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跃40年,中国民营企业腾飞的四次机遇

王艺多 ToB行业头条 2019-05-10

点击蓝字关注更多To B大事

来源 /   ToB行业头条

作者 /   王艺多  ·  编辑 /   Jenny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 40 年,民营企业也在这 40 年间,从历史舞台的一角,一步步走到了舞台中央。


纵观这 40 年历史,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共出现了四次飞跃级的机遇:分别是 1978 年改革开放,1992 年市场化改革,2000 年互联网全球化,以及 2012 年后的数字经济。


这大约每十年一次的机遇,每次都成就了整整一批企业和企业家。让他们从默默无闻,直接跃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尽管企业家们非常清楚,每个时期的宏观政策、技术条件、市场环境、资本来源都不一样。只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决定了当时企业的基因和发展方向。


这种机遇的力量,是任何一位渴望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愿错过的。尤其是当你正在身处最近一次机会当中时,你一定会问:我要怎么做?


01

第一次

1978~1992,改革开放


1978 年改革开放到 1992 年之间的企业家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之中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农民企业家,如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还有城市边缘人口创业的代表,如「傻子瓜子」的年广久。这一代企业家敢想敢为、敢于挑战传统体制的束缚,勇于在坎坷中奋力前进,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颇有贡献。


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恢复高考后的那些年,举足轻重。


1978 年 11 月的一天,34 岁的柳传志像往常一样走进中科院的办公室上班。当时的柳传志习惯在工作前喝茶读报,但那天的报纸却改写了柳传志后来的人生。


因为他发现,在那个舆论充斥着革命和社论的年代,报纸上却开始刊登科学养猪的文章。


尽管 20 多年之后柳传志回忆起那段历史时,把科学养猪记成了如何养牛。但这并不影响他感知到时代变迁时的激动心情。


这种毫不起眼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潜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改革愿望。一些偏僻农村的农民,拉开了日后几十年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幕。


同样是 1978 年,11 月 24 日,临近寒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小草屋里,生产队 18 个贫苦农民面对一张契约,哆哆嗦嗦按下手印。面对要么杀头,要么饿死的选择,他们被生活逼迫着打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枪。


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农业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和储蓄开始增加。


最知名的要属 1980 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 105 亩,当年的获利就让他直接变身「万元户」,这在以前无法想象。


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个体生产和经营。农村地区私营经济开始以「个体户」的形式出现,并催生了大量乡镇企业的崛起。


紧接着,伴随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议,1979 年国家批转的首个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以及 1981 年逐步承认个体工商户存在的合法性等一系列改革促进政策,乡镇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逐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第一次机遇。后来的很多知名民营企业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脱颖而出。


例如曾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入狱,出狱后雇佣十几个无业游民炒「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以及因「非国营工厂」被拒绝进入,直接在汽配行业交易会门口摆地摊,四处运作拿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订单的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


作为经济发展的深度观察者,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在 1979 年至 1992 年间出现的中国第一批企业家,并非只是抓住了政策红利机遇这么简单。


实际上,当时的民营企业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经济形式。因为 1979 年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所以一直到 1992 年,民营企业都是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出现,政策对其是有一定限制的,例如限制他们进入重要行业等。


另外,这些第一批企业家,除了少部分是像柳传志一样的科技型企业家,其他的更多是农民出身。他们其中 70% 是农民,70% 只有小学文化,可谓「一穷二白」。


「这些农民企业家没有高新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更没有充足的资金。但正是这些人的敢想敢为,勇于前行,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机会,可以说是这一整代人与命运抗争,硬生生自己开辟出来的。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康勇说。


02

第二次

1992~2000,市场化改革


中国第二代企业家集中出现在 1992 年前后,被称为「92 派」。他们的主体很多都是过去社会的主流精英阶层。在「下海」进入商界之前,他们要么在国家机关,要么在研究机构。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比较明晰,是上世纪 90 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1988 年 12 月 6 日,24 岁的王文京决意从国务院机关某部副科长的岗位离职创业。那天,他和伙伴苏启强一起来到北京海淀区工商局领取公司执照,结果发现只有国营和集体企业能够注册高新技术企业。


王文京不想为了这张执照而挂靠国营或集体企业。在他的判断中,未来国家会持续放开民营企业经营,此时选择挂靠,未来势必将引发企业产权纠纷。但执照又必须办。无奈,王文京转身走进了旁边的个体科,办了张个体工商户执照。


其实,北京市首批私营企业当时已经开始注册,只是试点区在东城,身处海淀的王文京并没注意。后来 1990 年,用友软件终于登记成了私营企业。


客观来说,当时第一批如野草一般疯长的乡镇企业,在企业和资产层面是无意识的。他们更多是由于以往长期的经济短缺,希望摆脱贫困而出现的。


但经历了十多年的尝试探索之后,一批像王文京一样市场意识觉醒,思考企业归属与未来发展命运,并且具备高文化素质的企业家,开始在邓公南巡讲话之后集中爆发。


1992 年南巡讲话后,国内出台了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也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要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是过去的「补充」。同时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


由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市场化改革的放开,民企发展的整体环境越发宽松,使得全国上下创业激情高涨,迅速掀起一股「下海潮」。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出现,第二个春天正式到来。


当时北京市的新增公司数量,从 2 月开始就以每月 2000 家的速度递增。到 1992 年 8 月时,库存的公司执照全部发完,北京市工商局只得从天津紧急调运了 10000 个执照解燃眉之急。


另外,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国企员工等,也都纷纷跳出体制,辞职下海创办企业。知识分子挽起袖子投入市场经济中。


据统计,当年全国下海经商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至少有 10 万人。典型的像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汇源果汁的朱新礼、华泰保险的王梓木、泰康人寿的陈东升。陈东升给他们这批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92 派」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92 派」时期创办的民营企业,其特点总结起来可概括为:创业者知识水平更高,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


过去,知识分子在机关、国企任职,不仅舒适体面,而且收入不菲,放弃成本很高。但随着其他群体收入快速增加,他们留在自己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所以集中出现了九二下海。


现任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曾评论「92 派」称:


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股东意识的企业家代表,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好像「创办企业天然就应该是领头羊」。


客观而言,相比第一批企业家而言,第二批企业家是智慧的。他们不仅抓住了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同时也具备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批人在下海经商前,都是过去社会的主流精英阶层,具有深厚的资源关系。另外,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眼界,让这批人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比较明晰,是上世纪 90 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03

第三次

2000~2012,互联网全球化

 

中国第三代企业家诞生于 2000 年前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中国加入 WTO,依靠风险投资、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等。他们普遍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更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在全球竞争中扬帆起航。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500 米!」


1996 年早春,北京中关村南大门竖起了一块巨型广告牌。正是这块广告,让 33 岁的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时空名噪一时。


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是当时国内唯一面向普通家庭的开放网络。在当时很多人心目中,「瀛海威时空=Internet」。


同样在 96 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归国的张朝阳拿着 17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创建搜狐前身爱特信公司。当时北京电信骨干网刚刚建成,搜狐成了国内首个商业网站。据张朝阳回忆,当年他原本期待风投能多投他 5 万美元。


马云也没闲着。95 年底,马云在美国西雅图参观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大为震撼。回国之后立即找了身边 24 位做外贸的朋友,结果只有 1 人支持他投身互联网。但马云就是那种别人都不看好,他却越认为能干的人。很快,马云的中国黄页上线。尽管后来项目失败,但这为马云 1999 年创立阿里巴巴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1998 年,马化腾和张志东靠着在股市中赚的 70 万元创办腾讯,开始在深圳鼓捣网络传呼机「OICQ」,也就是今天的 QQ,并于 1999 年初正式上线。随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估计马化腾着急以 100 万元出售 QQ 时怎么也不会想到,QQ 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成了华人群体中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


2000 年元旦,计算机专业硕士李彦宏回国创建百度。在此之前,李彦宏已经在美国硅谷跨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李彦宏注册百度,填补国内中文搜索引擎市场的空白,并在短短半年之后迅速盈利。


发源于美国的互联网,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迅速蔓延。这里面有太多我们熟悉的互联网民营企业家,和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百度、阿里、腾讯、搜狐、网易、新浪等,都是在那一时期诞生,并且快速获得了成功。2000 年 4 月到 7 月之间,新浪、网易、搜狐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看到互联网前所未有的红利,包括海尔、美的、春兰、TCL 等知名家电企业,也在 2000 年纷纷进军电子商务。当年国内 B2B 网站成交额总计大约 767 亿元。而到了 2001 年,B2B 网站已有 1345 个,成交额同比增长 40% 至 1075 亿元。


互联网意味着全球化。2001 年,另一件全球化的大事就是中国加入「WTO」。11 月 10 日,世贸组织审议并通过中国加入 WTO 的决定。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成为 WTO 成员。


互联网的技术支撑,以及加入 WTO,让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有机会直接完成全球贸易动作,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


随后的 2002 年,十六大首次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民营企业的地位。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代表首次亮相十六大。民营企业家地位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十六大之后,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程加快,贸易额逐年攀升。《2011 年中国对外贸易 500 强企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 年进出口企业 500 强中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 560.57 亿美元,比 2001 年增加 4.07%。


据统计,2002~2012 年期间,国内资本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新三板、创业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同时国务院清理修订阻碍民企发展的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条件放宽。


这 10 年间,民营企业数量由 263.83 万户增至 1085.72 万户,年均增长 82.19 万户;注册资本总额由 2.48 万亿元增至 31.1 万亿元,户均资本金由 94 万元增至 286.45 万元。


相比前两批,第三批企业家除了魄力与智慧外,更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高度。他们恰逢互联网在国内的兴起与贸易全球化的契机,借鉴海外先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产品思维,经过近 20 年发展沉淀,以 BAT 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然成长为引领中国甚至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龙头。


04

第四次

2012~现在,数字经济

 

如今,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时期。这是从 1978 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第四次,也是我们需要抓住的机会。这是历史上首次以云计算这种「普惠技术」为主导的时期。中国所有产业在数字化升级下,都蕴含着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就在整个中国都忙着「上网」的那几年,美国开始出现了可能影响未来数十年的网络底层技术架构:云计算。


2006 年 3 月,亚马逊推出了全球首款公有云存储服务——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当年 8 月 9 日,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随后,「云计算」一词写入分析机构报告中,这才使云计算逐渐普及起来。


云计算资源规模巨大,接入简单,按需服务成本低廉,并且扩展性强,能够同时为不同客户的不同业务提供服务。对上层应用来说,云计算就像水之于植物一样必要。所以亚马逊、微软、谷歌等 IT 巨头接踵而至,纷纷在云计算方面投入重金发展,抢占市场。


当时的中国,连网络都还没有完全普及,在 IT 建设方面只能选择 IOE,也就是 IBM 小型机、Oracle 商业数据库以及 EMC 集中式存储。


中国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淘宝网在 2003 年上线之后,每年都是几十倍的增速。尤其到 2008、2009 年时,面对数亿人规模,IOE 架构开始捉襟见肘。


2008 年 9 月,马云把王坚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位置挖到阿里,着手打造「阿里云」


经过 2008 年淘宝 11.11 促销(双十一购物节正式出现是 2009 年)的内部验证后,2009 年,阿里云正式成立,并开始研发「飞天」(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成为中国最早探索云计算技术的科技公司。


两年后,中国 IT 领袖峰会,BAT 三位掌门人在讨论云计算发展前景时,马化腾和李彦宏并不认为当时云计算在未来会有多大价值。三人之中,只有最不懂技术的马云坚决表示,阿里巴巴必须搞云计算。


2013 年 8 月 15 日,阿里云飞天 5K 系统上线,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单个集群超过 5000 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今天,飞天承载的阿里云已经跻身全球前三,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由此,中国正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另外,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渗透,让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群体在 2012 年前后逐步扩大。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与商业模式,不断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例如今日头条、滴滴、瓜子二手车、WiFi 万能钥匙这些知名产品,都是在 2012 年出现。数字经济就这样伴随着技术发展逐步繁荣。


2017 年 3 月,「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2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高达 27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2.9%,但仍然显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日本的数字经济 GDP 占比已分别高达 58.6%、58.3%、46.4%。相对而言,中国数字经济仍然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其实,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主要就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 40 年时间里。这期间,太多像制造、农牧、能源、教育、物流等传统行业,由于数字化程度较低,而亟待进行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的增长空间也就在于此。


2017 年,阿里云提出「产业 AI」。阿里巴巴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 ET 大脑等「产业 AI」方案。这些能力、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通过阿里云服务于各行各业。


但是,传统产业的升级,绝对不是「需求方与技术方的简单对接」。产业 AI 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互联网和技术,而在于传统产业转型观念的改变。


「只有真正服务过传统企业,有长期深厚的积累与洞察,才能做好数字化升级。在这方面,长期服务中国各个行业企业的毕马威无疑具有优势。」毕马威阿里巴巴全球业务主管合伙人刘逸明表示。


过去几年,毕马威在金融、零售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开展了全球调研,发现企业痛点不仅有技术,还包括商业价值塑造、业务发展规划等方面。


面对新时代,2018 年 9 月,毕马威和阿里云正式开展全球战略合作,以亚太地区、欧洲地区为起点,为多行业、跨国家及地区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以金融为例,毕马威的行业经验及洞察能力,结合了阿里云的数据智能技术,为中小银行提供普惠金融、智能风控、金融生态构建等重点领域解决方案。


大企业在寻求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也在数字化思考:怎样结合数字化的方式,主动寻求变革,进行商业创新,以不断获取数字经济时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在求新、求变。


05

尾 声

 

也许任何一场改革,任何一轮趋势,在来临和消散时,都显得那么突然而又无比平凡与漫长。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你并不会感觉,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但回望 10 年、20 年、30 年、40 年,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已大有不同。


在这 40 年里,几代命途迥异的企业家前赴后继,因为政策、体制、资本、技术的影响而迈向不同的终点。但他们无疑也殊途同归,为了中国的繁荣。


吴晓波曾说,中国企业界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业圈。那些执着于成功的企业主,有时会抱怨时代的不公,总希望历史的机遇在自己身上重演。


但当我们抽丝剥茧,把这 40 年来每一次重大机遇放在众目睽睽之下时就会发现:我们原本就身处机会当中。


参考资料:

  • 张劼,中国互联网十年,今传媒,2005

  • 张海丰 赵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前景探析,市场论坛,2006

  • 吴晓波,我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正在创作中的《中国企业史》,书城,2006

  • 张宏军,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成长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7

  • 夏燕,鼠标撬动世界——中国互联网二十年脉动,观察与思考,2007

  • 戴开勋,中国大企业成长机理研究——改革开放30年企业发展历程分析,交通企业管理,2009

  • 方兴东,中国互联网激荡20年,互联网经济,2014

  •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信出版社,2018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本文系ToB行业头条原创出品

转载/投稿/内容合作/寻求报道

请联系微信:qifutoutiaozhushou3W 

/

欢迎加入我们的行业社群

公众号后台回复 【入群】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