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经纪人专业委员会”等,可以推荐会员为他人代理案件吗?
有网友评论:律师经济人可不只是玩笑,通过成立协会将法律咨询公司人员包装为“社会团体”,再通过诉讼法规定的“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人民团体推荐的人”推荐加入协会的人员代理案件到法院开庭。
如此这般,就可以绕开现行的律师、法律工作者代理案件制度,利用经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各种协会中的自由掌握会员资格准入和退出决定权,让非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使用“社会团体推荐”的方式代理案件出庭(只限于开庭,调查令取证、刑事案件会见阅卷等不行,但已经足够覆盖大多数民事行政案件)。法律公司的以上操作,说明他们已经不限于案源控制,业务范围已经开始向着律师行业的案件出庭代理延伸。
由此可见,要想实现“社会团体推荐”方式的公民代理案件,法院应当按照以上的规定进行审查:是否非营利性法人组织,被代理人的会员资格或住所地、该社会团体章程如何规定的代理事务范围、代理人与团体是否具有劳动人事关系。
2019年7月3日,最高法院经商司法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207号建议的答复》中有,司法部将重点推动完善公民代理有关规定的制定。推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有关诉讼法律修改过程中,完善公民代理的有关规定,严格限定公民代理的资格条件,明确对职业公民代理人、公民有偿代理等的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依法规范公民代理。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在2010年9月16日曾对重庆高院《关于公民代理合同中给付报酬约定的效力问题的请示》答复,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的公民个人与他人签订的有偿法律服务合同,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但对于受托人为提供服务实际发生的差旅等合法费用,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给予支持。这个《答复》也是目前各地法院的司法裁判标准。
很多律师将“律师经纪人专业委员会”名义代理案件的现象归咎于法院的审查不严,烟语君认为,团体推荐会员有偿代理的问题,应该是司法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现在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
根据《律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司法案例显示,不少非律师人员冒充律师人员承揽法律业务的,还会被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确实混乱,很多的法律公司是在打着律师的名义在招揽案件,很多律师存在不满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一直认为,只有律师、法律工作者才可以收费代理案件,除此以外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都应该划入禁止行列。
犹如此前文章中提到的,这样的冲突本质上还是法律服务的市场化问题。实际上,只要不冒充律师,禁止有偿提供法律服务的文件,只能根据1993年、1992年的行政文件,并没有其他的法律根据。再看看身边的现实,互联网上、现实生活中,有偿从事法律服务的公司、个体组织,已经到处都是,仅是根据93年、92年的行政文件,如何禁止的了呢?
往期文章:面对公权私用的公检法一条龙,普通人如何避免在劫难逃?
往期文章:已经摆摊接待、网络直播成风了,司法局还在要求律师必须律所办公
往期文章:法拍房经10年11次诉讼两次检察院抗诉高院提审才住上,纠正民事错案有多难?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不包括朋友圈)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