于当时忠贞爱国的华夏儿女,尤其是士大夫来说,这是个最屈辱的日子!这是个天崩地坼天塌下来的日子!
那么,也由此可以知道,《石头记》的原创作者或者说主创作者,必是当时之人,必是亲历了这些事件者!而吴太史梅村先生正是一位亲身经历者。
五、《石头记》是一部“史记”
从上述所讲的,我们可以知道,《石头记》是写历史的,是一部“史记”。说明一下,本人曾于二零零四年,绘制了“《石头记》写史核心主干示意表”。关于《石头记》即是“史记”这一点,我们从书的开篇,作者在交代提示原创作者和参与者以及书的几个别名的那段话里,也可以品味出来。这段话是:
因有个空空道人……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段话可以简单意译成这样:
读者诸君,你看,华夏中国的历朝历代的历史都已发生,都成了史,尤其是我们作者,刚刚亲身经历了天塌地陷的明清嬗代,主创者又身仕两朝,知道内幕,这些都需要我们本就是做史官的来好好总结一番,记述下来,以传给后世。可怎么写呢?怎么传呢?现在可是个不能说真话讲真事的文网紧密的时代呀!还好,我们找到了方式方法,就是以小说言情的表面形式而巧妙写成明清嬗代以及华夏中国兴衰史的一部“史记小说”。所以,这部书的基本部分就是一部“华夏史记”!为了保护我们作者,也是决定要使这部书能瞒过满清统治者,在其眼皮子底下,顺利流传下去。主创者精心设计,巧妙掩饰,运用了烟云模糊之手法,拟人,拟物,都使用上啦!于是,这部书就写出了好几个掩饰的侧面,并按照其内容,各取书名。比如,影射满清顺治朝的,我们以“情僧”来作掩饰;影射明朝的,我们以“红楼”来掩饰;影射明清嬗代之际天下巨变的,我们以“风月宝鉴”书名来掩饰;影射中国历朝历代的,我们以“金陵十二钗”书名来掩饰。当然,为了配合这种掩饰,我们就表面上精心描写了与书名相照应的故事和情节,比如,国族来历、男女情恋、风花雪月、琴棋书画、吃饭穿衣、僧道命理、仕途官场、巨家高宅、草民凡夫,等等,能写到的都写到啦!可以想见,这部与以往任何小说绝不相同而有极大开创风格的奇书,必定会引人入胜,达成我们的意图。最后,我们为了让后人读懂这部书,就不得不再次向读者诸君提示,这部书主要是以我们的历史观和识见来记述总结华夏中国历史的!
关于“曹雪芹”、“曹雪芹先生”这个书中前后出现了两次的“作者姓名”,或者是作者的身份提示“代码”,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曹雪芹”三字以及“曹雪芹先生”这作者身份的暗示,其中隐含了这样的意思:书的作者身份和创作缘起为,他是一位身在曹营心向汉的史官,为雪中华国灭且天下亡之奇耻大辱,戴罪立功,而下了极大苦心来创作这部书,也把这部书当作一份礼物,向中华母亲以献芹意!
归纳分析一下,“曹雪芹”、“曹雪芹先生”者,乃是一位史官,且身仕两朝,并且做过宫廷教师,对中华国灭刻骨铭心,是一位文学大家,文笔非常,胸怀更是非凡。那么,他会是谁呢?至于书中的那几个与作者相关的“姓名”,其实,都是烟云模糊的写法,都是《石头记》这部书的构思创作小组及其参与者的“代号”,而主创者正是我们娄东太仓的文笔非凡的吴梅村先生。
讲到此处,我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迟到的大会!这也是与毛泽东有关系的。一九**年八月十八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对一批“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讲了一大段有关“红学”的话,其中说到:“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党史文汇》,二零零五年,第十二期)
就红楼梦研究来说,毛泽东的这段话,正好说倒了!事实上,在红学诸家中,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比较对一点,胡适的看法是不对的。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毛泽东的话就是最高指示,等于是给大陆的红学研究戴上了紧箍咒!于是,大陆红学就遵守着毛的指示,沿着胡的道路,越走越远,但走了几十年,绕了个大圈子,又回到蔡元培的旧红学上头了!也就是蔡元培在其《石头记索隐》的开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这段话,可谓红学诸论中,最精辟之言,也是最有价值的一段论述,开启了红楼梦研究,也即“石头记学术”的正确之途。
最后,我想了一句打油诗:辛辛苦苦六十年,二零零九金仓前。真诚祝愿我们太仓,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学术的六国码头!
谢谢各位!
相關鏈接:
四川省:2019紅樓夢學術研討會暨罨畫池紅樓夢演藝項目論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