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兴证策略】“市值考核”助力央企价值重估

张启尧张倩婷林怡 尧望后势 2024-03-25

前言:近期国资委多次提及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业绩考核体系,央企再度迎 来密集政策催化。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市值管理”纳入考核将如何助力央企价值重估,详见报告。


一、国资委两提“市值管理考核”,或助力央企价值重估

近期国资委、证监会等接连提及“市值管理考核”,或进一步夯实央企价值重估确定性。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宣布“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这是国资委首次提及将“市值管理”纳入到业绩考核体系。在1月29日,国资委进一步提出“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而在1月25日至26日间,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亦提到“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随着政策催化密集落地,央企或迎来价值重估机遇。


从央企现状看,当前央企股权风险溢价已升至历史较高分位,估值具备重塑空间。截至2024年1月29日,央企的流通市值合计20.8万亿元,占A股整体流通市值的比重高达28.6%,接近整体A股市值的三分之一。然而,从估值方面看,中证央企指数的市盈率为10.1倍,明显低于全部A股的15.8倍。并且,从股权风险溢价方面看,中证央企指数股权风险溢价处于2010年以来的76.9%分位,指向当前央企配置性价比凸显。




二、从混改试点到“市值考核”,央企价值重估进行时

回顾历史,从混改试点到“中特估”,央企持续推进价值重估,并跑出超额收益。往后看,随着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体系,央企价值重估或将持续深化,并助力央企再度跑出超额收益。

2.1 2014-2019年:混改试点阶段,央企“打头阵”

2014-2015年间,国企混改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形成“1+N”政策体系,叠加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央企演绎“改革牛”行情。2014-2015年是国企混改试点的政策规划阶段,混改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形成“1+N”政策文件体系。2014年2月,中石化对汽油销售业务发起重组,这一举措被看作是“混改第一枪”。而从2014年下半年起,国企改革举措密集落地,助力搭建“1+N”政策体系。如国资委首批四项改革名单落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等。叠加“一带一路”战略发力,央企演绎“改革牛”行情,中证央企指数在2014.2.19-2015.8.24间上涨75.83%,相对于万得全A的超额收益为7.99pct。


2016-2017年是国企混改的局部试点阶段,央企“打头阵”,率先推动混改试点,并明确重点领域,相关行业内央企演绎结构性行情。随着2014-2015年间国企改革“1+N”的顶层设计架构搭建,混改逐步迈出实质性步伐。2016年7月,首批混改试点名单落地,为本轮国改行情注入“催化剂”。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指出“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随后在2017年,七大领域加速落实混改,持续推动相关行业内的央企上涨。中证央企指数在2016.7.27-2017.12.31间上涨13.71%,相对于万得全A的超额收益为8.77pct。

2018-2019年,随着“双百行动”展开,第四批混改试点名单落地,国企混改进入广泛试点阶段,央企仍为主力军。2018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要求选取百余户央企子企业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在 2018-2020年期间深入推进国企综合性改革,力求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2019年5月,第四批混改试点落地,试点企业共160家,其中央企子企业107家,地方国企53家。从“双百行动”到第四批混改试点落地,国企混改试点范围逐步扩展,但央企始终发挥“主力军”作用,中证央企亦跑赢大盘。

2.2 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央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0年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助力央企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经历了2014-2019年的混改试点后,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要求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圆满收官。中证央企指数在2020.6.30-2022.12.31间上涨12.26%,相对于万得全A的超额收益为6.34pct。


2.3 2022年起:《方案》指引叠加“市值管理”纳入考核,央企或将持续发力价值重估

2022年5月27日,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本文中亦称《方案》),指出部分央企存在“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不匹配”。《方案》指出,“部分中央企业内部上市平台定位不清、分布散乱、实力较弱,一些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经营和治理不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发挥不充分、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不匹配等问题仍较突出”。而《方案》也提出,将于2024年底验收各央企集团工作方案,考核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由此可以展望:2023-2024年间,央企将持续聚焦对《方案》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当然也包括“坚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

《方案》提出后,央企在密集政策催化下,持续演绎价值重估行情。《方案》落地后,政策持续助力央企价值重估。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进入2023年后,一系列政策落地更为密集,包括:国资委优化央企经营指标体系为“一利五率”、中央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专题会、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创造行动等,央企持续演绎价值重估行情。中证央企指数在2022.11.21-2023.5.8间上涨14.65%,相对于万得全A的超额收益为11.20pct。


往后看,2024年国资委或将验收各央企对《方案》的完成情况,而随着“市值管理”被纳入央企考核体系,央企价值重估确定性进一步夯实。《方案》提出,将于2024年底验收各央企集团工作方案,考核上市公司发展质量。而在进入2024年后,国资委、证监会等又多次提及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体系,或将助力各上市央企落实《方案》要求,提升央企价值重估的确定性。

我们通过梳理《方案》,并基于市值管理模型,将央企价值重估的路径分为四大类。四大路径包含产融互动(上市融资、业绩承诺落实、专业化战略整合等举措,推动上市平台布局优化和功能发挥)、价值经营(引入战投、健全ESG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和规范运作的措施)、价值创造(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建设等)、和价值实现(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股份回购、完善利润分配等),并寻找其中可以关注的方向。



三、2024年如何把握央企价值重估投资机会?

结合国资委在2024年1月24日和1月29日的会议内容,我们或可从中提炼出2024年央企价值重估的三大发力点,包括——1)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一个方向);2)“一利五率”与“市值管理”(两大央企考核体系的新增量);3)增持、回购、现金分红等举措(三类举措)。

3.1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2024年,央企将着力注重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市值管理框架包含产融互动、价值经营、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四个维度,而在1月24日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上提及,中央企业“在聚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注重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要求央企“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央企肩负科技创新国家队重任,一方面,会议要求央企“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抓紧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后续相关细分行业或值得注意。


3.2重视“一利五率”和“市值管理”两大考核体系新增量

2023年,央企考核体系由“两利四率”转为“一利五率”,而在2024年,“市值管理”或将又被纳入考核体系,应重视两大考核体系的新增量。2023年,国资委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将“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在原先的考核体系下,“两利”即利润总额、净利润,“四率”即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资产负债率;而“一利五率”则是将净利润改为ROE,另外营业收入利润率改为营业现金比率,进一步加强了对国企的盈利能力和创现能力的考核。而从DCF模型和DDM模型的拆解来看,“一利五率”的提升,或将助力央企绝对估值的抬升,“一利五率”和“市值管理”或联动助力央企价值重估。应关注“一利五率”综合得分靠前的央企。


3.3关注央企增持、回购与现金分红等资本运作举措

央企或将加大对增持、回购与现金分红等资本运作举措的运用,传递信心,稳定预期。1月24日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在“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一节中提出,“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从该表述中可以推断,后续增持、回购和现金分红或成为央企市值管理的重要举措。后续或可关注央企的股东增持、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和现金分红事件。


风险提示

宏观政策超预期波动。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市值考核”助力央企价值重估》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
张启尧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1080005
张倩婷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1110002
林怡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3080001


推荐阅读


“央国企价值重估”八篇专题合集

偏股基金对央企配置情况如何?

央国企数据大礼包分享

从绝对估值视角看央国企重塑

央企估值重塑的四条路径



使用本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邀请或要约。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客户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我们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所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回报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所预测的回报。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投资评级说明报告中投资建议所涉及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另有说明的除外)。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其中:沪深两市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美国市场以标普500或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为基准。行业评级:推荐-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回避-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股票评级: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5%;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5%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平台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平台内容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若您井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平台肯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不是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平台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平台内容当曰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平台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