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通:律所跟律师签了合同缴了社保,法院判定不是劳动关系
法官和律师的共同点都是从事法律工作,但不代表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法律规定,他们自身遭遇的生活工作问题,也未必都会受到依法对待、依法维权,他们也会跟普通市民一样,遇到他们一生中最重要且最艰难的时刻,必要时需要求助法律的最终裁决获得救济。有时,平日里鼓励别人维权、为别人法律问题出谋划策的他们,涉及自身问题时,反而纠缠不清、缩头畏尾了。
近段时间的公开报道中,我们看过,河南某法院的法官群体,为了主张开发商收了房款拖了数年不建成交付房屋的集体通过媒体维权,广东某实习律师,主张当地律协收费没有法律依据考核通过主观随意诉诉至法院等等,都是法律人自己遇到的法律难题。
其实,发生在法律人身上最有代表性的维权难,是律师与律所之间究竟是不是劳动合同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不时有律师向律所发起法律冲锋,要求确认与律所之间是劳动关系,奈何各地法院裁判标准不一,有的认定是劳动关系,有的不认定是劳动关系。用微信群里某律师的话说,这个问题的法律认定,完全成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发生在律师、律所、法院、法官这个最需要讲法律的群体身上,真的是法律的悲哀。自己昏昏,怎么能令人昭昭呢?
所谓的提成律师,是指律师跟律所签订案件收取的代理费提成比例,扣除上交律师一定比例及缴纳税费之后,剩余的一定周期进行结算归律师所有的计酬方式。同时,按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的要求,律师要跟律所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建档管理,以律所为用人单位缴纳社保费用。社保费用人单位及个人承担的支出,有的律所规定,由律师个人全部负担,有的规定由律师负担。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都是来自律师的法律服务收费。
判决书里,法官认为,虽然专职律师形式上由律所对外签订委托合同,但实质上业务由律师自行承接,委托事项、内容、权限、费用、期限等内容均由原告与客户自行商定,并不受律所管理、控制,未体现劳动关系中职务性的特性;虽然律师出具的法律手续上标明“律师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服务是受律所的工作指派”,但并非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工作指派;虽然律所对律师的管理是律师法及行业行为规范等宽泛的规范性约束,但并非单独的用人单位工作纪律或规章制度;律师获得的报酬来源于当事人支付的代理费的分成约定,不具有劳动报酬稳定性、周期性特征。所以,判决提成律师与律所之间不是劳动关系,驳回了律师向律所主张劳动待遇的诉讼请求。
细观这份判决书的法律说理部分,法官大量使用了“虽然......但是......”的说理方式,并且回避了律所作为用人单位、用工账户为律师缴纳社保“五金”这一法律事实,也没有引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通篇都是“法官认为”。总结起来就是,虽然提成律师对外是以律所名义签订合同,是受律所指派从事法律服务、从律所结算领取劳动报酬、接受律所业务管理,但是,因为律师自由程度太大了,领取的报酬都是自己挣的,不管法律规定如何、对外形式如何、社保部门的用工形式如何,法官就是认为不是劳动合同关系。
让我们看看法律法规是如何明确规定的吧。
往期文章:又一地级市律协会长被查,此前被人举报一天内花费1280万元拿下41套房
往期文章:那位不满上级施压开枪自杀的法官再次自杀:“我宁愿死也不要无尊严地活着。”
往期文章:“法制史穿越版”的刑事裁定书:贪污罪发回重审四十年后,法院准许检院撤诉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