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通过媒体喊冤,为何屡屡反响很差?
为了印证对一审判决结果的异议可信性,报道中引用了修保案一审辩护律师的观点,对介绍贿赂罪的指控,在案证据无法认定刘保威家属曾向谭雪梅(吉林市中院原副院长冯其胜妻子)行贿;对行贿罪的指控,修保对谭雪梅没有请托事项,不存在行贿动机;对于诈骗罪的指控,在案证据无法证明修保取得160万元,修保不存在虚构事实行为,不存在隐瞒真相行为,诈骗案的“受害人”未向公安机关报案......甚至还报道有五位法学专家的论证意见书认为,修保不构成诈骗罪。
事情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就算广大网友基于对于法律职业的偏见,可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律师,根据公开报道,其不是常年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吗?不是出钱为村民修路、为小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资助和帮助多名艾滋病农民及家人、为多个乡镇提供法律服务......吗?为何没见这些曾经受其帮助的人出来为其发声呢?
此外,作为代理过多年案件的资深律师,为何没见其曾经帮助过的案件当事人出来为其发声?作为一名做过多年地级协会会长,收获多项业内荣誉的律协领导,肯定接触过不少律师同行,为何不见有律师出来为其发声?
可惜的是,不仅“界面新闻”的报道,反响平平,曾经跟其接触的人员乃至熟识的律师圈同仁,也未见有人出来附和,甚至其一审代理律师都没有在报道中现身。反倒是,几个业界知名律师倒是公开回忆起了跟其不愉快的“接触”往事。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其涉案的诈骗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实属律师从业者的大忌。不客气地讲,律师执业凡是涉及这三种情形的,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舆论认识一致。曾经有律师撰文以律师行贿也是一种无奈为题,遭到了媒体界的一致谴责和反对,最后被迫自行删文。
其次,身为一名资深律师、律协领导一审被判严重职业犯罪,尽管报道存在法律争议,但报道中披露的涉案情况,已经严重背离了作为律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身为一名律师,应该向社会输出法律价值,而不是媒体报道中如此的执业方式。如此强烈的反差,如何令人同情?
再次,上场当念下场时,不管是跟当事人交往,还是跟业界同行接触,除了一身正气,还要能帮人处且帮人。也许很多人是抱着人走茶凉、见风使舵、明哲保身的心态和处世之道,但也要相信种因得果、忠义常在的道理,还是有知恩图报的好人在的(烟语君是不是太幼稚了?)。
没有看过案件的判决书,本号不会对这个案件的法律定性发表任何有罪无罪的意见,更不会基于网友“回忆”或是职业印象进行道德或舆论审判。只是从资深律师、律协领导涉严重刑事犯罪,经过媒体报道居然无人回应,甚至同行公开爆料负面评价上,说点儿个人看法和感触。
很多律师在推介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职业价值时,都是这样宣传的:律师是客户行走在步步存在风险的社会“大桥”上的栏杆,可以确保客户只要配备律师服务就可以化解各种风险。
可现实却是,不光这一个案例,诸多的律师,而且是资深律师、曾经的律协领导,却因为执业方式令自己深陷囹圄、自身难保,还让曾经的客户身处风险,这如何不招致反响很差?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大家说说,保守初心,安于平凡,真的是做到那么难,要求那么高吗?
往期文章:一年顾问费4.8万元没律所干?法院常年法律顾问的牌子值多少钱
往期文章:法院规范律所风险代理收费的司法建议,怎么这么多人反对?
往期文章:再审书面审,真的令人一言难尽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不包括朋友圈)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