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法案例裁决:预期收益可否要求违约方赔偿?

烟语法明 2022-04-29


一方的违约行为导致对方预期经营利润的丧失,是否属于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案件索引

裁判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裁判案号:(2017)最高法民终736号
绵阳兆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石嘴山市登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


裁判规则

1.因登峰公司违约致使双方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目的已不能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四款《投资合作协议》应予解除。

2.涉案项目尚未竣工,也未销售完毕,存在着未来市场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不能确定等客观因素,将来既可能产生利润,也可能会造成亏损,兆源公司提出一定会产生利润只是根据其猜测,并无证据证明其主张。兆源公司提出的“假设开发法”,也只是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将来可能产生的利润作出评估,并不能据此确定将来该项目一定会产生利润。要求以可能产生的利润作为认定损失的依据并据此确定违约责任,没有法律依据。


案情简介
登峰公司有两处案涉土地(有土地证),但无开发资金,2012年9月18日,兆源公司与登峰公司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在《投资合作协议》中约定的利润分配方式为:按登峰公司于2012年8月9日在石嘴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股份比例进行分配,即王永平占46%,向友全占27%,王加强占25%,冯家云占2%,向友全、王加强、冯家云系受兆源公司委派而持有登峰公司股份。
兆源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登峰公司转款2000万元。登峰公司于2012年8月9日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将股东变更为王永平、向友全、王加强、冯家云之后,因登峰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永平假冒签名致使另案生效判决认定向兆源公司委派的向友全、王加强、冯家云转让股权无效,三人丧失了登峰公司股东身份,兆源公司已经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利润。
兆源公司认为由于登峰公司的违约行为,致使《投资合作协议》无法继续履行,遂起诉至请求:判令解除兆源公司和登峰公司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登峰公司赔偿兆源公司可得利益损失5400万元;各项诉讼费用由登峰公司承担。

法院认为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登峰公司应否向兆源公司赔偿5400万元的可得利益损失,兆源公司作为要求登峰公司赔偿其可得利益损失依据的涉案项目预期可得利润应否进行司法鉴定。

兆源公司与登峰公司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有效合同。兆源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登峰公司转款2000万元,履行了支付投资款的义务。双方在《投资合作协议》中约定的利润分配方式为:按登峰公司于2012年8月9日在石嘴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股份比例进行分配,即王永平占46%,向友全占27%,王加强占25%,冯家云占2%,向友全、王加强、冯家云系受兆源公司委派而持有登峰公司股份。登峰公司于2012年8月9日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将股东变更为王永平、向友全、王加强、冯家云之后,因登峰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永平假冒签名致使另案生效判决认定向兆源公司委派的向友全、王加强、冯家云转让股权无效,三人丧失了登峰公司股东身份,兆源公司已经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利润。
因登峰公司违约致使双方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目的已不能实现。一审判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规定,判令解除《投资合作协议》是正确的。

关于登峰公司应否向兆源公司赔偿可得利益损失5400万元的问题。
兆源公司仅根据其推断认为整个项目开发销售后将会产生大概1亿元的利润,再按照兆源公司在《投资合作协议》占有54%股份的比例,故而主张其可得利益损失为5400万元。但涉案项目尚未竣工,也未销售完毕,存在着未来市场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不能确定等客观因素,将来既可能产生利润,也可能会造成亏损,兆源公司提出一定会产生利润只是根据其猜测,并无证据证明其主张。兆源公司提出的“假设开发法”,也只是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将来可能产生的利润作出评估,并不能据此确定将来该项目一定会产生利润。要求以可能产生的利润作为认定损失的依据并据此确定违约责任,没有法律依据。

一审法院是在依据可能产生的利润确定损害赔偿责任缺乏法律依据的基础上认定无法对兆源公司提出的预期可得利润进行鉴定的,并无不当。一审法院多次向兆源公司释明其还享有要求登峰公司返还2000万元投资款的权利,但兆源公司拒绝变更诉讼请求,除向一审法院诉请解除《投资合作协议》外,只请求判令登峰公司赔偿兆源公司可得利益损失5400万元。故一审判决认定兆源公司主张由登峰公司赔偿其可得利益损失5400万元的证据不足,不予支持,是正确的。

综上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律依据
1.《合同法》第97条: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2.《合同法》第94条第四款,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3.《合同法》第113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实务要点

1.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法院判决确认一方违约,却仅判令解除合同,而没有就赔偿事宜,也就是解除合同之后的法律后果进行处理,违背了最高人民法院将本案发回重审的初衷和相关法律规定,是错误的。

2.预期可得利益损失须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特点。

3.各地法院对于预期可得利益损失裁判标准并不统一,包括:

①合同无效的,不得主张预期可得利益损失;
②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预期利润实现的因素,预期利润的产生不具有必然性,则不予支持;
③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当地定额中的利润率确定预期可得利益;
④发包人就涉案工程设定合理最低参考价的,最终中标价超出该参考价的部分即为发包人默认的利润,合同因发包人原因解除的,发包人应当赔偿承包人签订合同的预期可得利益损失;
⑤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投标文件中载明的利润,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兼顾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酌定承包人的预期可得利益损失;

⑥除直接损失外,当事人还存在可得利益损失。该项损失并非当事人按计划投产后获取的利润,而是当事人无法及时使用建成的房屋产生的损失,金额上可以参照同期同地段的房屋租金确定。

来源:法务之家


       往期文章:指导案例第1398号:村委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应当具体分析


       往期文章:最高法院裁判:经销商承诺“假一罚万”,法院能否如实判赔?


       往期文章:最高法院再审裁定:惩罚性十倍赔偿以实质危害为判断标准


       往期文章:最高法院裁判:身份证地址与社区出具的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如何确定居住情况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