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奇葩证明】司法部部署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
来源:司法部微信、人民日报政文
司法部印发《司法部关于印发开展
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经国务院同意,司法部日前印发《司法部关于印发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作出部署,选择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3个省(市)和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5个国务院部门开展试点工作。
《通知》明确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确定告知承诺适用对象;二是规范告知承诺工作流程;三是加强事中事后核查;四是探索失信惩戒模式;五是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司法部关于印发开展证明事项
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司法部
2019年5月7日
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工作目标。
试点地区、部门确定试点单位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证明事项,进行告知承诺制试点,推动形成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预期合理、各负其责、信用监管的治理模式,进一步从制度层面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通过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标准和规范。
二、试点范围
根据试点需要和有关地区、部门工作基础,确定在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3个省(市)和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5个国务院部门开展试点。试点省(市)可以在本地区全面开展试点,也可以选择个别区域作为试点单位进行试点;试点的国务院部门可自行确定具体试点单位。除直接涉及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直接关系公民人身、重大财产安全的证明事项外,试点地区、部门根据实际确定实行告知承诺制试点的证明事项并向社会公布。
三、试点任务
本方案所指证明,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依法向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申请办理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事项时,提供的需要由行政机关或其他机构出具的、用以描述客观事实或表明符合特定条件的有关材料。本方案所指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是指行政机关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以书面(含电子文本)形式将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证明义务和证明内容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条件、标准、要求,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索要有关证明而依据书面(含电子文本)承诺办理相关事项。
试点单位要按本方案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确定告知承诺适用对象。除试点单位确定必须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外,申请人可自主选择是否采用告知承诺替代证明。证明事项可以代为承诺的,要有申请人的特别授权。申请人有较严重的不良信用记录或曾作出虚假承诺等情形的,不适用告知承诺制。申请人不愿承诺或无法承诺的,应当提交法律法规要求的证明。
(二)规范告知承诺工作流程。试点单位要科学编制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工作规程,修改完善办事指南。对实行告知承诺的各类证明事项,按照内容完备、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制作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书面告知的内容应包括办理事项的名称、设定证明的依据、证明的内容、承诺的方式、虚假承诺的责任等。书面承诺的内容应包括申请人已知晓告知事项、已符合相关条件、愿意承担虚假承诺的责任以及承诺意思表示真实等。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要在试点单位对外服务场所和部门网站上公示,方便申请人索取或下载。试点单位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明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尽职免责、失职追责机制。
(三)加强事中事后核查。试点单位要针对试点证明事项的特点,分类确定核查办法,明确核查时间、核查标准、核查方式等。试点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通过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内部核查和部门间行政协助等方式对申请人的承诺内容予以核实。确需进行现场检查的,要优化工作程序、加强业务协同,避免检查扰民。
(四)探索失信惩戒模式。依法建立申请人诚信档案和虚假承诺黑名单制度,加强信用社会建设,不断营造守信有激励、失信必惩戒的社会氛围。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承诺办理有关事项的,依法撤销相关决定、给予行政处罚。对于经查实承诺不实的,要追究有过错的单位或个人的责任。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加强跨部门联动响应,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五)强化风险防范措施。试点单位要加强行政指导,强化告知和指导义务。对核查难度较大以及社会广泛关注的事项,探索建立告知承诺书公示制度,鼓励申请人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行政机关依据申请人不实承诺办理的事项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梳理工作环节重大风险,制定防控措施。
四、工作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试点地区、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试点单位,编制试点事项目录,细化任务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并于2019年5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司法部。
(二)组织开展试点。试点时间为半年,试点地区、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开展工作,确保完成试点任务,取得工作实效。
(三)总结经验做法。试点地区、部门要在2019年11月底前,对本地区、本部门试点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建立的制度和规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报司法部。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试点地区、部门要高度重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原则目标、试点任务和工作步骤,精心组织实施。试点地区要明确开展告知承诺制试点的牵头单位,落实责任,做好组织协调和考核管理等工作。司法行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鼓励探索创新。试点地区、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深入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标准化规范化,完善行政协助制度、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要广泛收集群众和企业对试点工作及成效的评价意见,持续改进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做好考核评估。试点地区、部门要制定试点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加强督促指导,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成效纳入改善营商环境评估。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司法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交流、通报试点进展情况;试点工作结束后,研究提出全面推广试点经验的意见。
答记者问 | 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情况如何?答案在这里!
那么,近一年来,司法部和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情况如何?5月14日下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向大家介绍了证明事项清理情况,并答记者问。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局长赵振华陪同发布。
人民日报记者:能否进一步介绍一下证明清理的范围?在清理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介绍一下?
答:“证明”主要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等事项时,需提供的由其他单位出具的有关材料,用于反映客观事实,或者表明申请人符合特定条件。
这次证明事项清理的范围主要包括各地区、各部门通过规章、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以及无设定依据的证明事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证明事项也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确应取消的,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取消。
这次清理的证明事项主要涉及五类证明:
一是对法律事实的证明,如身份证明、出生证明、死亡证明;
二是对法律关系的证明,如亲属关系证明、婚姻状况证明;
三是对资格、资质、能力或水平的证明,如职称证明、培训证明;
四是权利归属证明,如住所、办公地点、检测场所使用权或所有权证明;
五是其他客观状态的证明,如备案证明、验资报告、收入证明、住房公积金提取证明等。
截至2019年4月底,各地区、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13000余项。其中,各地区取消证明事项共12000余项,各部门取消证明事项1100余项。此外,各地区、各部门建议取消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证明事项300余项。
在证明事项清理过程中发现一些典型案例,例如,民航从业人员入职和办理相关控制区证件时需经过背景调查,此过程中需要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而部分公安机关只能出具无犯罪证明,不能开具无违法证明。中国民航局经研究,决定修改制定的《民用航空背景调查规定》,不再要求提供“无违法”记录证明,改由当事人自行诚信申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下一步,司法部将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试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是指行政机关在办理有关许可登记等事项的时候,以书面的形式将法律法规规定证明的义务或者证明条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然后申请人书面进行承诺,已经符合这些条件、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愿意承担承诺不实的法律责任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不再向他索要证明,直接予以办理。之后,行政机关通过核查、网上信息互联互通来审查这些条件,这就是告知承诺制的基本内容。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老百姓到行政机关跑腿,还要到其他机关开具证明办事的麻烦,大大节省了老百姓和企业办事的成本。
请查收,证明事项清理成绩单来了!
一段时间以来,“奇葩”证明、重复证明、循环证明等成为老百姓办事的烦恼。去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
如今,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情况如何?今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证明事项清理情况,成绩单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亲属关系证明、公民身份证明等
是群众投诉集中问题
截至2019年4月底,各地区、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13000多项。其中,各地区取消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证明事项400多项、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11000多项、无依据的500多项;各部门取消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1100多项。
去年9月,为接受群众对地方和部门设立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的投诉,找到涉及群众利益的堵点、痛点,司法部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正式开通“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群众可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对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各类证明问题进行投诉。
截至2019年4月底,平台共收到关于证明事项的有效投诉件1221件,其中已办结1109件,112件正在办理中。
“在已办结件中,地方和部门取消、纠正不合理证明495件,抄送国务院部门参考25件,经研究,需要保留有关证明事项并向当事人解释原因的有589件,当事人均表示满意或理解。”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介绍,从已办结的数据来看,群众投诉主要涉及亲属关系证明、社保相关证明、户口相关证明、公民身份证明、医保相关证明、婚育状况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死亡证明、小微企业证明、公证相关证明等。”
往期文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承包人停(窝)工损失的赔偿问题
往期文章:最高法案例:公司与股东之间,存在大量频繁资金往来,可导致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附承担连带责任的14种情形)
往期文章:如何处理刑事案件“雷同笔录”问题?
本号法律支持:姜效禹,山东烟台人,从事法院工作十六年,现山东智峰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微信号:sdyt86,立足烟台诚交各界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