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一个失败案例看真假税收筹划

夏天 一池秋水
2024-08-27




内容提要:

    很多老板都重视税收筹划,市场上也有很多的“税筹产品”,但有的企业却以“税收筹划”之名,行“偷税骗税”之实。

     本文通过一个失败的案例分析,帮助大家辨别真假税收筹划。

01

案情简介





201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对S税务师事务所进行检查,发现以下问题:

近几年“主营业务成本”呈增长态势,且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偏低。构成异常“主营业务成本”中列支有25万元的“技术服务费检查人员质疑:税务师事务所一般不需要接受技术服务,企业负责人反馈为公司近几年开发内控软件的支出,但S事务所规模不大,却投入大额成本进行技术开发。从S事务所其他办公人员处调查了解,该企业并无内控软件开发业务。

 

顺藤摸瓜查出H公司

稽查局据此异常启用电子底账系统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分析。S事务所2013年-2018年成本中均有“技术服务费”支出,且每张发票的票面金额均为25万元左右。追踪发票来源发现,这些发票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宁波H咨询公司。

经查,H公司在2010-2018年对外开具的所有增值税普通发票均为“技术服务费”发票。核查时,企业已是非正常状态。增值税纳税申报信息显示,“技术开发费”发票开具时,均填具了免税申报。通过对受票企业账户、个人账户,以及H公司及H公司负责人田某的账户信息比对分析,发现了下游企业、人员与田某个人账户存在大量资金回流。

 

真相大白

H公司田某夫妇承认,利用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以H公司为平台,对外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并伪造技术备案合同资料作为免税申报的“合法”凭据。

S事务所负责人承认,与H公司签订虚假技术服务合同,接受虚开发票列支成本,逃避缴纳税款242.37万元。宁波市稽查部门依法对宁波市内43家受票企业进行查处,补征各项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1632.25万元。2019年10月,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一审以虚开发票罪依法判处田某夫妇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案件详情






02

案例分析





当前,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税负,便想方设法搞发票增加成本支出,还沾沾自喜,自己为高明,还美其名曰“税收筹划”,其实是违法犯罪、偷税漏税、自掘坟墓。

本案中税务事务所是从事涉税服务的专业机构,知法犯法,罪不可赦。H公司伪造技术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有应得。







03

真假税收筹划要看清





广大老板要擦亮眼睛,识别真假税收筹划。


(一)  真筹划有底线,假筹划无下限

税收筹划是一种不违法的行为。严守合法的底线,不违法国家法律,不是靠弄虚作假或者违法税法规定来实现的,这一点决定了税收筹划与偷税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案例中伪造合同就是典型的弄虚作假,属于征管法第六十三条所列的偷税行为。

在我国,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都是可以做的,并不受到法律的限制。根据这个法律原则,如果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特定纳税义务,纳税人就有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税收处理办法,这就是税务筹划,其行为不构成偷税。

 

(二)  真筹划事先安排,假筹划事后偷税

税收筹划的英文为“tax planning”,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强调是其计划性。也就是说,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先的安排,即通过选择适当的业务流程、交易模式、公司结构等来减少纳税义务,而不是在上述内容已确定且应有的纳税义务已发生的情况下再在科目上做一些手脚,从而少缴税款。

本案中,该事务所并没有开发计划,却无中生有,搞来“技术服务费”的发票,就是偷税。很多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年初不对税收成本做测算和安排,年底到处抓瞎“搞发票”。

 在现实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不让财务人员参与,等业务流程结束后,合同签订后,有关领导觉得税负过重并让财务人员想办法少缴或不缴税,此时财务人员只能在帐上做手脚。应当说,凡是企业通过会计手段达到少缴税的,都不是税务筹划,往往已经构成了偷税。

 

(三)  真筹划服从战略,假筹划因小失大

税收筹划的原则是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出发点,不能为了实现税收的最小化而干扰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即不能“就税论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通过税务筹划进行节税确实可以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水平,但是,如果税收筹划所需要的经营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冲突,就不能仅以节税为目标。

西方有句谚语,“税收的尾巴不能摆动经济的狗身子”。因此真正的税收筹划是放在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大前提下考虑,充分考虑企业各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作出最优的税收安排。

而假的税收筹划只顾一时的节税,有的机构以节税额为噱头,把所谓的“筹划产品”向所有的企业兜售,诱导企业购买。本案中的H公司就是专门开展这项“税筹业务”,将自己的“产品”向43家企业兜售。


通用的“筹划产品”,即便是合法的,因其无法考虑每个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复制粘贴,往往给企业造成巨大的隐患,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埋了地雷。


 

图片源自网络









加微信,共同学习精进

往期文章:【筹划】企业如何利用购买固定资产节税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池秋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