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校长”到底包养情妇没有?如何认识之后的“辟谣”与“反辟谣”

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3-12-27

10 月 10 日,昵称为 " 华趣 " 的网民在社交平台发文举报网红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婚内出轨、包养情妇、拥有豪华别墅......次日,香港新闻社刊发了该举报,瞬间引燃了媒体界。

只要接触互联网,就不可能不知道郑强教授。用网友的概括是,身披高校领导的光环,郑强是为数不多高调打造和标榜自己“正能量”人设的教授。他的演讲内容,都是满满的家国情怀,屡屡对发现的问题痛心疾首;演讲风格都是慷慨激昂、居高临下、声嘶力竭、道义凛然;经常以自身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偶尔不惜用缺乏严谨、信口开河等接地气的言语和肢体语言来增强演讲的大众化。如此的人设,在网络上不大量圈粉都难。他的很多演讲视频,被观众传到网上,进而满网络都是。

如此完美的人设,以至于被举报之声传来,很多网友表示不敢相信,尤其是其发布了“辟谣声明”及“律师声明”之后。有网友表示,如果这是真的,我的世界观就崩塌了;大多数网友表示难以置信,那么高的人设,会搞这事?说别人我可能会信,但是说郑强,我200%不信。常说正能量话的人,不会包养情妇,更不会贪腐;更多的网友要求有关部门彻查此事,如有诬告陷害,要严惩肇事者!不管哪方说谎,都已经涉嫌刑事责任了。

以上的两个“声明”不可谓不措辞严厉,甚至杀气腾腾,用公开斩钉截铁的方式一概否认了之前的“举报”内容,保证如存在“任何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愿意接受组织的审查和处理”,并祭出了法律责任、警方报案等警告性措施,要求发布和转载转发者停止扩散行为。

不过,10月12日,“中国新闻周刊”体现了媒体担当,没有被以上的两个“声明”所威慑,而是直接采访到了举报人本人(详见《婚内出轨包养情妇?郑强回应》一文),还采访了太原理工大学纪委、山西省纪委监委。“中国新闻周刊”还在视频号上播放了举报人的电话采访录音,内容如下:
抛开举报文章中详列了微信号、聊天时间和内容、电话号码不说,毕竟都有P图的可能,但只要有关部门想要核实真实性应该不难,就看想不想查和查处的力度罢了。当然,这得交给有权部门和时间。

仅就以上的“辟谣声明”和“反辟谣采访”,两者的内容差异巨大,都说自己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令很多人莫衷一是,不知道该相信谁。很多的网友出现了按照立场、按照人设来判断哪一方说得属实的局面,进而网上出现了观点分歧巨大的互撕、互相攻击,甚至出现了阴谋论、动机论的揣摩,真的是考验观众的判断力和认识观。

首先看郑强的这份“辟谣声明”,烟语君不怀疑其声明中公开内容的真实性,但更注意到了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与否。

按照声明的内容,吕某以粉丝的名义联系到郑强,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在监狱服刑的体会感想为代价,希望获得高校一把手正厅级高官的“介绍资源”、“让我本人出面做担保,为其借款1000万元”。就凭这理由,想要获得高官承担这么大风险的帮助,这理由充分吗?这理由和要求符合逻辑吗?

被拒绝后,吕某就开始进行诽谤、敲诈勒索,进而是公开举报。如果真如“辟谣声明”所言,这个吕某是不是脑子有问题?自己毫无理由的请求人家高官违规帮忙,遭到拒绝本是正常的结果,却冒着自己犯罪的风险进行诽谤敲诈也就罢了,还有胆量公开举报。对普通人如此这般都风险极大,更何况对方是全国知名网红、高校一把手、正厅级高官,这不是自投罗网吗?如此看来,“辟谣声明”所讲的吕某这一系列行为,符合常理吗?

再看举报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的“反辟谣”采访录音,不仅口头上再次复述了举报内容,还称“今年3月他和郑强见过一次面,对方劝其慎重,今年向有关校方和纪检部门反映过,至今没有结果。”记者问及其为何八年期间没有找过郑强,他的回答是没有,而且强调,“我没收过他一分钱,因为我不敢收钱,一收钱就成敲诈了”。

这应该只是记者采访内容的一部分,除了反映举报人的坚信,更反映了举报人具有充分的法律风险意识,貌似不是“辟谣声明”里所称的毫无逻辑性可言的“诽谤“、“敲诈”之辈。
但是,其中也存在内容是否全面的问题,“没收过他一分钱”,能不能代表没有要过好处,没有提出过其他要求呢?郑强让其举报要“慎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双方见面,不会只简单地谈了这么一句话吧。
综上的“辟谣声明”和“反辟谣”采访,其中的共性内容是,2023年3月,吕某和郑强真的有过交谈性质的接触,不同的是吕某称谈的内容是举报的事情,而郑强说的是吕某是以粉丝的身份寻求其帮助。究竟谁说的符合常理和逻辑呢?
网上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那就是评断某个事实未明的事件时,总有些人是根据双方此前的人设和经历来推断谁说的是真的,而不是根据事情已有的线索,就事论事的展开逻辑推理。
如这个事件中,一些人就在基于郑强的以往靠演讲积攒的“人设”为根据,来质疑吕某“刑满释放犯罪人员”举报内容的真实性,真是毫无逻辑性和自己的判断性可言。就好比,判过一次刑罚的人,其所说的话,就没有可信性了吗?动辄以好人坏人的区分,来代替事情的逻辑性分析,长久沉浸于此,就会失去了自己对事情真相的判断性。
事情真相不明之前,保持对于一切可能性的怀疑,不管对方此前的人设、身份如何;通过对已有线索的推理分析,不人云亦云,得出自己对于事件真相的独立预判,并且在未来获得验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些判断,虽然不能明说,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这是我们每个人立足于纷繁复杂、真真假假的各种社会现象之中,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人基本是非观的体现。

  往期文章:知道了媒体报道的张泽群举报的涉案情况,你还会支持其举报吗?


  往期文章:央视主持人这媒体“宣判”式的“举报”很危险,大家不要学他


  往期文章:法学未来5年左右,就业会像会计一样惨淡?律师行业会咋样


  往期文章:是谁,将对刑事案件的法律探讨,拉向了好人坏人的争论之中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不包括朋友圈)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