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时2 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训练

更多微课点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1-02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微课视频2:(潼关)


知识点讲解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故事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僵卧:直挺挺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僵直。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夜阑:夜深。阑:残尽。

卧听:躺着听。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四、古诗赏析

前两句言志,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后两句由夜听风雨的现实写到披坚执锐、率兵驱敌的梦境,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报国心切的心情。

五、问题归纳

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


六、课文主题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古诗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二、问题归纳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同步训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

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5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

[答]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6)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     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高云、孤城、秋风、马蹄声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后两句。

运用拟人,赋予江河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