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有一些赶海主播造假,他们至少两个人一组,捡的都是个头很大的海鱼、海螺、螃蟹,忽悠的全是小朋友或者不了解海边的内地人。”接到市民反映,记者起先判断是偶发事件,可经过近一周走访调查发现,假赶海岂止市民提及的一起,可谓已经“风靡”全国,成为不少户外主播的新流量密码,甚至有的主播账号凭此坐拥粉丝数百万,在赚取眼球吸引流量、赢取打赏的背后,实为带货营销,甚至形成了产业链。“大姐让家人们点点赞,然后就看见大哥从旁边的水桶里拎了两条八带,放到大姐前面的水洼里。”今年2月13日发生在青岛海边的一幕,恰巧被网友拍下来发到了社交平台,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终于知道那些赶海主播是怎么赶海了,前面有人放,后面有人抓,配合得天衣无缝,真是默契。”无独有偶,近日,青岛市民王女士也向记者反映,她在海边游玩时,看到不少主播在进行虚假赶海直播。这些人“圈占”了一大片礁石区,还有专人清场,不让外人靠近。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市民王女士提及的海边,碰到兴致索然的市民朱先生一家正准备离开。让朱先生产生不快体验的是,以前他和妻儿经常来这里的礁石区赶海,“这几个月不行了,一过去就有人劝我们离开,不让靠近,我看他们是在搞直播。”5月17日,记者远距离拍摄到,一名男子正在往海边礁石区放置大螃蟹。根据朱先生指引,记者走近礁石区,远远就看到有人在搞直播。他们两人一组,共4组,每人手里都拿着一部手机。“太棒了,直播间破千人了。”一名直播男子亢奋的声音传来,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从脚下的礁石丛里捡拾着什么。记者继续靠近,没想到,刚前行了十几米,一名中年男子就挡在了记者身前,“我们在直播呢,你到别的地方玩吧。”这边不让走,记者又试图去别处探访。没想到,每组直播区域都有专人负责“清场”。在接连吃了“闭门羹”后,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记者决定改日再来。5月12日傍晚,记者再次来到这片礁石区,有两组人正在做直播。记者尝试靠近其中一组,一男一女的直播搭档。夜色渐暗,男子打开了头灯,右手从一块礁石下摸出一只大螃蟹,左手的手机对着螃蟹,说着什么。随后,他不断地捡拾各色海鲜,身旁的桶里已经有了不少收获,有海螺、海星、螃蟹,还有各种大鱼。那名女子看似助手,在他周围来回地踱步。搭档直播,她负责清场,小声提醒记者离开。记者继续往前走,遇到两名刚刚被劝离的游客。一名游客说,“我看到了,一个人在前面放,一个人在后面捡。还有的在直播前就把海鲜放好了,然后去捡。那个主播刚抓到一条大鱼,又逮到一只大螃蟹。要不谁爱看他在海边干转悠!”5月17日,记者远距离拍摄到,一名男子正在往海边礁石区放置大螃蟹。那做直播咋还怕人现场围观呢?这位游客分析,这些主播一是怕自己提前放置的海鲜被人捡走,再一个是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假行为被近距离拍下来发到网上。记者又来到另一组直播者附近,共有4人在做着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将事先准备的海鲜“藏”好。见来了陌生人,一名男子对记者又是同样的一番劝离。等记者再次回到先前那对男女搭档直播的地方时,他们正在夜色中清点海鲜,男子发现有只螃蟹找不到了。“做演员也不容易……”“那可是。”记者借机同他们闲谈起来。“咱在哪个平台播?”“基本上都有,哪个平台给流量就在哪个平台播。”“我看那边也有人在直播。”“那边跟我们是一块的,都是一个公司的,30多个人。”“都是在这里拍?”“不是,往东边也有我们的人,晚上流量大,有的还没过来呢。”直播完了,这些海鲜是带回去当晚餐吗?男子说,他们有专门的大池子,回去后就把海鲜放回池子里养着,第二天带来继续“表演”。当然,死亡的海鲜属于正常损耗,他们会及时“补货”。调查发现,在从事赶海直播的群体中,除了像记者遇到的公司团队化主播,也有“单打独斗”者。问及他们的平台账号,竟没有人愿意推介透露。5月13日上午11时许,记者第三次来到海边礁石区。此时,一名男子正在为直播做准备,距他五六米开外,一名女子正在布放螃蟹、海螺、黑头鱼等海鲜。记者佯称生意不好做,也想干直播,跟女子攀谈起来。“直播好干吗?”记者询问,这名周姓女子回答,“现在黑粉很多,主要是当地的,这东西没有必要说破。就像我老公,知道这是假的他也愿意看,喜欢看着玩,看个热闹。”当记者表示想跟她“学艺”时,她给记者留了一个手机号,“直播里面的门道太多了,想学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们回去得商量一下。”聊了没多长时间,周姓女子表示自己要直播了。记者在现场通过直播平台搜索手机定位附近的“赶海直播”,居然找到了她的直播间。此后几天,记者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在这里进行直播的其他3个账号。记者注意到,这些账号的粉丝少的3万,多的近30万;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少则几百人,多达上万人。应该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虚假赶海行为被本地人发现,也为了防止本地人寻迹找来凑热闹干扰到直播,这些主播在直播间里都统一口径是在竹岔岛赶海。5月15日,记者在一个同时有万人在线的直播间里看到,主播一个接一个把大海鲜逮到手,最夸张的是,1分钟内连接从礁石下“揪”出3只大螃蟹。一个名叫“幽幽爱小屋”的网友在线质疑:“这海赶的,哪有这么多啊……我堂堂舟山从小吃海鲜的,都没这么随意抓的……”“无流量不变现”,赶海造假引来巨大流量,其背后利益几何?记者调查时,几名主播称,在他们的收入中,用户打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目的还是带货赚取“提成”。“打赏收入不固定,今天一场直播下来,才100多块钱,赚的钱大头还得给公司。”一位主播向记者吐槽道。在记者关注的4个赶海直播账号中,主播带的货基本一样。其中,“××赶海”的推荐橱窗里,共有10个物品,但都不是生鲜海鲜,而是海苔卷、香酥小黄鱼等“干海味”。打开小店可以看到,售出商品总数已高达13.4万,其中一款脱水裙带菜的销量高达2.9万份,肉松海苔卷的销量高达2.8万份,香酥小黄鱼的销量达到5100多包。“吃了这个东西你不用怕胖,但是咱这个东西也没有减肥功效……鱿鱼!又抓到一条鱿鱼!”在其中一个账号直播间里,记者观察了半个小时,男主播不是一边一本正经地拿着食品介绍,而是一边不断地从海里抓起鱿鱼、海螺、白蛤等海鲜,一边卖力地推销着“好物”,不断有人下单购买。“你看那么多做赶海直播的,有几个火的?你也可以买些海鲜来试试,如果不行再找我学。”5月17日,在海边,那位周姓女主播的搭档向记者表示,直播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要做到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超过千人,里面是有很多学问的,“单单直播场景的选择就大有文章。”他指着礁石区一个水洼说,“水洼太小你没法放海鲜,太大的话海鲜就跑了。”这名男主播透露,要使直播间人气飙升,里面是有一套话术的,同时还有一些“小技巧”,他们可以为记者提供培训服务,培训费两万元。他自称曾有一些外地主播专门跑来找他们学习,“学成之后,能赚多少钱还要看个人能力,干得一般的,一天能收入五六百;干得好,每天收入几千块。”但也表示,“干我们这行,工作时间长,身体累,心也累。尤其是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花几百块钱买来的海鲜,天一热很容易死。刚开始做这行,如果直播间没人气,卖不动货,压力会很大。”记者将赶海直播展示给岛城自媒体作者赵女士。她认为,如果是带货主播正常直播,一般很难有几百、上千乃至上万人同时在线的巨大流量,“一般人看到这种赶海直播,就会好奇他们下一次出手会逮到什么样的海鲜,所以会长时间停留在直播间。而直播平台都是大数据推流,很多人停留在直播间不走,大数据就会判定这个直播间的内容优质,继而不断地推流。”赵女士如此解析假赶海直播火爆背后的流量密码。记者注意到,在被质疑赶海造假的主播中,全网粉丝数百万者也大有人在,虚假赶海博流量的现象在全国沿海地区屡见不鲜,不时有一些“假赶海”事件被网友曝光。注册地为日照的一名主播在某平台上有近百万粉丝,每期视频在平台的浏览量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她几乎每次赶海都有“大收获”。5月16日,她发布作品后,很多网友留言质疑:“捡到海参、鲍鱼也就算了,她还经常抓到大龙虾,北方海域根本就不产大龙虾,这也太扯了。” “又是上次的常驻‘嘉宾’,缺个腿的那只”……在视频评论区,对于网友“造假”的质疑,这名主播均予以否认。对于赶海造假,不少自媒体创作者也看不下去了。5月14日,“白兰地大叔vlog”发文抨击:“我真的受不了这些赶海造假的人了,能不能认真点啊!就没有你赶不到的东西。没有出去五米远,市场上能买到的海鲜都齐了,我觉得再看一会儿,帝王蟹都能上你桶里去是吧?”甚至渔民“渔人老赵”也在自媒体平台上吐槽,“看到100多万粉丝的作假赶海视频,我也迷茫了,他们动不动就播放量几十万,我发个视频才几千人看,难道我也要造假吗?”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赶海已经成为视频造假的重灾区,天天捡到大龙虾,真当我们傻?”注册地为日照的一名女主播在海边赶海抓到了大龙虾,备受质疑。(视频截图)直播间内,一名最高万人同时在线的主播遭到网友公开质疑5月18日,记者将虚假赶海的情况反馈给直播平台。一名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虚假人设、虚假内容,平台一直在加大监管力度,一旦查实会根据情况分别采取下架视频、关闭直播、限流、封号等相关从严处罚措施。网友如果发现内容造假行为,可以向平台进行举报。虽然平台的打假态度很鲜明,但处理此类违规视频或直播的难度却不小。“平台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要有一定数量用户举报,并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像此类假赶海,很难有证据证明,除非有用户拍摄到该主播作假的图片或者视频,并精确提供虚假赶海主播的账号。而一般用户哪怕是拍到现场,也很难找到账号进行精确举报。”自媒体作者赵女士如是感慨。对此,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存玲认为,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赶海类视频或者直播迎合了人们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追求,在生活节奏日渐变快的当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压放松的途径。然而,一些自媒体作者为了斩获流量,甚至不惜借助造假博取眼球,给公众造成了误导。根治此类乱象,除了自媒体创作者加强自律外,更多地要依赖于平台加大治理力度,“网友发现此类现象要勇敢进行曝光,这样才能让造假内容没有生存空间。” 往期文章:神奇资历:26岁当电视台台长、33岁副县长,半年后落马!有同案犯吗?
往期文章:高校副院长发情色短信,却因为“辟谣”把事儿惹大了,是个例吗?
往期文章:书记员眼中的优秀律师:同一案件换了个律师就赢了
往期文章:LV称已申请再审售假案!律师解读:有难度,需决定性新证据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