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文学-专栏】回忆在双桥一年的读书生活/ 文:乔亚雄

乔亚雄 教师之声 2021-07-14

欢迎您关注  * 《教师文坛》



回忆在双桥一年的读书生活

文:乔亚雄




一九八九年春,我正读五年级。还记得当年那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在老师的充满幽怨和遗憾的眼神下离开了乔家南山小学,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童年玩伴,跨过高山深沟,淌过淙淙背干川,走进了乔家老庄小学的校门。在半年时间里,我熟悉了新环境,结交了新同学,深交了平生第一位难忘的恩师——乔栋老师。岁月的光阴,几多匆匆。那年秋季,上级有关部门将乔家枣坪、乔家寨、乔家南山和乔家老庄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统一并入四个村合办的学校——双桥学校。 没来得及和恩师说“再见”,我便和一拨同学奔波于更远的“双桥”了。  


“双桥”,因此地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石拱桥而闻名遐迩,现在已增至五座石拱桥了。就近的双桥学校始建于1979年,这是一所有着较深历史底蕴的学校。她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催生物,在农村扫盲、培养农村人才、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方面功不可没。


1989年,学校因增设了六年级,而又被周边群众冠以“双桥戴帽中学”之雅号。学校坐北向南,枕山而立。其脚下的大河由西南方向的乔家寨河与西边的店镇河交汇而成,属于史志里记载的“背干川”中段,直奔黄河。双桥附近,树木郁郁葱葱,夹岸高山绝壁,绵延数十里,环境异常优美。双桥学校地处周边村寨的结合部,南来北往的人口众多,环境幽雅,交通便利,也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学子和从教者。脚下的店镇公路横卧,连通着走南闯北的人。店镇作为革命发祥地,佳南革命烽火也曾燃烧到双桥附近。料想当年的革命家,像王宁山的张俊贤、老庄的乔鼎铭、乔家寨的乔国桢、枣坪的乔尚法、南山乔备果和乔荣山等先辈们也必定在这条路上不止一次次地走过,去店镇高小上学、任教、开会、传达文件,并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对敌斗争吧!史志记载,1947年,胡宗南部进犯佳州。其部下千余人扫荡至双桥时,逼乔家寨的一个叫李木的地下交通员带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恰逢天降大雨,双桥河水暴涨。李木将敌人带上断崖,一夜间河水冲走敌人五六百。听健在的老人们讲,有人曾在河边拾捡到 子弹和破枪。双桥学校的老师也给我们讲双桥故事,让初来乍到的满脸带稚气的学生听得倍感痴迷。


故事在双桥,经历沧桑而神秘;读书在双桥,记忆珍贵而短暂。


记得,学校上下两斋有几十孔联孔石窑,横在山腰,上下两院宽阔无比,视野开阔,气势非凡。据悉,那些堆砌在窑洞上的有棱有角的方块石头,是人们从河沟里一块一块地背上山腰,经民工雕磨打砌而成的。后来的师生还参与了扩建行动,继续背石头。那些窑腿面上,写着毛主席语录和党的教育政策。 学校操场就设在大院子里,虽然是地面土质的,但是还有一副篮球架可供师生锻炼。学校上下课打铃声,是做饭师傅用铁锤在一根粗铁棒上敲。我们这些从小山村里聚合而来的六年级学生,经常和初中年级的师哥师姐们一起玩篮球、玩游戏,一起说笑逗唱。同学校友一下子多了起来,大家都欢喜不已,有着许多说不完的话。


时任校长是张翰如,系店镇勃牛沟村人。他中等身材,方形脸,和蔼的面目间,多了一副眼镜,颇有学者和长者风范。他从来不对学生发脾气,是极其方正质朴的人。就在几年前,我突然惊闻噩耗,老校长因病不幸辞世。这将让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教育同行、他的学生、他的亲友们长久地悲痛!依稀还记,2002年冬季,我正在一所中学任教。由于一次煤气中毒,我住进了医院。没想到,老校长竟然亲自到病房来看望我。这是我自小学毕业之后首次见到他。在病房里,最初时我是朦朦胧胧的状态,于是听到老校长和其他人拉话时说道,“孩子是我在双桥时的学生,听说谋气中毒了,我特来看看他。”老校长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学生不计其数。十几年后,他竟还能对自己门下的学生有如此深切的印象和惦念,有如此厚爱的感情,使我深受感动!老校长一生做人低调,与人为善,社会声誉极高。他走了,平凡的而短暂的一生,如灯烛般为教育事业燃尽了自己,留给大家的是教育同道和学生长久的怀念与深思。


双桥学校虽然存在时间较为短暂,但是这里也走出去了不少名师和莘莘学子,培养了几十届小学到初中的学生。她身上浓缩了历史的沧桑,散尽了自己的光辉。在我的脑海里,旧情旧景旧事,一如母校当年。曾记得,我们那班来自四方的六年级学生,有三十多人。在那贫困未脱、辍学为常的岁月里,这就是大班额了。同学济济一堂,彼此间既有陌生,又有好奇和期待。半年时间里,同学们就很快熟识了,大家玩得开心,学得也踏实。


我们的班主任是乔安表老师,很随和的人。他穿着极其普通,对学生很负责。他带来的一拨来自本村乔家枣坪的学生,有好几名优秀者。这和本村的认真办学有很大关系。我来自小山村,对此很是羡慕。想想自己村的办学状况与声誉,当时自己就有着莫名的自尊感与荣辱感。我暗自下决心,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方才不负青春岁月和老师的殷切期望。有个来自枣坪村的同学,我记得叫乔军红。他学业基础很是扎实,字迹书写工整,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我和他曾经是邻桌,于是偶尔会和他商讨问题。乔军红是解题高手,对于解析复杂的多步应用题很厉害。光阴飞速流逝,但是我们没有虚度这非同寻常的一年。每当太阳斜照进窗格子里时,往往是窑洞里的学子们学习兴趣正浓时。同学们静静地思考,写字,解题。我的同桌是个大眼睛姑娘,扎着麻花辫,眼睛大大的,阳光晒在她脸上,有时滚落下汗珠,用袖子一揩,继续学习。现在的学子也许无法理解,在那个童真的年代,你甚至会因为老师的一次意外表扬而莫名地脸红。有一次,我同样的这个动作被早已站在门口的乔安表老师看见了,我和他眼光相遇,我便马上低下了头。忽然听到老师说:“看人家xxx同学,学习是相当的认真,踏实,不怕太阳晒。”同学们抬头一瞥,我的脸刷一下子就红了。 

 

教我们语文的是南山村的乔竹林老师。他清瘦的面容间,一双睿智的眼睛异常发亮有神,经常着一袭整洁的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乔老师不仅注重仪表,而且能言善讲,也写得一手工整隽秀的粉笔字。记得有一次,乔老师讲一篇课文,在读到“一位老科学家下乡,改良土壤……”时,他顺便板书了起来。我就急于模仿他的用笔动作,忽然老师又转过身来,我下意识地低下头,怕他抽查我读课文,因为此前老师经常抽查提问我。这时,老师忽然大声说:“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了!你瞌睡了睡,睡了还瞌睡。”前面同学纷纷往后看,原来有人趴在课桌上睡起觉来。“你现在囫囵(喉咙)系也顾不了,还顾耍不溜系(耍花样)了。”老师随后的一个本土链子句,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那位打瞌睡的同学,也身未正时笑声已出。


还记得有一位来自乔家寨村的漂亮女老师,她教我们的音乐课。音乐老师穿戴前沿,懂音律,还教我们拼简谱。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音乐老师却给我们教了不少经典歌曲。一段时间过后,我才打听到她叫乔胡莲,后来调到城关小学任教,在校级领导任上。我至今还记得,她教我们学唱《长征组歌》时,她那悠长婉转的声音:“横断山,路难行……”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来自贺家沟村的贺之学先生。数学老师个子低,皮肤黝黑,那时是四十多岁的样子,人很质朴,治学相当严谨。他善于归纳推理,分析问题循序渐进,入木三分,我当时第一次遇见如此会讲解数学问题的老师。分析繁琐应用题时,他一步步推理,讲课的声音也很有节奏的合着我们思维的节拍。听他的数学分析课很是享受、上瘾,令我敬佩之至。不知,当时的同窗们是否有此同感?


那一年,双桥的同学校友中,除了初中离家远的师兄师姐们寄宿于学校,还有远方的老师。我们来自四个村寨的学生则走读,每天往返于家校之间2次。每逢放学站路队,总能听到校长和负责老师的安全叮嘱,然后几个村的同学便分道扬镳,各回自家吃饭。我和本村的同伴一路向东。熙熙攘攘的队伍里,大家叽叽喳喳的一路说笑,做着顽皮的动作,开心的淘气几回,和赶集似的热闹不已。期间,路上要跨过双桥河流,走上一段很长的崎岖不平的石坡路,见到本村小溪注入大河处转弯,再跨过一座古老的月牙形石拱桥继续爬凹凸不平、蜿蜒曲折的石破路,最后绕上几道山峁便陆续到村到家。因为路上总是开心,就不觉得苦和累。在长达六七里石路山路上,我们整整走了一年,留下了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数不清的脚印。哗哗的溪水为我们解渴,愉快的小鸟为我们歌唱。同伴们忘记了赶路的疲劳,忘记了肚子的饥饿,愉快地度过了一段珍贵而难忘的求学生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名言当铭记于心。“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明文学家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教诲深切。如果说,我打下了扎实的学业基础,如果说我后来有了一丝一毫的收获,我首先得感谢双桥一年的读书生活,感谢六年级那个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谢双桥学校老师的辛勤栽培。


岁月苦匆匆,落叶聚还散。1991年夏,在那个草长莺飞的时节,我们小学毕业了。


冥冥之中注定,同学们都要劳燕分飞。一班同学,仅有少数同学进入了初中继续修业。同年秋季,双桥学校竟然解散了,她的设施也很快易主、变卖给了个人。当年院落边整排高大的白杨树不见了,校门不见了,母校被肢解得惨不忍睹。她的存在犹如昙花一现,夜空上闪烁了几眼星辰,留下的是美丽而短暂的回忆。几十年过去了,我有时回老家路过“双桥”,会不经意的向山腰上望一眼。看着那些断壁残垣和遗砖弃瓦,不免心生感慨。唯独那经风历雨的双桥岿然不动,凝成了记忆的丰碑。

 

多少年以来,尤为欣慰的是不少同学已走上工作岗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当年的师生们已远走高飞,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奉献着自己的人生。我现在始终不忘的是,为什么语文老师讲课时总是那么诙谐幽默?为什么数学老师分析问题总是那么严密透彻?为什么音乐老师唱歌总是那么悦耳动听?为什么班主任的教导总是那么意味深长?为什么老校长的关爱总是那么和蔼亲切?


    2015年12月30日晚于康家港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作者简介】


乔亚雄男,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8年。陕西省榆林市人。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金陵译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启事

《教师文坛》征稿启事

  

  【中师生-专栏】阿 文 / 文:随风飘悠

 【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 记我曾经的中师恩师李振才先生 / 文:李海英

 【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文学园地】 回家的路上 / 文: 馨怡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童年记忆-专栏】苏联白鸡蛋和小人儿书/ 文: 醉卧蘭亭

 【童年记忆-专栏】自豪的初中生 (我的初一乙班 1) / 文:施扬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坛》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3.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欢迎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的朋友们赐稿;

4. 《译海精品》专栏;

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5.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投稿邮箱


1) zhongshisheng2018@163.com(各体裁中文原创)

2) charlesy2008@163.com  (外文翻译类稿件)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教师文坛》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教师文坛》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系《金陵文学家》与《教师文坛》姊妹平台,面向全国中小学师生征稿。


  《蓝天儿童文学》投稿邮箱:


    ltetwx@163.com



《蓝天儿童文学》微刊征稿详情参见: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3. “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5.朗诵专家团队:

《蓝天儿童文学》面向全国组建朗诵专家团队,欢迎各地朗诵和评书播讲爱好者朋友加入。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加微信时请注明“朗诵专家团队”。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坛》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码

你可以长摁下面二维码给作者打赏,

同时请注明您的姓名和作者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