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近期两位离职法官去向确定,曾有其前辈这样说过...
2022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一份最高人民法院的人事任免名单,其中包括,免去肖峰、司伟等人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根据2017年6月公示的名单,肖峰、司伟都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批入额法官。
对比以上简历可见,两人不仅同龄、学历相当,都是2007年进入最高法院,法律界担任立法角色的业务大咖,同期离职。之所以法律界对两位的离职颇多关注,概因他俩在网络上参与交流较多,甚至被称作“网红”法官。2022年4月29日,中华遗嘱库举行肖峰博士受聘担任中华遗嘱库法律委员会主席仪式,表明肖峰去向已明。8月19日,天津大学法学院名下的“北洋法学”发布了,标题为《天津大学法学院教师风采——司伟教授》的文章,表明司伟去向已明。
在很多人印象里,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绝大多数法律人的梦想,如能如愿,意味着梦想成真。由此,这也便令人产生了为何会选择离职的疑惑。很抱歉,烟语君偏居一隅,对任职高位、业界翘楚以上两位,只有耳闻的份,并不认识,更不敢妄自揣摩他们具体的离职原因,只能从公开文章中搜集资料,以飨读者。
采访中,没有透露具体的是什么个人健康和家庭原因,以致于让刚满四十多岁的他离职。至于司伟的离职原因,未见公开报道。曾经有一位法官,系从律师队伍中首批遴选成为高级法官的,此前不久被报道离职去了高校任教。有律师发文感叹法官离职现象,“对诉讼律师而言,宁可遇到脾气暴躁但依然公正的法官,也不愿意见到视案子为刷锅碗瓢盆工具人。”,眼下之意,是律师对于业务精良、秉持正义的法官离职,满满的惋惜之情。
也有最高法院离职法官发文写到,现在的法院是相当苦相当累的地方,办案非常锻炼人,尤其每年办案两三百件(注意,人家说的不是基层法院的案件,而是最高法院的案件),更是磨练人。重重压力下、长期疲惫后,一些人动摇初心、萌生去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给出的建议是:一是,如果没有好出路,尽量留下来,毕竟只要不犯错,没人赶你走,年过50岁的,就别动太多心思了;二是,如果去意坚决,或情势所迫只得离开,就赶紧走人。归结为两句话: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做好随时离开体制的准备。
“法院不宜对法官离职进行过多限制。法院只有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成熟法治人才,让他们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去播撒法治的种子、浇灌法治的幼苗,中国法治才能更快建成!只有实现了依法治国,法院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以上大部分都是别人的观点,最后写点自己的看法。其实,即使在法律界内部的法官与律师的两大群体,尽管日常接触最多,对于彼此群体点评也最多,但是没有真正的互相进入对方群体,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表面,并未真正的能够设身处地的深入明白对方处境的不易。
犹如法官群体,对于律师的印象多是,收入颇高,工作轻松;律师群体,对于法官的影响多是,地位显赫,一锤定案,两种认识往往没有看到,律师到法院应诉,只是保证自身工作业绩的冰山一角,法官裁判案件,也只是自己工作量和考核业绩的冰山一角。连共同体内部的认识差异都这么大,更别说社会群体,对于法官离职成因的成因分析了。
探究具体法官的离职原因,肯定不会有统一的答案,可以肯定的说,案子都审过无数的人,关系人生大事的离职,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至于影响,一是,优秀法官的离职,肯定是司法事业的损失,倒逼体制内审视和改善人才利用制度;二是,从社会大方面看,法官离职,是向社会注入了来自法官视角的法律市场服务提供者,必将推进社会的法治建设。
总之,人才流动,尊重个人的职业选择,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体制内乃至社会,应该对于法官离职人员多一份接纳,少一份猜疑。
往期文章:研究生学历、律师职业VS出租屋、生活拮据、凌晨盗窃茶楼→→涉嫌盗窃罪被公诉
往期文章:法律的价值在于提供安全感,而不是执法随意解释带来的不确定感
往期文章:中级法院遴选8名法官助理无人报考,原因是待遇低、工作量大?非也...
往期文章:劳荣枝二审免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