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微课视频|知识点|练习

点击关注我→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1-0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绿色学习平台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更多的微课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

微课视频2:


知识点讲解





第4课《一着惊海天》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重点)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难点)

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素养)




知识点归纳

一、故事背景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二、理解词义

1.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2.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镌刻:雕刻。

4.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5.娴熟:熟练。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四、问题归纳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6.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7.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9.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案导学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知识链接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201211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陆凛()冽默契()

殚()精竭虑     镌()刻     桅()杆

娴()熟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9段) 

第三部分(第20~25段) 

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以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五个方面。 

二、探究案

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7.探究质疑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达标案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         凛(lǐn)冽

B.默契()     殚(dān)精竭虑

C.镌(juān)刻         桅(wéi)杆

D.娴(xián)熟         浩瀚(hàn)

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今年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



                                   参考答案                                 



一、2.zhuólǐnqìdānjuānwéixián

3.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4.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5.时间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机成功着舰军民欢庆胜利


二、6.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7.(1)“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

(3)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

(4)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三、8.A9.白手起家殚精竭虑浩瀚


10.D11.A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