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课时1 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训练

更多微课点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1-02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秋词(其一)

微课视频2:(夜雨寄北)

更多视频,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知识点讲解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1

秋词(其一)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词义

【注释】

逢:碰到。

悲:悲叹(动词,与下一句的 “胜”相对)。

寂寥:寂寞萧索。

言:说。

排:推开,冲破。

碧宵:蓝天。

 

【译文】

从来每逢秋天到来时候都让人觉得悲伤寂寞萧索,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的时候一只仙鹤遨游白云之上,引得我的诗情也飞上了云霄。

四、作者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1

夜雨寄北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四、古诗赏析

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五、问题归纳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六、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同步训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1

 

1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